王歡元
摘要:紅色文化作為特殊類型的文化,在我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類型,其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小學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能夠為新一代的青少年繼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同時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將紅色文化與校本課程建設相融合,具備深刻的教學研究及實踐價值。故文章主要基于對紅色文化的解讀,探究小學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小學;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實施路徑
紅色文化是指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從新民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期間,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革命理論,也是革命精神和革命經(jīng)驗凝聚而成的中國革命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少年智,故青少年理應承擔起繼承和發(fā)揚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責任。小學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建設是對當前立德樹人,育人育德的理念的深刻落實。
1.紅色文化概述
紅色文化可以是物質形態(tài)的,也可以是非物質形態(tài)的。其中物質形態(tài)的是可見、可感知的,如革命舊址、革命遺跡、文獻、文物、革命歌曲等,而非物質形態(tài)的就是以上各種形式的紅色文化傳遞出來的紅色精神,也是紅色文化的精髓。紅色文化都是具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寄托的重要載體。
2.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作用
2.1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生們基本上都不具備自我思想,他們只是按照父母或老師的想法去做事,但是正是由于處在習慣養(yǎng)成的黃金時期,小學生們才需要進一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1] 。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們的心理認知特點,將紅色教育資源滲透到小學生們的每日思想和行為當中,讓他們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意識。
2.2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情感
小學生們的年齡普遍都比較小,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閱歷都比較膚淺,加上現(xiàn)代環(huán)境幾乎讓他們很難感受到國家安定的重要性。以往課堂上教師只能通過自己的口頭敘述讓學生養(yǎng)成愛國情感,但是借助紅色教育資源,學生們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感知到革命歷史文化的相關內容,也能夠幫助學生們在早期就形成一定的愛國意識,讓學生們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得來不易,要讓他們懂得回報祖國、懂得感恩。
2.3提升學生們的意志品質
當代小學生出生條件優(yōu)越,相比于以往的學生群體在心理品質上明顯要脆弱的多。導致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在家中父母過于寵溺,不讓孩子吃一點苦,甚至連簡單的家務活都不舍得讓孩子動手做,以至于學生們變得十分懶惰,不具備基本的吃苦精神。但是紅色教育資源中含有很多紅軍長征的刻苦經(jīng)歷,能讓學生們知道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歷史,也能知道中國共產(chǎn)黨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不懼困難戰(zhàn)勝敵人的優(yōu)良精神,學生們能夠從中獲得啟迪。
3.小學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路徑
3.1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突出的學生主體地位
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領悟,課程中展現(xiàn)出的紅色精神多半是精神體驗,對于學生來說是無法直接感知到的,引導學生通過紅色文化中的人物進行直觀體驗,讓紅色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組建主題班會的方式展開學習,如每一周選擇一個主題,與德育教育的總體目標結合起來。如為了開展愛國主義精神教育,那么主題就必須與之相關,班主任可以為學生們確定主題:《如何成為一名愛國的小學生》,學生們需要事先準備好主題相關的內容,一般來說主題演講的形式是比較可取的,如學生們需要課前寫好一篇演講稿,演講稿的內容是學生們自己的理解,包括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解析,愛國主義行為的內容和愛國主義行為的形成方法。每周的主題班會負責班會的教師作為主導角色,同時至少邀請2名學生進行演講分享,其他學生兼顧聆聽和討論交流。為了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納入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如視頻、電影、紀錄片等都可以作為教育素材。如可以為學生們播放相關的戰(zhàn)爭電影,學生們的理解能力較弱,但是電影這種教育形式明顯弱化了刻板的教學色彩,能夠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就記住了相關的革命案例。尤其對于小學生們而言,都非常喜歡觀看動畫片,故教師可以特地篩選出優(yōu)質的紅色動漫,讓學生們能夠從鮮活的卡通人物中加深對革命人物的理解,以此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3.2多種教學方法融合
紅色文化課程多以實踐活動居多,前期經(jīng)過系統(tǒng)知識的引導,又需要結合校外參觀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紅色文化。因此,充分利用各類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能夠沐浴在紅色文化海洋中,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2] 。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組織紅色實踐活動,將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融合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親身體驗到紅色革命精神的內涵[3]。如可以帶領學生們前往紅軍博物館(結合本校實情,選擇了平原縣紅四紀念館)去參觀革命戰(zhàn)士們遺留下來的革命遺物,學生們可以通過觀看這些遺跡,感受到革命烈士浴血奮戰(zhàn)的勇猛情勢,而且革命文物都是帶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氣息的,學生們進入博物館之后就能隨著各種物品的陳列擺放和介紹,沉浸在氛圍當中。學生們對于這樣的游歷經(jīng)歷一般都會印象非常深刻的,對于學生們的今后人生也具備深刻的影響作用。或者也可以邀請革命老兵為學生們講述紅軍故事,學生們可以通過近距離接觸紅色人物,感受老一輩人物身上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以老人帶動小孩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
3.3協(xié)調校本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課時安排
根據(jù)《義務教育課程設計及比例》中提出:校本課程在九年總量中占10%--12%,校本課程每周約4學時。校本課程和其他學科的課時協(xié)調,需要和學校對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重視地位確立。包括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是應該安排在上午還是下午,前半周還是后半周都是值得考慮的。
4.結語
小學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要凸顯出教育性、可行性、地方性,需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綜合設計,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進行實施。
參考文獻:
[1] 舒醒. 江西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與思考[J].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1,20(4):116-122,128.
[2] 金琳琳,鄭雪松. 紅色文化在中小學課程融合與開發(fā)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2021,10(5):3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