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云
摘 要:小學音樂課程中,音樂欣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音樂欣賞,學生能夠對音樂知識有更多的了解,對音樂情感的表達、技巧的運用也會有更深入的認識。然而,過去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非常乏味,教師主要是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并不能挖掘出學生的藝術潛能,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如今的教學模式了,音樂教師要適時加以變革。文章將主要對提高小學生的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
引言
小學階段,音樂教學不只是教授學生基本的音樂知識,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音樂基礎,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能夠體會音樂的藝術表達,并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1]。因此,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一、小學音樂學科中音樂素養的內容與意義
根據小學音樂的課程結構,音樂素養具有以下內容。第一、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學生在經過系統的教學之后能夠對音樂有基本的審美感知能力,并且能夠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深層含義。第二、對音樂的演奏能力。這種能力在對音樂進行演唱、表演以及創作音樂時得以體現,并且能夠在音樂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對音樂的感受[2]。第三、對音樂文化的了解。學生經過對音樂課程的學習之后,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中傳遞出的文化內涵,并且對我國的民族音樂產生文化自信。
結合我國小學音樂的教學模式,核心素養的相關概念得到了充分的融合,這一舉動具有非常有效的實踐意義。一方面,整合核心素養概念可以大大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核心素養的引入,能夠使音樂教學方法更加標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創新創作能力、團隊合作等,同時也更適合我國當下的素質教育相關內容。另一方面,核心素養概念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小學音樂教育體系現代化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并將其有效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去。
二、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策略
(一)激發興趣,培養審美感知能力
1.借助音樂形象,激發學生興趣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帶領學生欣賞樂曲,感受樂曲中的音樂形象,體會音樂的美[3]。如欣賞《百鳥朝鳳》時,教師可圍繞曲中“鳥”這一形象展開教學,先讓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鳥,并試著模仿其叫聲,通過交流和模仿,使課堂更加活躍,吸引更多學生融入課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積極參與,談談自己對鳥的認識,模仿幾種鳥類的聲音。之后教師可為學生播放各種鳥類真實的叫聲,加深學生對鳥的認識。接著可為學生播放欣賞曲目,讓學生帶著之前的認識和理解欣賞曲子,感受其中鳥類的多樣,體會曲子的情感。
2.巧用音樂情境,活躍教學氛圍許多音樂中都有情境,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引入情境,豐富音樂的表現形式,使教學更有趣味性。例如,欣賞《森林狂想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講述自己對森林的認識,詢問學生是否親身接觸過森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經歷,通過談論相關經歷和認識,使教學氣氛活躍起來。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樂曲,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歷和認識欣賞樂曲,感受樂曲對森林的表達。教師可給學生展示森林的圖片,播放森林的視頻,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再次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的美妙。
(二)情感培養,激活學生認知
在音樂欣賞過程當中,教師對于作曲家和音樂特點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體會其創作心境,感悟作品內涵即蘊含的情緒。同時,學生還可以從不同的音樂作品當中獲得情感方面的升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音樂教材中引入了大量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通過欣賞課堂這一載體,關注學生對于音樂文化的感覺,深入理解音樂作品,進而升華情感,引領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欣賞進行曲的風格特點之時,需要讓學生感受進行曲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堅定的步伐,這一特點是歌曲當中2/4節拍強弱變化和大調節奏特點綜合確定的。對于小調作品進行欣賞,教師可重點引領學生體會作品當中蘊含的憂傷、黯淡之情,并且關注結束音特點,進而判斷歌曲當中蘊含的大調、小調等知識。要求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并且掌握其中蘊含的音樂知識,從情感方面的認識,升級到知識層面的認識。
例如:在對《陽光年華》這首作品展開欣賞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方式,將歌曲當中傳達的情感加以突出。在學生欣賞階段,能夠聯系自身的生活經歷,體會小學光陰飛快流逝,在欣賞的過程潛移默化形成珍惜時間的觀念。同時,音樂作品當中富含少年的蓬勃與朝氣,教師在欣賞環節適當引導,有助于學生情感態度方面的升華,進而獲得更多情感方面的體驗。
(三)教學延伸下增強學生的藝術文化理解
藝術的發展需要具備創造力,創造力是體現藝術價值的重要因素。小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想法天馬行空,小學音樂教師要認真采納接收學生的想法。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過于注重教材中的理論教學,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引入一些教材上沒有的知識,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藝術的見解。
例如,在賞析《高山流水》這一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演奏的影視資料及背景知識,拓展性地講解中國傳統樂器以及音樂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夠入選小學音樂教材中的音樂曲目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音樂的創作背景角度出發,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音樂知識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更豐富的理解,這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結束語
總之,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今的教育要求,為了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必不可少。新穎的教學手段能夠給學生留下印象深刻的教學體驗,使音樂教學活動和學生的發展需求相統一。文章的討論有望為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更多參考,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連新.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智力,2020(32):41-42.
[2]吳麗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11):121-122.
[3]劉媛.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