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與學校教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家校合作的必然性,雖然這兩種教育的教育者不同,實施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給孩子構建“適合的教育”實現孩子個性化和社會化的發展。
關鍵詞: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初任老師。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主席講到:“廣大的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如果父母的對子女的教養僅限于生物本能的付出,肯定是無法保證給子女提供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也需要專門的技能和知識,不會被學校教育綁架,以至于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
我們常說,“養不教,父之過”如果父母的行為習慣不好,那么孩子在未進入學校之前就容易養成很多不良的習慣,學校教育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成效不明顯的。盡管現在家長也越來越重視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但觀念的偏誤和知識的缺乏是家庭教育面臨的雙重障礙,根據研究者的發現,在我國大陸,與學校教育學和社會教育學相比,家庭教育學的發展最為薄弱,甚至處于被忽視、被遺忘的境地。
二、學校教育的局限性
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和學校制度的完善,在其分化為專門的教育活動后,地位日益的突出,慢慢地成為了教育體系中的核心,許多并非學習教育、研究教育的人甚至都不知道還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存在,這也在無形之中賦予了學校教育本來沒有的功能。功能在社會科學視野中是一個中性概念,泛指構成某一社會系統的要素對系統的維持和發展所產生的一切影響和作用。從教育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為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的功能是一個有限度的、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并存的存在,在某些情況下,學校教育是收效甚微甚至其效果是消極的。
(一)學校教育不能代替其他教育。英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話》中就指出,紳士的培養絕不能通過學校教育,只能通過家庭教育。洛克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紳士,既要有健壯的身體,又要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近幾十年來,中國基礎教育快速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受教育權利成為基本的人權,教育規模不斷的擴大的同時,受教育機會的均等、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教育公平問題又成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于是,研究者們又將目光放到了校外教育,在香港已馬克.貝磊為代表的學者,對歐洲的校外教育培訓開展了“影子教育”的研究,北京大學丁小浩教授、首都師范大學薛海平教授也分別對內地的學校校外補習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對于知識的傳授,學校教育也難以承擔起所有的責任。
(二)學校的組織功能決定了其功能的局限性,既然學校作為一個組織,就需要其他組織的配合和合作,不存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組織和系統,否則社會也就不存在各式各樣的組織了。
(三)學校教育的功能不僅可能是無能的,甚至是有害的,教育功能的正負之分,也就說明了學校教育功能的正向和負向功能并存。我們都知道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也時常肯定學校教育帶給我們的變化和成長,但是也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讓人滿意的情況。有學者指出,學校為了標榜所謂的“正規教育”,借助制度規訓和文化規則來約束學生。
三、分析家校合作的優勢與前景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生育制度》一書中指出:“一個人要在社會中生活,得有一番長時間的訓練,要將一個生物人轉變成一個社會人,這個轉變的初步工作就在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受到來自家人或長輩們無數次的干預,在一次次地被指責和呵責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地適應了社會的規則。”其實,個性是個體的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和自由性在社會關系中的集中體現。個性化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個性的過程。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即個體接受社會文化價值和社會規范的過程。從家校合作方面來說,要幫助兒童個性與共性的發展,實現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具體展開。
(一)學校和家庭合作幫助孩子形成“好孩子”“好學生”雙重角色的自我認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毫無疑問,學校和家庭是孩子待的時間最長的場所。破普諾戴維提出“角色是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待”幫助孩子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身份可以讓孩子明晰自己的具體行為并向著好行為方向努力。
(二)學校與家庭合作幫助孩子學會獨處且適應群體。因為無論怎樣強調或重視個性發展,學校教育的組織形式都不能完完全全地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基本上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除了與父母和家人的相處,更多的是自己的獨處,這些獨處的時光是孩子們寫作業、看課外書、休閑、娛樂、發呆的時間,孩子們會在這些獨處的時候干什么很大程度上是來自父母的影響,是來自于對家人的觀摩和學習。
(三)學校與家庭合作構建不同的學習模式從夸美紐斯全面系統地論述班級授課制度,到今天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比如,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課堂教學也在不斷的進步煥發出新的活力。這些形式對與孩子而言,無論他們適應與否,都是必須要接受和共處的。盡管學校的教學模式在不斷發展與改進,但是很難做到滿足每一位還在的方方面面。首先,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是相對而言比較花時間的,但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卻是有限的;再者,在學校的學習,大多都是間接的經驗學習,是比較抽象的、概括的學習,比較缺少直觀性地展示。與此相對的,在我們年齡初期,在家庭時期,父母帶孩子們去親近大自然,動用五官去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給孩子提供語言、動作等方面的啟蒙和培養。
參考文獻
[1] ?滿忠坤.“童年的秘密”的教育學意蘊及其早期教育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8.5:24-30.
[2] ?馬健生,鄒維.論學校及其功能[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04),23-31.
[3] 康麗穎.家校共育:相同的責任與一致的行動[J].中國教育學刊,2019,(11),45-49.
[4]費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3.
作者簡介:廖希諾(1993年),女,漢,湖南益陽,碩士研究生在讀,中華女子學院,研究方向:兒童保護與家庭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