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艷
摘要:在小學眾多學科中,數學處于極為重要的教學地位,因為小學的數學學習正是打基礎的時期,不僅對今后數學的學習有深遠影響,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產生一定影響。而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教學工作的重點,需要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幫助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訓練計算思維,減少對計算工具的依賴,提高數學學習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能力培養;思維訓練
引言:小學正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階段,尤其是小學四年級,更是提升計算能力的黃金時期,將直接影響后期數學課程的學習效果。為此,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結合實際情況,優化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于計算的興趣,牢固掌握各種計算技巧,提升計算能力。下面本文就將具體分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好的提升及培養計算能力。
一、激發興趣,培養思維敏捷性
興趣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來說非常關鍵,因為小學生天生好動、愛玩,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將很難學進去,對學科產生厭倦感甚至抵觸感。為此,需要在備課階段,充分意識到學習興趣培養的重要性,用更加契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1]。比如,可以設置特定教學情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例如,在講解“加法運算律”這一節內容時,先用多媒體導入課程,“今天,森林里舉行了智力競賽,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隨即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獅子出了一道題:狐貍背著兩個袋子,前面袋子裝了米,后面袋子裝了綠豆,狐貍走著走著就累了,這怎么辦?這時,小鳥說將綠豆袋子放前面,米袋放后面”。這時,教師提問,“大家說,小鳥說的對嗎?”學生開始思考,課堂出現討論,有的說“小鳥說的不對,因為位置變換,重量不變”教師隨即播放動物們鼓掌的畫面,這名同學也露出滿足的笑臉。之后繼續播放視頻,“老虎出了第2道題目,10+23、28+37、23+10、37+28、1100+550、550+1100,讓大家快速計算,看誰最先得出正確答案,不一會,青蛙就說出了全部答案,而且非常準確”[2]。這時教師問“青蛙為何計算的這么快呢?同桌討論一下。”有的同學發現,“10+23”與“23+10”,是求相同的和,只是位置變了,所以兩個算式答案一樣,而其他的算式也有這樣的規律,都是數字前后顛倒,但結果不變。教師繼續提問“那大家能否依據這一規律,歸納出一個運算定律嗎?”學生又開始思考起來,在紙上列式子,然后教師給出板書,“a+b=b+a”。通過這種情景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沉浸于教師創設的情景之中,能夠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尤其是用小學生普遍喜歡的動物視頻為導入,更加具有吸引力,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思考、分析,最終得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一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培養了對數字的靈敏度,更好的掌握、學習計算規律。
二、嚴格要求,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小學階段,學生會接觸到非常多有關計算的課程,而計算要求學生具備一定專注力與思維的靈敏度,不能有半點馬虎[3]。為此,對于小學生經常馬虎、粗心大意這一問題,必須在教學中進行糾正、調整,嚴格要求學生,幫助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比如,先審題再計算、計算后要檢查一遍、字跡要規范工整等,好的習慣可以幫助更好的提升計算能力,為接下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除以兩位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很多學生的“除號”書寫非常不規范,字跡也不夠清晰,經常數字與符號緊挨一起,一片模糊,這將極大影響計算的準確率。經過教師的仔細觀察發現,這部分學生大都有坐姿不良、喜歡應付的不良習慣,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先糾正坐姿,可以讓同桌對其監督,表現好時給予積極的鼓勵,通過正面引導,改善坐姿,提升做題的專注力,避免應付了事。同時,讓這樣的同學到黑板上做幾道題,訓練書寫的工整度,比如,“60÷10=()”類似這樣的題目,讓學生在黑板先寫一遍式子,然后再將計算結果寫出來,隨后讓其他同學“找毛病”,說一說書寫上有哪些不足,然后現場糾正,糾正后再次書寫一遍,直到沒有問題再回到座位,通過這種互動練習,能夠讓學生深刻記憶,自覺規范自己的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與計算習慣。此外,還要培養學生認真閱讀式子的習慣,比如,在練習“混合運算”中,式子中有加減乘除,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計算”,可以先出幾道練習題,讓學生先仔細閱讀、分析,在心里默念計算方法,做到心中有數后,再快速的計算出結果,如果心算拿不準時,要馬上在草紙上驗算,得出正確結果后再寫到作業本中,確保每次計算的結果都是精準無誤的,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更好的提升計算能力,也為將來學習以及考試做好準備[4]。
三、與生活聯系,增強計算感知力
數學其實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問題,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訓練計算思維,幫助提升計算能力[5]。例如,“加減混合計算題”,可以將生活情景引入,比如,“公交車上原有20人,后下去5個人,又上來7個人,問現在公交車上總共多少人?列出式子,并計算。”再比如,“明明家到學校總共800米,他6點30從家出發,7:00到學校,他平均每分鐘走多少米呢?”通過這種與生活貼近的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抽象的數字變得生活化,增強學習體驗,提升計算能力。
結束語:總之,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而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依靠優化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的正確引導,通過情景化課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嚴格要求學生,幫助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同時增強計算與生活的聯系,讓計算不再枯燥,而是更加生動、有趣,全方位提升計算能力,增強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彭彪.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與提高[J]. 學周刊, 2021(15):2.
[2]袁蘊聞. 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 國際教育論壇, 2020, 2(6):126.
[3]李清越.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探討[J]. 新一代:理論版, 2021(2):110-110.
[4]王明泉.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 讀與寫:上旬, 2021(3):2.
[5]鄭真真.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 讀與寫:上旬, 20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