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言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需要滲透中華傳統文化,但單純進行說教式的教學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還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產生抵觸情緒。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將中華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相融合,符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要求,有助于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對傳統文化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2-0151-0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WU Minyan (Changle Junior High School, Haimen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 needs to penet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by purely didactic teaching, and it will also make students resistant to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t integrates Chinese culture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lear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tegration strategy
初中生心理、生理發育較快,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學生的思維也更加活躍。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要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道德與法治內容,同時還要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鼓勵學生不斷積極進取,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發展水平。只有真正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才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認識,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傳統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現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情緒不高,沒有對本科目引起足夠的重視度,往往將其作為一種說教式的課堂,教師在課堂講授的內容也只是過腦不過心,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很難對學生產生實際的教育意義。與此同時,教師的課堂內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化,缺乏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能力,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從而導致了教師的課堂與學生實際需要相脫離的現狀。教學應該時刻圍繞著學生的認知經驗基礎和學習發展需求。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多媒體信息方式以及社會各種信息傳播方式接收到來自各方的思想。一方面,良好的信息可以對學生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網上傳播的英雄事跡和好人好事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的正能量和主流風氣;另一方面,一些不好的言行也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網絡上一些虛假信息、謠言散布,學生在沒有堅定的道德認知的基礎上極易被這些不良言論所蠱惑,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和極端的人生態度。初中生是非判別力還不夠堅定,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廣泛吸收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識,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教學,不斷調整個人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使得課堂更加符合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如何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
(1)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融合傳統文化知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教師要在課堂內找準切入點,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促進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進行恰當地結合。合理科學的切入點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促使學生積極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積極性。
為了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思想發展水平以及學習與生活過程中的思維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影響。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思維模式不同、價值觀念也存在差異,在同一學習階段的不同學生之間認知經驗基礎和思維模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對于教師來說,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是至關重要的。在了解學生學習需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探查到不同學習水平層次學生的知識儲備程度,合理設計分層教學策略,科學地將傳統文化知識普及進教學課堂中,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充足的課堂參與感和歸屬感,增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因素,進行適當的補充和拓展,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倘若教師對教材沒有充分地把握,把傳統文化案例內容與教材內容進行生硬地嫁接,容易使得學生在思想上難以接受教師的教導,在行動上也就難以落實良好的道德行為,從而導致教師課堂效果不佳,學生在學習起來也會感受到極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無法使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起到心理教育與疏通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在學習《親情之愛》一課時,親情一直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歌頌的主題之一,從小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家人、孝順父母的良好品德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價值觀念的樹立都有著極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導入,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中去。找準傳統文化知識的切入點,加入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的教育,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愛國、愛家的思想感情,不斷增強學生對于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鼓勵學生積極進取。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并踐行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教師還可以以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為例,向學生展示古代人是如何繼承并弘揚孝道的。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二十四孝”中的幾個小故事,讓學生體味中國孝道文化。如《臥冰求鯉》中描述了王祥為了滿足臥病在床上繼母想吃魚的心愿,赤裸著身體臥在已經結冰的湖面上,直至寒冰融化,如愿以償地獲得了兩條鯉魚,使得繼母如愿吃上了魚的感人故事。另外,在為學生講述完傳統文化中關于“孝道”的故事后,教師可以當堂檢驗一下學生對知識的接納情況和對“孝道”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環節,設置頭腦風暴活動,鼓勵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對“孝道”的理解。同時,結合當代社會中所了解的一些關于“孝道”文化來分析古今“孝道”的差異和不同點。隨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如何表達個人對家人的情感,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父母分憂,及時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濃濃愛意,培養學生健康陽光的心態,從而有助于學生不斷發展和成長。
(2)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促進學生道德認知
教師教學要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及時掌握學生的興趣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所在創新教學模式,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不斷積極進取,對學生思想進行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從而使得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對學生起到教育意義。興趣是促使學生積極接納知識的動力和基礎。只有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感受到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價值性和有效性,學生才能夠不斷增強自己對社會道德準則和法制觀念的認知和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融入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從小事做起,發揚傳統美德,不斷踐行優秀傳統文化對個人的要求。要融合多種教學模式,比如通過合作討論,實踐探究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交流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不斷發展個人思維,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通過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可以不斷對學生的品德進行塑造,使得學生能夠向正確的方向發展,言行舉止符合傳統文化禮儀規范,彰顯祖國未來接班人的風范。
例如,在學習《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一課時,教師首先在課堂內應該給學生傳授國家觀念意識,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觀念,通過介紹國家自古至今發展的歷程,讓革命老一輩的堅強不屈精神影響學生,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積極奮進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思想觀念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向學生介紹中國歷史,從被欺凌、屈辱的近代史到逐漸壯大,繁榮昌盛的現代社會,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能積極維護國家安全,熱愛自己祖國的一草一木。通過介紹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以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能夠在心底里產生為祖國而學習的堅定思想觀念,從而才能發展學生維護國家安全觀的意識。使得本課內容真正對學生的心靈產生教育意義,提升學生的思想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革命紀念館、戰爭紀念館等具有紀念意義和實踐價值的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革命先輩的世界,感悟革命先輩們為新中國成立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引導學生真正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風貌和無畏英勇。在有價值的實踐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能夠意識到新中國成立的艱辛和不易,更能理解維護當代中國國家安全需要付出拒大的精力和力量,從而能夠積極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樹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人民幸福為自我職責。
(3)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升學生思想認識
融入中華傳統美德。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個人品格的養成以及思維模式的提升均能夠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鼓勵學生不斷積極進取,將在課堂內所學習的知識原理以及各種傳統美德應用到個人的實踐生活中去,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在個人的言行上也能夠充分展示出正確的思想觀念認識,體現個人的人格魅力,成為新時代所要求的社會主義初中生應有的樣子。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進行交流探究,讓學生談一談該怎么做,使學生在情感和心靈上產生共鳴。
例如,在學習《守望精神家園》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向優秀的古代文人志士學習,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學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正確價值觀念。不僅要學會繼承傳統文化,同時,在現代社會中,教師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在不斷學習與應用的過程中進行文化知識的創新和發展,從而不斷提升人才總體素養,滿足社會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學生在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上進的學習狀態,積極努力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自我思想認識,運用更多現代的學習技術和傳播技術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使學生都能成為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和弘揚者。
(4)滲透傳統文化故事,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從傳統文化故事引入做起。通過優秀的傳統文化禮儀以及道德故事的講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在生動形象的故事中進行思考和提升,鼓勵學生不斷進步,讓學生能夠若有所思,發表個人的看法和觀點。進一步上升到思想領域,讓學生產生正確的思想觀念意識,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只有這樣,傳統文化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才會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教育學生不斷積極進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心態。道德與法治課堂更要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通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發學生學習斗志,培養學生奮斗不屈的精神,不僅在艱苦的環境中,而且在舒適的環境下同樣要有用敢于奮斗、不怕吃苦的精神。
例如,在學習《師長情誼》一課時,尊師重道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尤其在學校教學中更需要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思想觀念,從而才能努力與教師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教學才能夠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教師可以給學生引入傳統的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等等,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先賢的影響下形成尊師重道的思想觀念認識。通過“有教無類”,學生能夠了解到教師對所有學生都是公平對待的,會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教育。所以,學生也要意識到教師對自己的引導和帶領作用,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保持尊師重道的態度。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通過設置各種宣傳板報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對教師產生極強的信任感,從而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不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教師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滲透,一方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學生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提升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對于初中生來說尤為重要,在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及時對學生進行各種健康文化知識的教育和熏陶,有助于學生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德蘗.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
[2]蘇彩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尋真實現教學目的的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