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小松 曹培杰
摘? ?要: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讓教育政策覆蓋和保障不同收入群體的教育權益,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應有之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是維系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文章采用全國抽樣調查數據,研究了家庭教育支出差異、教育滿意度狀況和高考改革認知程度,以期透視教育公平的新特征和新趨勢,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教育公平? 家庭教育支出? 教育滿意度? 高考制度
教育公平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拓展人口紅利的重要基礎。本文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于2020年12月公布的“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原始數據,通過模型計算、差異分析和相關分析,深入研究家庭教育支出差異、教育滿意度狀況和高考改革認知程度,透視教育公平的新特征和新趨勢,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研究方法
“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是我國最早的全國性、綜合性、連續性學術調查項目,采用概率抽樣的入戶訪問方式收集數據。2020年的樣本覆蓋了31個省(市、自治區)的1.1萬余個城鄉家庭,有效問卷達10283份,形成了1160萬個數據項。
本文主要呈現了與教育公平相關數據的描述性分析及變量間關系探索結果。具體包括:第一,清洗變量,根據原始數據生成新變量,如以教育支出金額和總支出金額為基礎生成教育支出占比變量;第二,描述分析,對教育公平相關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呈現變量的頻次、均值、中位數、標準差等結果;第三,差異分析,對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個區域①的變量數據進行分析,透視區域差異;第四,相關分析,觀察不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發現內在關系,如教育支出額與家庭總收入額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社會公平公正評價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等。
二、主要發現
(一)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
1.中部地區教育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的比率最高
分析結果顯示,在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中,教育支出平均占比為9.64%,教育支出包括學費、雜費、文具費、課外輔導費、在校住宿費等,但在校的飲食支出計入家庭飲食支出。分區域看,中部地區教育支出平均占比最高,為11.53%,其他依次為東北地區(9.44%)、西部地區(8.90%)、東部地區(8.35%)。中部地區高于總體平均水平,東北、西部、東部地區低于總體平均水平。
2.教育支出與社會經濟地位顯著相關
分析結果顯示,教育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的比率與受訪者的社會經濟地位具有顯著相關性。具體來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受訪者家庭中教育支出占比最低,而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受訪者家庭中教育支出占比最高。教育支出與家庭總支出的比值隨著家庭收入上升而不斷下降,呈現出高收入家庭教育支出比重低,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比重高的現象。
從具體金額上看,教育支出金額與社會經濟地位層次具有顯著相關性。處于中上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教育支出額最高,而處于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教育支出額最低,按教育支出金額排序為:中高收入階層>中低收入階層>中等收入階層>高收入階層>低收入階層。可見,中產階層極為重視子女教育,在教育支出上有強烈的競爭色彩。
3.三成左右家庭遇到“子女教育費用高,難以承受”的問題
分析結果顯示,27.64%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遇到過“子女教育費用高,難以承受”的問題。分區域看,近1/3的中部地區(31.73%)和西部地區(31.60%)受訪者遇到這一問題,其次是東北地區(28.36%)和東部地區(23.20%)。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都在總體平均水平以上,東部地區在總體平均水平以下。
結合教育支出占比可以發現,在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中,中部地區教育支出平均占比最高,東部地區教育支出平均占比最低,同時中部地區受訪者認為子女教育費用高的比率相對最高,而東部地區受訪者認為子女教育費用高的比率相對最低。可見,教育支出占比高的家庭,相對更容易受到“子女教育費用高,難以承受”問題的困擾。
(二)教育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且教育回報率低
1.受訪者對自身受教育程度處于中等滿意水平
分析結果顯示,受訪者對自身受教育程度滿意得分為5.57分②,說明受訪者對自身受教育程度處于中等滿意水平。分區域看,東部地區(5.85分)的受訪者受教育程度滿意度相對最高,其他依次是中部地區(5.48分)、西部地區(5.29分)和東北地區(5.18分)。
2.教育方面不公正待遇情況比較普遍
分析結果顯示,僅有23.76%的受訪者表示在教育方面不存在不公正待遇情況,7.79%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高達68.45%的受訪者表示存在不公正待遇,其中有13.00%的受訪者表示不公正待遇非常嚴重。分區域看,中部地區有71.35%的受訪者表示在教育方面存在不公正待遇,占比最高,其他依次是東部地區(69.18%)、西部地區(66.98%)和東北地區(55.45%)。中部、東部地區認為存在不公正待遇的情況高于總體平均水平,西部、東北地區低于總體平均水平(見圖1)。
3.“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保障教育公平”政府工作受到好評
分析結果顯示,73.12%的受訪者表示政府在“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保障教育公平”方面的工作很好或比較好,18.19%的受訪者表示政府工作不太好或很不好。分區域看,西部地區受訪者對政府工作持積極評價的比率最高(75.79%),其他依次是東部地區(75.53%)、中部地區(71.21%)和東北地區(64.00%)(見圖2)。
這說明,我國政府重視教育公平,多措并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但是,從教育不公正待遇的調查情況來看,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愈發凸顯,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三)高考是筑牢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的基石
1.高考制度的公平程度得到大多數人認可
分析結果顯示,77.15%的受訪者認為高考制度非常公平或比較公平,13.55%的受訪者認為不太公平或非常不公平。分區域看,中部地區受訪者認為當前高考制度不公平的占比最高,為18.58%,其他依次是東部地區(15.51%)、東北地區(10.55%)和西部地區(8.19%)(見圖3)。
2.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評價與在教育方面遭遇不公正待遇緊密關聯
分析結果顯示,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評價與教育不公正待遇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認為高考制度不公平的受訪者,遭遇教育不公正待遇的比率相對更高。具體來看,中部地區受訪者認為教育方面存在不公正待遇的比率相對最高,其他依次是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認為當前高考制度不公平的比率亦相對最高,其他依次是東部地區、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可見,遭遇教育不公正待遇與認為高考制度不公平的群體之間大體上存在區域一致性。
進一步分析表明,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評價與社會公平公正評價③之間同樣存在顯著正相關。認為高考制度越公平的受訪者,對社會總體的評價也越滿意。結合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評價和社會公平公正評價可以發現,在高考制度上,西部地區有較高的群眾滿意度(81.08%)④,其他依次是東部地區(76.76%)、東北地區(76.54%)和中部地區(71.86%)。同時在社會公平公正評價上也呈現同樣的結果,得分排序依次是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可見,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評價與社會公平公正評價之間存在區域一致性。
這說明,高考與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公正聯系密切,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影響因素,高考改革必須慎之又慎。尤其,應高度重視中部地區高考改革,以高考改革帶動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實基礎。
三、討論與建議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壓艙石,在推進社會公平進程中發揮著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作為一種重要的代際流動機制,教育有助于個體跨越階層壁壘,促進弱勢群體實現經濟社會地位躍升,進而引領整個社會的持續良性發展。
(一)以教育公平帶動中部崛起
調查分析顯示,中部地區教育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費支出比重最高,同時認為當前高考制度不公平和遭遇教育不公正待遇的比率也最高。優先推動中部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現實問題。一方面,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中部崛起實際需求,加大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力度,優先關注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從學科布局、招生名額、產教融合等方面入手,在“雙一流”建設中給予中部地區高校和學科有力支持,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滿足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社會改革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要聚焦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難點問題,優先在中部地區開展中小學生減負、校外培訓治理、家庭教育、全社會協同育人等方面試點,提高教師待遇,優化教育環境,為優秀教師到中部地區任教提供良好發展平臺。
(二)以優化社會機制提高教育綜合回報率
調查分析顯示,受訪者對自身受教育程度處于中等滿意水平,政府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的工作受到廣泛好評。但是,受訪者普遍認為受教育程度低不是窮人陷入窮困的主要原因,受教育程度高也不是富人取得財富的主要原因。如何凝聚《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廣泛共識,進一步提高教育的綜合回報率,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良好互動?一方面,政府應著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比重,通過稅收補貼、育兒補貼、假期補貼等方式擴大嬰幼兒托育服務供給,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實行規范化治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額外負擔。另一方面,政府應優化社會機制設計,健全完善三次分配機制,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保證學生受教育后能夠在收入水平或者福利方面得到提升。
(三)以新高考改革拓寬階層流動通道
高考改革牽動著每一個學生的切身利益,涉及千家萬戶,關系到社會大局穩定,要穩慎推進,在更深層次、更大范圍內實現公平公正。一方面,要鞏固提升農村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關注弱勢群體利益訴求,在確保機會均等的前提下,繼續將招生計劃增量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加大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力度,讓更多的社會底層子女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擴大職業教育獎助學金覆蓋面,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增強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功能。另一方面,要豐富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平抑農村學生和社會底層子女因客觀因素造成的認知差距,探索把突出反映農村學生優良品質的素養納入高考評價指標,強化勞動教育素養,提高動手能力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的比重。
注釋:
①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標準進行地區劃分,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0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個省份;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市、自治區);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份。
②問卷采用10點計分衡量受訪者對自身受教育程度滿意度。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10分表示非常滿意,即分值越高,表明滿意程度越高。
③問卷采用10點計分衡量受訪者對社會公平公正的評價。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公平,10分表示非常公平,即分值越高,表明當前社會越公平。分析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社會公平公正評價為6.69分,說明我國民眾認為現在社會比較公平。分區域看,西部地區社會公平公正評價相對最高(6.87分),其他依次為東部地區(6.76分)、東北地區(6.63分)和中部地區(6.62分)。
④該項指標即圖3中比較公平、非常公平的占比之和。
作者簡介:浦小松、曹培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