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建筑科普叢書”為研究科普圖書的典型案例,考慮其代表性、發展性與客觀評價的三個選擇標準,試圖以社會研究法中的參與觀察法,對建筑科普圖書的出版意義、方法、過程及結果進行分析。針對現有科普圖書出版方式進行反思,并試圖探尋有效率地出版高品質且適合中國國情的建筑科普叢書的路徑。
關鍵詞:建筑科普叢書;科普圖書策劃;實踐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1-0187-0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普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1]這為新時代的科普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更讓各方深刻認識到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作為建筑科學圖書出版的領軍者,自然了解建筑科普圖書的重要性,由中國建筑學會和出版社共同發起并策劃出版的“建筑科普叢書”,在出版之初即從宏觀體系角度構建了相對完整的出版計劃,又從微觀角度進行概念分析。同時,該叢書也榮獲我國“2019全國優秀科普作品(100冊)”優秀圖書。因此,文章選擇這套叢書作為研究科普圖書的典型案例,考慮其具備的代表性、發展性與客觀評價的三個選擇標準,試圖以社會研究法中的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對建筑科普圖書的出版意義、方法、過程及結果進行分析,針對現有科普圖書出版方式進行反思,并試圖有效率地探尋出版高品質且適合中國國情的建筑科普叢書的路徑。
一、建筑的意義
建筑雖然林立于生活之中,但卻鮮有人對于周遭的建筑投入足夠的關注。可以說,建筑學是一門容易被人誤解的學科,同時又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藝術,人們在接收到直觀的視覺意象之后,反而忽略了建筑的非物質部分。人們往往無法理解建筑如何構成了生活空間以及其蘊含的人文與歷史文化,也缺乏空間生活美學意識,將自我對于空間的真正需求交由資本與媒體決定。因此,“知名”的建筑往往由怪異的形式、網絡熱度、影視戲劇與廣告宣傳決定,缺乏個人對于生活空間的認知與反思。
實際上,建筑應該是服務于全社會的,其從來就不是一種孤獨的創作,應是建筑師與民眾溝通交流的產物。這種參與式的設計理念,正是建筑學服務于社會的最好表達。與此同時,建筑作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如何以民族的形式語言回應全球化的挑戰,更是建筑界無法回避的問題。那么作為參與者的民眾與社會,都有必要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識,具備基本的審美能力,以及對本土建筑的正確認知,才能有效溝通。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動民眾正確認識建筑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
二、科普圖書的發展與機遇
(一)時代的機遇
科普,即科學普及,英文為"popular science",意以通俗的描述方式,針對普通大眾進行科學知識的傳遞與普及,讓更多大眾理解基礎的科學知識、科學理念與科學精神,以達到傳播科學文化的目的。
與大學的通識教育相比,科普的載體、場所、年齡層及時間顯得更加不受約束,不僅保持了通識教育的跨學科整合的理念,且其涉及的層面與知識的深度都具備更深的發展性及延續性,更有利于形成創新文化氛圍。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真正含義[2]。
國家在各個層面同步號召和激勵我國的科技創新主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等,在重視科技創新的同時,重視科普工作,承擔科普的社會責任。因此,在新時代對于科普事業大力推進的背景下,更多優秀科普圖書的出版也有了時代的機遇。例如,科技部于2011—2020年連續十年舉辦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推介活動,共推出547部優秀科普圖書作品,以推動提升全社會科學文化素養。
(二)大眾自我需求
建筑是生活的藝術,亦是生活的容器,是恰如其分展現生活精彩的容器[3]。一直以來,建筑領域的人文拓展也都受到大眾關注,如近些年舉辦的“基石——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展覽、“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等建筑專業人物與史料展覽活動,吸引著大批民眾前去參觀,反映出民眾對自身日常生活的興趣與關注。
現階段,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斷增加,如何提供正確的知識與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便顯得極為重要。尤其在當下自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各種資訊大量且快速地傳播,許多似是而非的建筑美學不斷影響著社會。長此以往,人們接收到的只能是廉價的觀念,奇形異狀與資本炒作的建筑將快速地吸引人們的目光而又迅速地被取代,并且人們會以此對待自我的生活空間,生活終將變得碎片化。因此,高品質的建筑科普圖書不僅是可以滿足國民需求的精神食糧,還可以培養國民具備建筑空間的審美素養,同時其也肩負引導民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的責任,更是增強民族自信心與促進我國建筑創新發展的重要依據。
三、建筑科普類圖書的特點
建筑科普類圖書有別于一般圖書,與專業性圖書也有所差異,良好的建筑類科普圖書一般具備四大特點。
第一,行業特色顯著。從內容方面看,建筑知識的傳播,不僅包括建筑基本定義、設計理念、審美原則等理論知識,也包括眾多經典建筑案例的呈現。從類型上,現代建筑從功能上大致可分為公共建筑與住宅建筑。古代建筑從功能上分為宮殿建筑、民居建筑、園林建筑等多種。每種建筑類型的形制、布局、結構等各具特點。因此,需要按照選題側重點,分類別推出適合大眾閱讀且能引起讀者興趣的建筑科普圖書。
第二,貼近日常生活。建筑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且具有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特點。因此,建筑圖書選題一方面可以是人們熟知的建筑案例、講述建筑故事等,另一方面可以是美學相關選題、普及審美知識。
第三,主題不斷創新。隨著社會變革和轉型的加快,建筑技術、材料等不斷革新,圖書也需要適應新時代轉變,將最新的建筑理念、技術等介紹給大眾。如當前建筑業BIM技術的發展迅猛,在提高建筑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縮短工期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因而圖書主題需要與時俱進。
第四,全面及可持續性。優秀的建筑科普圖書,并不是單純地迎合當前話題,相反地,應該從基礎概念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建筑知識框架,并隨著時代的變化,添加新的觀念與理論,保證書籍的廣度、深度及可持續性。以“建筑科普叢書”為例,《建筑的文化理解》三冊在于幫助民眾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試圖形成認知建筑的基本架構;《建筑之美》一書以培養建筑鑒賞的基本素養為目的;《鄉土建筑》一書讓民眾能從風土建筑理解在地的文化,同時緊扣建筑技術的發展前沿;《漫話BIM》一書為民眾及時介紹建筑技術發展前沿。
四、“建筑科普圖書”的策劃和執行
綜上思考,“建筑科普叢書”在策劃之初,即針對當前建筑科普書籍現況、目標群體、出版理念及未來出版方向制定了基本的執行綱要,并組織多次組稿會對叢書的架構及分冊工作進行討論,以下就三項要點分別闡述。
(一)選定主題,國內自主創作
目前市面上許多建筑科普書籍多為面向兒童的、從國外引進的圖書,以及少量針對成年讀者的、科普與基礎知識摻雜的引進類建筑讀本。此類圖書優勢是出版周期短,有暢銷記錄作為市場保證,但其劣勢也較為明顯,除版稅高昂等成本問題外,對于翻譯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也比較高。更重要的是,引進類建筑書籍,因為其并非針對中國讀者市場撰寫,案例自然是以外國建筑為主,對于中國建筑歷史與建筑案例,往往以簡短的篇幅帶過,無法讓國內讀者真正感受中國建筑之美,了解中國建筑的真實狀況。
鑒于此,這套建筑科普叢書堅持由國內學者創作,也就是從頭打造一套專屬于中國讀者、面向成年讀者的建筑科普叢書。在內容的編排上力求以專業建筑知識為基礎,以介紹中國建筑為主題的同時,不忘介紹世界建筑,規避了翻譯類書籍缺乏本土文化的弊端。叢書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臺,以人為主角,以建筑為內容,旨在向社會大眾普及建筑歷史、文化、技術、藝術的相關知識,介紹學科發展動向及其在時代發展中的角色與定位,增進社會各界對于建筑的理解和認知,也積極為建筑學學生、青年建筑師以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士等提供專業的基礎知識[4]。
(二)專業的作者團隊
科普圖書最注重的就是正確性和嚴謹度。策劃之初,編委會即指出,本套叢書要幫助讀者回答和思考的問題是建筑和建筑學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各種建筑現象?怎樣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
因建筑學科面向廣泛,建筑科普叢書最初策劃分輯推出,第一輯共分6冊,由四位作者撰寫。在邀請作者時,叢書編委會兼顧分冊作者的專業知識及文字寫作流暢兩方面的要求,可以用淺顯易懂的語句表達專業的建筑知識與常識。著名建筑教育家秦佑國教授,在建筑教育事業貢獻卓著,以其在清華大學廣受歡迎的文化素質核心課程“建筑的文化理解”為基礎,用平時語言展開,寫成《建筑的文化理解》三冊;建筑數字技術專家李建成教授常年深耕于建筑數字技術,以輕松明快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建筑信息管理這個新生的現象,完成了《漫話BIM》;資深建筑師、學者祁斌教授曾獲多項建筑設計大獎,他以品鑒的角度為讀者打開了建筑賞析的多維視野,完成科普版本的《建筑之美》;鄉土專家王召東教授則為社會大眾普及我國豐富多元的鄉土聚落建筑以及傳統文化與營造智慧,完成了《鄉土建筑》[4]。
(三)建筑背景的專業編輯團隊
編輯在科普圖書寫作與出版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除把控整體出版方向及內容的呈現,具備建筑專業背景的編輯團隊可發揮的作用更為顯著。
首先,確立叢書選題框架并制定叢書體例要求等。編輯在叢書策劃之初,即需要組織編委會團隊,開展組稿選題會討論叢書的主要構架,確立圖書的主題、寫作方向、語言風格、寫作篇幅、圖文配置等要求。
科普圖書需要盡量用最自然的語言,也就是通俗的話表達科學知識,而盡可能少使用數學符號、公式等。一般科普類圖書有六個特性——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讀性)、獨創性、思想性、文學性,這是其與學術著作的最大區別。
因此,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圖書各層級標題需要“接地氣”;語言要求輕松,普通讀者宜接受;內容要有故事性,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可以讓讀者印象更深刻;圖書插圖很重要,優美的建筑攝影不僅可以吸引讀者,緩解閱讀疲勞感,也是提升大眾建筑審美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叢書體例要求方面,便攜的32開本成為首選,過小則不利于閱讀圖片信息;圖書篇幅不宜過大,不“貪心”,目標是說好一件事,用言簡意賅的語言,選擇某些與日常相關的“焦點”問題展開即可。建筑知識龐雜而涉及面廣,如果想在短短的篇幅中解釋過多知識點,就很容易讓圖書內容失去焦點,也讓讀者無所適從,達不到好的科普效果。同時,編輯團隊為作者統一確定了交稿形式,如各結構部件,以及提交的文件類型及時間、細節,保證圖書的順利出版。
其次,在分冊作者創作環節中,自主創作對作者來說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特別是作者并非常年專攻圖書寫作,而是建筑專業設計院的總建筑師或建筑院校的教授、管理者等,自身工作亦非常繁忙。因此,在這一具體執行環節中,特別需要編輯團隊與作者保持持續的溝通,了解作者在圖書框架結構搭建、寫作素材收集、寫作初稿風格確定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及時解決;同時也可為作者提供更多創作素材。因此,編輯自身要對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了解建筑行業痛點、行業現狀,同時理解作者寫作的困難點,有共情能力。
最后,進入出版環節后,編輯需要運用專業素養梳理書稿內容,并制訂具體的書籍設計方案,力圖從書籍形式上進一步增強內容的科普性。例如,在讀取書稿的基礎上,將本套叢書的基本定位濃縮為一句話,并展示于透明七彩腰封上——“認識過去,了解我國傳統建筑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面向未來,了解建筑學最新的發展方向與前景”。寄望這句看似“口號”的話語,能夠回答策劃之初提出的問題,并吸引讀者愿意翻開圖書,在圖書中找尋答案。
五、結語
未來的科普叢書面對的讀者范圍將更加廣泛,在科普理念下,有必要策劃更多適合不同群體的科普圖書,特別是針對兒童的、以我國建筑為主體、融合世界建筑知識的建筑科普圖書。同時,針對數字出版及現代科技的發展,未來的科普媒介也將更加多元化。建筑科普的空間概念,也特別適合在紙媒之外提供聲、影、動感等內容的增值服務,除了現有的電子書籍之外,更應該注意“元宇宙”的概念,即運用“3R”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MR(混合現實)技術,提供更加立體化的視覺效果及體驗,同時展現建筑的自由特性及空間特性。目前,此技術已初步運用于建筑遺產復原與導覽體驗之中,因此,通過新科技為讀者提供一場關于建筑的“沉浸式盛宴”,其影響力會更加廣泛,新時代科普事業也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詹媛.以“科普之翼”托舉創新智慧: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啟智惠民成就述評[N].光明日報,2017-09-20(05).
[2] 鄭念.創新發展需要更加重視科普工作[N].學習時報,2019-04-03(A6).
[3] 祁斌.建筑之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5.
[4] 秦佑國.建筑的文化理解:學與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4.
作者簡介 陳海嬌,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歷史建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