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靖
摘要:課外閱讀是小學生豐富知識,開拓視野的重要渠道,又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拓展。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首先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師自身展現出自己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會受到教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再者,創設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建立學習型的家庭,家庭讀書氛圍會極大的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關鍵詞:激發興趣;能力提升;創設環境
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小學里,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具有獲取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作用,這已成為語文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可見,閱讀教學的重點在培養學生的感、悟、賞的能力。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同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新課標還對小學生的閱讀量有了明確的規定,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如此重要,然而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卻十分的令人不滿意,據調查研究,新疆的小學生平均一年讀的整本書不到三本(不包括繪本),小學生正處于知識的學習、儲備階段,大量的讀書不僅能開拓孩子們的視野,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提升自身的審美趣味和健全的人格。另外課外閱讀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小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課內的聽說讀寫,而且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處于中心位置,語文教學不只是在課內,僅靠課內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把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然而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很不理想。大多數學生局限于課堂上語文課本的閱讀,對于課外讀物提不起興趣或者積極性不高,學生課堂內外的通道沒有打通,局限與教材體的閱讀,大部分學生缺乏真跟書的閱讀。我以為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外界因素的影響
現代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電視、電腦、手機已成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小學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興趣還不夠穩定,控制力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精彩的動畫片、網絡游戲、手機游戲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沉迷于游戲,胡亂瀏覽網頁,對電子產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而導致學生將課文閱讀拋之腦后,喪失了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家長的忽視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想要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父母就應該先做這樣的一個人。愛閱讀的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閱讀老師。
如今的社會,社會競爭壓力巨大,家長們忙于各種事務無暇顧及個人素養,有些空閑還樂此不彼的專注于自己的愛好,很少有時間去讀大量的書籍,難以起到身教的作用。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學習只學課本上東西,課外閱讀只是看閑書,影響孩子成績不允許看。正是家長們的忽視和認識不足,直接影響孩子的課外閱讀。
(三)教師的引導不足
現代教育是素質教育,可是有些教師仍然擺脫不掉應試教育的影響,片面地唯成績論,只要成績好,便一切都好,過分重視知識的學,一味地去追求成績,“壓迫”學生做大量的作業,卻忽視了課外閱讀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學習,大多教師只重視課堂問題的結果,而忽視學生取得這一結果的過程。對于課堂講解,教師大多只是依據教材耗盡心力的挖掘,然后教給學生,學生又依據著教師的講解耗盡心力的學。似乎教師只是把教材吃進去,吐出來,然后教給學生。課堂上,孩子們如同口袋一般的只管張口接收,直到覺得滿了、漲了,教師仍不肯罷休的無休止地往里灌。我覺得這樣,教師和學生除了對知識的“吃”“吐” 和“收”,似乎沒做別的事情!這樣教室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也就造成了學生對讀書的興趣不高。
當然,有些教師也提倡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卻對課外閱讀的認識不足。認為課外閱讀是課外進行的讀書,教師只負責布置課外閱讀,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放任自讀。有些教師不知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沒有良好的教學策略。這樣卻是收效甚微。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才會比較低下,閱讀數量不夠,質量不高。要想真正改變這種現象,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二、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積極的進行閱讀,得到閱讀的滿足,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
1.舉行故事會
對于多數學生來說不愿去閱讀,采用舉行故事會的方式講故事。聽故事沒有負擔,反而學生會對故事中的名人、情節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無形中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舉辦“故事分享會”,我先給學生分享了《西頓野生動物集》中的一段:“獵狗汪汪叫著,緊隨照直前進的臭跡追來,這只牡兔的重量和個頭在兔戰時具有很大的優勢……如‘急轉彎、‘兜圈子、‘鉆洞蟄居之類……”,學生聽了教師繪聲繪色的分享后,談自己的感受與所得時,學生議論紛紛“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兔子?”“這只兔子到底多聰明?”“這小兔子都會什么招數?”等等,學生興趣高漲,特別想知道還有哪些精彩內容,我就趁勢向學生推薦《西頓野生動物集》,用《一只白尾兔的故事》作為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誘惑,借讀書分享會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2.做讀書繪本
興趣是閱讀的第一原動力,可是小學生活潑好動,專注性差,興趣的轉移較快,想要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較長的時間較難,因此,在閱讀中給學生定時,還為孩子們開辟讀書成長記錄冊——做繪本。教學生讀完后把自己所讀得故事內容畫出來,再用簡單的文字概括主要內容,為圖配文,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培養了孩子們審美能力。這樣,課外閱讀由文字的閱讀變成了審美的閱讀調動了學生興趣。讓學生覺得課外閱讀變得好玩,更生動、更深入,為我們的閱讀教學打開了一扇新窗戶,讓學生在有趣的閱讀中愛上讀書。
3.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為了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開展豐富的讀后活動,使學生加深對閱讀的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讀書的快樂。因此,我讓學生針對自己閱讀內容做的繪本,講解給大家聽,這樣學生不僅能自主反饋課外閱讀的情況,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如:學生讀得《一只鞋子找朋友》做成繪本,同學們共同看他的繪圖,從圖中大家看到鞋子的悲傷、難過。學生七嘴八舍的討論“靴子傷心的原因”“鞋子想干什么”“怎樣才能不讓鞋子哭”“我們該怎樣幫幫它”,繪本的內容很簡單,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興趣調動了起來。孩子們樂意去分享他的課外閱讀的繪本作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了。
當然,孩子讀自己的繪本作品只是引領孩子閱讀的一步,如果能配上相應的肢體語言來表現故事,那么閱讀的快樂和喜悅就會發揮的淋漓盡致。如:學生做的《不做迷糊人》繪本讀書分享時,學生表演旁觀者的表情“瞠目結舌”“不以為然”“冷嘲熱諷”,真是形象逼真,而且孩子們情不自禁自己做起了鬼臉。在講演繪本時,孩子們開懷大笑、興趣高漲,無形就成了課外閱讀的催化劑。
教師能力的提升
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教育學生。”小學生具有向師性的心理特點,把自己的教師作為學習、模仿的榜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想要讓學生愛上課外閱讀,教師就要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必須自己先讀。這樣,教師與書本為友,課余可以和學生因談書成為朋友,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因教師的示范作用而讀書。甚至是為了與教師聊書而去閱讀,這就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的影響而去閱讀。如:課余時間,我與學生聊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我與學生課下交流“寶葫蘆有什么秘密?”“王葆得到寶葫蘆做得第一件好事是什么?”等等,讀過此書的同學爭先恐后的說,沒有讀書的同學看到讀書的同學和教師聊的火熱,也想參與其中,可是沒讀書只能置身事外,回去就惡補這本書,逐漸不讀書的同學少了。課外閱讀的興趣因教師的讀而被調動起來,因此在交流閱讀過程不僅能起到激勵的作用,還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可以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以及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更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此外,疑問是閱讀產生的動力,閱讀是生活的延伸。學生在生活中產生的疑惑,有的能夠通過父母或者老師來解答,有的不能夠消化,這時候就需要閱讀來解決。只有愛問問題的學生才有更濃的興趣進行閱讀,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不同的學生讀了同一篇文章之后,會不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呢?因為學生的文化基礎、生活經驗、想象能力、思維方式、思想境界、審美趣味等并不一定相同呀。學生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產生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也就是所謂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所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也違背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自己對文本的感知、理解、體驗、領悟;忽視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習慣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忽視了學生不解、疑惑的眼睛……它重視的是教師怎樣問學生,重視的是教師向學生問什么,重視的是課堂上問題解決的結果,而不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從而導致了我們的孩子越長越大,越大越沒有問題可問,形成了一種學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問的現象,進而也就不喜歡閱讀了。
課堂上教師要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思考,去閱讀,去經歷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和發現,學生才會在閱讀中成長,才會由課內走向課外。
長此,我開始厭倦這樣的教育教學,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我十分贊同他的這一觀點,并且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改革:為了能讓學生思考,課堂上,我不再像往常那樣牽著孩子的鼻子走,也不再像往常那樣我問什么孩子們答什么,而是給孩子們充分的空間,引導他們自己去閱讀、感悟、思考,并且我始終堅信,只要給孩子們空間,他們在學習中就一定有自己的奇異想法和獨特發現。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的問題越多,閱讀的興趣會越高。
(三)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家庭是孩子課外閱讀的主陣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是開展課外閱讀的主要力量。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家長會、講座等方式,改變家長陳舊觀念,讓家長重視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并告知家長具體的做法: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良好讀書習慣,首先自己必須要起個表率多讀書,如果自己不讀書,強求孩子讀書是不能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只有一家人共同學習,孩子會受到家長行為的影響,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也就被激發了,孩子也遠離了電視和網絡游戲。
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教學、學生、家長不斷的努力。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3.
[2]E·T西頓.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M].江蘇:江蘇譯林出版社,2008.
[3]顧麗.淺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