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從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非遺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公布,再到2021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國歷經20年時間,取得了非遺保護的成功,但依舊存在為其賦能的種種困境。文章分析非遺文化在傳承和傳播中的現狀,結合當下媒體環境,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非遺文化;傳統文化;傳承;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1-0088-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衡水學院社會科學類課題“媒介融合視閾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K10
一、引言
從2001年5月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一批“人類與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組”到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至今,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國家級代表項目總計3610項,中國的非遺發展開啟了全新的篇章。從最初的借鑒國外、申遺熱,再到非遺法的規范化保護,我們歷時約20年時間,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戰略。而在媒體融合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更需要深入的研究。
二、中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現狀
(一)宏觀層面
1.法律法規現狀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非遺保護步入規范化階段,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基礎。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把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利用非遺文化,延續歷史文脈。這樣既能堅定國人的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又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力量。
2.國家政策現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三個“事關”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我國的非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歷史的重要見證者。非遺文化在被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也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引導思想、堅定立場、不斷改革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1]。
(二)微觀層面
1.非遺文化傳承現狀
我國非遺傳承仍舊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為主,包括祖傳、師承、自學、進入課堂。對非遺技藝的留存多以“口述”的方式記錄,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對傳承人口述非遺文化加以記錄、保存,有些拍攝也會把傳承人的現狀和訴求加入,讓紀錄片的原始性、客觀性大打折扣。
傳承人作為非遺傳承和傳播的主體,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中不斷傳承與發展的,所以傳承人離不開所居住的文化環境,否則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其次,傳承人是“自我”和“他我”雙重身份的構成。自我是傳承人原本的身份,他我是國家或相關組織認定的身份,他我通常不是獨立存在,不是唯一的身份,是由其他傳承人、文化受眾、管理者以及文化研究學者等構成。同時傳承人受到制度、組織、管理者等多種約束[2]。
傳承的后續力量不足。非遺文化之所以逐漸退出人們生活的舞臺,主要是文化的新陳代謝和更新,使用者和需求者越來越少。師傅帶徒弟或者家族傳承等限制了非遺傳承的力度。當下,非遺走入課堂,走入文化館,一定層面上緩解了傳承難的困境。
2.非遺文化傳播現狀
傳承人對于傳播技術手段的掌握情況,決定了傳播速度和傳播質量。傳承人大多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所以面對當下網絡環境,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環境,他們較難接受和掌握相關技術手段,即使是國家和相關組織的培訓和引導,但并不能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地指導,所以非遺文化仍舊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非遺文化的生命力總是岌岌可危。
傳播意識尚未樹立,非遺認定、保護已有20年時間,但是很多老藝人的思想保守,與時代的代溝仍舊明顯存在。他們堅守技藝、堅守傳承,他們堅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思想的固守,讓許多非遺文化逐漸落后于社會的發展。唯有開拓創新,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受眾是非遺文化面對的主要傳播對象。00后是當前社會最活躍的力量,80后、90后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這些群體喜歡在互聯網上沖浪,喜歡科技,對歷史文化缺乏探索與研究。非遺文化傳播形式與年輕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存在較大差距,并且非遺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存在較大的代溝,因此傳統與現代很難產生碰撞與共鳴。傳播內容單一,缺乏創新。與非遺文化相關的網站內容多為非遺文化的基本介紹,缺少對其的深度挖掘和報道。很多是文字報道的數字化改變,通過搜索得到的信息很多是重復的,內容僵化,很難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媒體融合為非遺傳承與傳播帶來契機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媒體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新媒體的交互性、視覺形象化是傳統媒體不具備的特點。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也讓新媒體望其項背,所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就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平臺和契機。
(一)媒體融合為非遺傳承與傳播提供了廣泛的傳播渠道
非遺類綜藝節目的數量日益增多,題材、藝術類型的選擇上逐漸多元化,播出形式多樣,共同推動非遺文化綜藝化傳播的常態化。其中《非遺公開課》《傳承者》《跟著非遺去旅行》《非常傳奇》《非凡匠心》《一起傳承吧》等都受到觀眾的喜愛。
到目前為止,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官方網站,網站以非遺宣傳、展示、推廣、保護以及學術研究與交流等內容為主。
直播為非遺文化提供多元化傳播和資源開發的渠道。例如“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10余場的展演,有23家網絡平臺參與直播,通過直播和展演,贏得了6000余萬次的點擊量和與超過1000萬的網友展開互動,并且用戶可以下單購買。此次非遺服飾秀也是傳統服飾和現代時尚的融合。
短視頻讓非遺文化更快地進入年輕人的視野。短視頻制作簡單、門檻低、受眾參與性強。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成為年輕人活躍的陣地,尤其是快手APP,其以流量賦能非遺,為非遺的傳承、傳播提供了另一個空間。2021年5月,快手創作了《江湖最后的鏢局》,“非遺江湖”大型IP上線,同時“市集+非遺傳承人”快閃秀在北京隆福寺舉行,線上線下同時助力,將非遺文化的傳播推到一個新高度。快手非遺學院的成立通過對非遺傳承人進行新媒體認知、運營與電商、品牌營銷等內容的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獲得更寬闊的文化視野和發展的空間。線下活動加深人們的認知,人們愿意主動走入文化館、博物館等參觀、聽講座等;或者通過與編劇、作家合作創作與非遺文化相關的紀錄片、故事片、動畫片等。
(二)媒體融合拉近了非遺與受眾的距離
媒體融合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信息流的傳播,交互式傳播實現了實時溝通、交流,縮短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過去,人們對非遺文化的了解來源于電視、報紙上的只言片語和視頻資料,顯得非常疏離和有距離感。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出現,非遺記錄變得日?;?,非遺的傳播范圍變得廣泛,也讓老手藝人看到了傳承的希望,讓非遺物品變成隨手可以買到、看到的商品,非遺文化又有了活力。
(三)媒體融合更能精準定位用戶,達到有效傳播
非遺文化通過傳統媒體背書,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通過微博、朋友圈、短視頻平臺等傳播渠道,同時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可以精準地為用戶推送非物質文化等相關信息,增強用戶黏性,從而提高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播效率。
四、非遺文化的傳承策略
(一)同非遺環境元素相結合
傳承人是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人的輸出就是非遺,很多情況下,傳承人和非遺文化畫上了等號。殊不知,文化也需要生存的土壤。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文化的沖擊,傳承人的生活環境加速改變,非物質文化逐漸失去傳承的文化土壤,對其生存環境也要加以保護?!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文規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為非遺文化環境保護提供了可能。在非遺檔案保存過程中,要有意識地保存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空間、生活環境,同時保存一些周邊人的訪談信息,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影響力的同類技藝人,這樣才能豐富非遺文化。單一文化元素和環境元素相結合,實現了文化傳承的多元素組合。
(二)用多種形式保存非遺技藝
到目前為止,非遺項目的保存主要通過“口述”的形式,用紀錄片的方式記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拍攝和剪輯技術,因此,通過政府培訓,讓非遺傳承人掌握相應的技能,把生活和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既能最大程度保存非遺的技藝,作為教學和傳承的視頻資料;又能補充紀錄片中的某些空白點。當然,視頻資料的知識版權問題,以及傳承的開放程度都要事先與傳承人溝通好。
非遺文化保存建議采取雙套制,一套用于原始資料的保存,放在檔案館;一套用于開發利用,放在文化館。非遺檔案的保存建議放到檔案館,因為檔案館的保存條件更嚴格。文化館更適合文化開發和傳播,利用參觀教育、動手體驗并且結合AI技術、虛擬場景提高文化傳播效果。
(三)擴大非遺傳承主體范圍
非遺傳承人作為國家認定的法定身份,肩負著傳承與傳播非遺文化的重任。但是對于大多數非遺文化而言,技藝人不是唯一的傳承人,因為小眾群體的堅持,非遺文化才得以延續發展,所以在保護非遺傳承人時也要適當保護其他掌握此技藝的群體,區分中心文化和非中心文化,區別主體和次主體,非遺文化在群體努力下更能發揚光大。因此,參照非遺傳承人的待遇,給予非中心非遺文化次主體一定的物質保障,適當提高手藝人的社會地位。
(四)開發非遺文化傳承方式
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把非遺文化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活動中,非遺更加接地氣,增強了與青年學生的互動,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動力。另外,在有效保護前提下,積極與旅游產業合作發展,深挖非遺旅游線路,開發文創產品,為非遺發展增加經濟收入,提高非遺文化自給自足的能力?!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官方的扶持不能成為非遺發展的唯一動力,幫助非遺文化找到正確、長遠的發展之路,才是正確的扶持態度。
五、媒體融合背景下非遺文化的傳播策略
非遺文化傳播可以采用營銷學和傳播學的理論,為其推廣搭建平臺。
(一)樹立品牌意識,打造文創IP,加大傳播力度
非物質文化產生于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它是人類歷史的見證者,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這類文化需求逐漸減少或消失。即使延續到今天,它的需求也是小眾化的。同時非遺文化本身就具有差別性,市場辨識度高。因此在進行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時候,把非遺文化品牌化,一方面保護了非遺文化及其衍生產品,另一方面也為非遺產品的商業化發展奠定基礎。通過非遺文化品牌的建立,給傳承人和其團隊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等無形資產。
文創IP開發使非遺文化重煥生機。與新的敘述方式和時代精神相結合,重新進入國人視野,尤其非遺文化與動漫、電影、電視劇等傳播形式的結合,在創意設計、人物設計等方面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赌倪钢凳馈分?,哪吒渴望理解與陪伴,與時下年輕人渴望擺脫束縛、直面人生的理念緊密貼合,使該劇累計票房破48億,實現國產動畫電影首日、單日、首周、單周等各項紀錄的大滿貫,打破近20項票房紀錄。
(二)跨界合作,為非遺文化拓寬傳播維度
跨界營銷通過品牌效應疊加,給品牌樹立一種立體感,疊加品牌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通過品牌聯想,塑造品牌張力。例如百事可樂與刺繡、剪紙兩類非遺的合作,百事可樂利用其罐體與刺繡元素相結合,苗繡罐彩蝶翻飛,京繡罐卷云波浪和彝繡罐游魚戲水三款刺繡罐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力,引起消費者的關注。百事可樂與剪紙藝術合作打造了“年味放映機”展覽。放映機組合了光影效果及手藝人們原生創作的10余幅春節主題剪紙作品,既延續了百事可樂多年來“把樂帶回家”的品牌理念,喚起人們對春節年味的記憶,也激發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觸及年輕人文化尋根的心理,打破傳統與現代的邊界。
“非遺文化+”模式,讓非遺搭載品牌的東風,為非遺傳播提供了商業賦能思路?!胺沁z文化+旅游”是休閑娛樂與文化的結合,非物質文化為旅游提供優質文化資源,旅游又是傳播非遺的重要渠道,二者結合實現共贏。非遺文化研學旅行打開了學生市場,備受家長的推崇。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讓非遺文化有了更多的傳播載體,推動旅游市場經濟發展?!胺沁z文化+演出”“非遺文化+節日”等越來越多的合作模式,使非遺實現了活態傳播,充分說明非遺文化具有融合的可行性。
(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打造非遺文化傳播立體空間
非遺文化傳播離不開年輕人,而網絡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根據年輕人的觸媒習慣,有針對性地把非遺文化搬上手機屏幕,除了增加非遺的曝光度,更重要的是引起年輕人的關注與認同。李子柒通過短視頻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向了世界,視頻中滿滿的中國味道,沒有文化隔閡,引起了國際網友的共鳴。她憑借著一個個樸素的鏡頭,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這充分說明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非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亦是如此。
六、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該擁有傳承的勇氣,用心經營非遺文化。非遺文化的傳承不應該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是一場愉悅的心靈盛宴。
參考文獻:
[1] 徐鳴,馬曉昱.基于文化自信的非遺與文創研究綜述[J].工業工程設計,2020(6):1-11.
[2] 劉莉.民俗學領域非遺傳承人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社會科學動態,2020(2):56-60.
作者簡介 薛鶴嬋,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