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瑾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在語文教學中傳承紅色基因,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所以,我們一定要積極有效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為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紅色基因;傳承策略
一、教材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編排
通過對小學一至六年級的統編語文教材課文進行歸納與整理,筆者發現,小學語文教材共收錄了大約四十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筆者認為當前小學語文教材內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包含三種類型:“紅色經典”課文。這一部分內容較為經典,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能夠認識革命時期的偉人,感知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例如《金色的魚鉤》《狼牙山五壯士》《朱德的扁擔》;“紅色時代”課文。由于不同的歷史革命時期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愛國主義方式,因此,該類型中主要包括不同革命時期的愛國課文,例如《梅蘭芳蓄須》《七子之歌》。學生在閱讀文本內容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明白當前的和平來之不易,更能夠不忘國恥,發奮強國;“信息強國”類課文。越來越多的行業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扶持。我國儼然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雖然當今社會條件與歷史革命時期存在顯著差別,但是愛國情懷不能變。因此,為了能夠幫助小學生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教師就需要采用特殊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對教材中紅色文化進行講解時,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明白:革命時期要想取得勝利,就需要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這一革命精神在當今時代仍然不過時,我們需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僅如此,筆者經過詳細地調查后發現,小學語文中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在編排的過程中主要依據先分散后集中的形式,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小學生逐漸建立革命認知與情感,并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形成革命信念。
二、小學語文高段傳承紅色基因的策略
1、引導銘記傳承
相比于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往往具有三大特征:民族性、時代性、政治性。這類課文能夠通過文字,讓人們感受到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因此,教師在對此類文本內容進行教學時,首先需要了解該文本內容的主要價值觀念,其次是尊重作者的歷史情感??v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顯而易見的是,有一些課文能夠幫助學生回顧近代中國飽受欺辱的事件。例如,《圓明園的毀滅》,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清政府的無能,更能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還有一些課文講述了革命過程中戰士為了崇高理想而壯烈犧牲的事件。例如,《狼牙山五壯士》,學生在閱讀文本內容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激烈程度,以及五位戰士絕不向日軍投降的決心。總的來說,這些革命文化題材課文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均是我國社會需要傳承的精神與文化,小學生只有耳濡目染地學習這些課文內容,才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濃厚的愛國情懷。
2、把握課文特點
我們教的是語文,我們帶孩子學的是語文。語文學科不是政治學科,要按照課文特點去教學,首先要依據文章的體式。《橋》這篇課文,要讓學生去感受老支書的形象,感受老支書這樣一個人物所體現的共產黨人共有的精神品質———把死亡留給自己,把希望留給群眾。它是通過環境、情節、性格這三者的互動來體現的,我們需要把學生帶到課文情境中去感知、理解、領悟。按照課文特點教學不僅僅要理解文章特點,還應兼顧助學系統,甚至要看編者的意圖是什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重溫革命歲月”,不僅要考慮到文章的多種體式,還要考慮“點面結合寫場面”的語文要素。所謂“點”,指的是聚焦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征進行詳細描寫;所謂“面”,則是對人、事、景、物做整體敘述或概括描寫。點面結合,就是二者有機結合。把握這個特點,更能感受、體會革命精神。
3、代入先烈角色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內容與當代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難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角色演繹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引領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感受人物的品質。
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紅軍長征途中的艱辛,感悟紅軍戰士忠于革命、盡職盡責、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筆者設計了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演繹。從學生們表演的“老班長”吃魚骨、勸“我”喝魚湯的生動畫面中,從“老班長”和“我”沉重的對話中,體會到老班長為了完成革命任務,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的光輝品質。因為有了這次角色演繹活動,使得原本枯燥、生硬的教學變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學生們身臨其境,共同見證了長征過程中紅軍戰士互相關心,互相扶持的艱辛歷程,體會了戰友之間的互相關愛,引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4、領悟豐厚意蘊
在理解文章內容時,需要抓住文中的細節,才能夠深入體會人物內心。因此,在教學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時,可以將品讀語言與理解人物情感設計在一起,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方面,感受文本語言魅力,品味人物特質,感悟革命精神。
當閱讀到“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這句時,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這句話中的幾個動作描寫,從中可以看出主席知道岸英犧牲后,不說話,吃不下飯,只能借煙消愁,體會毛主席內心的無助和無比的痛苦。接著再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從主席對兒子的兩聲呼喚中,體會到主席對兒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見兒子一面。從動作和神態描寫“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感受到這種喪子之痛,是一位父親難以承受的。接著引發學生思考:以前讀過很多描寫人傷心的文字,這里為什么不寫主席淚流滿面呢?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感知文字張力,慢慢走進了主席的內心深處,明白主席還是不敢相信,岸英怎么就離開自己了呢,他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甚至希望這連聲呼喚能把岸英叫回來。這些文字看起來平淡,讀起來卻是字字血淚,通過品讀這些充滿情感的語句,學生在感悟字詞深刻內涵的過程中,進一步內化文本語言,激發他們的內在情感,引導他們走進故事情境,一步步感受主席和兒子岸英之間的深厚感情,領悟文本的深厚意蘊。
三、結語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是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更應走在前列,利用學科特點,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在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突出其人文性,促進對學生語文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同步培養,有效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光霞.如何講好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紅色經典[J].讀天下(綜合),2019(17):0068.
[2]梁詩豐.立足小學語文課堂,傳承紅色文化基因[J].語文課內外,2019(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