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玲
摘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語文課堂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課堂提問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師生間的關系,還與整個教學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教師如何設計課堂提問顯得尤為重要。但很多教師設計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無法建構新知,深度教學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著重要地位。
關鍵詞:深度教學;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全方位的素養,改變傳統的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用分數判定學生能力的現象,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加強知識間的聯系,轉換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敢于質疑和提問,具備對知識的概括能力,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和答題習慣,在課堂提問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教學。
一、轉換學生思維,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敢于質疑的能力,找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從而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教師以此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理解知識的本質。例如在講到《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全文都是在寫圓明園的壯觀景象,為什么題目卻是在寫它的毀滅?是不是二者相矛盾呢?”教師給出的問題是知識與知識間的相互摩擦,課文中用了很多詞句來描寫圓明園的美,結構嚴整,脈絡清晰,以反襯的手法寫出了外國侵略者們的丑惡嘴臉。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就應當先搜集有關圓明園的知識,在課上讓學生知曉課文的時代背景,從而將學生帶入到文章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懷。知識間的相互摩擦,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語言文字的魅力,產生同理心,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
二、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勤于思考
在很多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不愿意回答問題,也很少有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發出質疑,習慣于依靠老師來提問,自己來回答,認為老師的答案就是標準答案,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于知識的深度理解不到位,只是停留在表層意思。但在很多問題的解答上,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答思路,不同的結論會引起知識間的碰撞和摩擦,一個問題可能會產生多個結論,結論需要依據一定的事實來驗證,不可能一個問題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只有唯一的正解。所以,教師要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位置,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進行深度教學。首先,教師要通過自身來引領學生,讓學生跟隨自己學會如何提問,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教師要進行鼓勵并加以肯定,讓學生產生積極性;其次,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讓他們自主地去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提問,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這么做的目的使為了讓學生勤于思考,在不斷思考中促進學習的進步。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課本上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能力,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學生的學習成果直接影響到課堂效率的高低,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要注重質量,問題要深入淺出,能夠讓學生通過一個問題引申到其他問題上,起到一定的啟發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是連續性地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一直處于思考的過程中,這樣一來,不但無法起到提問的作用,還容易使學生失去課堂興趣。因此,教師針對這樣的現狀,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首先,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來設置問題,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情分析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避免問題太過簡單和淺顯,要注重問題的質量,問題要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課文;其次,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逐步深化,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深入,要依據文章的中心主旨來設計相應的問題,不能偏離題材,并且在提問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文章的重點是什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所以,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注重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并且不要偏離文章的中心主旨。課堂提問不僅僅是活躍學生思維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從而加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設置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不是為了把學生難倒,教師還應當合理把控課堂時間和問題的難以程度,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轉換思維,養成敢于質疑、敢于提問、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三、通過提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課程,發展空間大,不同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不同,教師應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設置一些具有開放性意義的話題,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發揮想象力。但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教師把握整個課程的進度,對學生給出的不同答案進行分析和點評,讓學生擺明自己的觀點,將自己的想法清晰而簡潔地說出來,不經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造力,還能增強其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完《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青蛙會不會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在鳥兒說完那些話之后,青蛙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它會有哪些心理活動?”學生聽完之后,一定會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會說:“青蛙也想看看井外面的世界,于是它使盡全身的力量跳了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有五顏六色的花花草草,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開心極了。”還會有學生認為:“青蛙覺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實,并不相信鳥兒說的話。”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應當都給予肯定,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帶入到課文中,并且課文又是一個比較開放性的結局,教師這么做能夠有效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和創造。
四、結語
小學語文課堂要重視小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想法,不要一味地追求問題的多少,要注重問題的質量,讓學生在思考中體會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因此,在深度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信湘.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實踐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17 (3) .
[2]王鐘,王道福.小學語文深度教學需要審視價值取向[J.新課程(上),@龍源期刊網2017 (7) :26-27.
[3]蔡少萍.關注對話深度品味追問藝術―—基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采集分析下的教學反思[J].新課程評論,2017(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