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李華
摘要:幾何問題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思維邏輯能力,由于該知識點難以理解,需充分結合小學生自身認知水平,積極通過實踐操作為核心,不斷增強高年級學生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需合理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促使學生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具有較高的興趣探索,實現幾何知識內化。應充分結合實際狀況,教師高效化選用動手操作不斷促進小學高年級學生有效解決各類實踐問題,實現知行合一的目標。
關鍵詞:動手操作;小學;高年級學生;幾何問題
幾何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較佳的邏輯思維,處于小學教學中核心內容,學習幾何知識是掌握和理解后續相關數據知識的前提。小學生認知水平、見聞較少,無法在大腦中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架構,部分學生通過單純性記憶,無法從本質層面真正理解學習知識。有必要利用動手操作,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開展幾何知識學習,為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學生幾何能力教學方法設計原則
幾何能力作為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基本技能,小學學生思維處于活躍階段,是幾何能力培養最佳時期,應從多方面采取舉措,應遵循以下幾方面基本原則:
創新性。培養學生幾何能力,教師教學中需改變創新教學方式,樹立創新型教學理念,可通過先進信息技術展示課堂資源,聯合現下實際流行元素,突破原有課堂教學模式,調動學生自身注意力,以創新型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印象。
引導性。有效提升學生幾何能力,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主導職責,為學生做以引導。小學學生正處于思想發散過程,若教學中教師未進行有效指引,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化,影響教學有效性。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為學生做好引導,保證其跟隨教師思路發展,保證教學有效性。
擴展性。教師根據教材任務目標,結合學生認知特征規律,掌握教材基本知識基礎上,需適當將其教材內容予以擴展,對所需知識予以鞏固及加深。教師應尊重學生間差異性,促使學生掌握基本學習方法之后,根據學生基礎狀況,實現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幾何能力。
二、如何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小學高年級學生解決幾何問題
通過動手操作,構建明晰化的幾何形體表象
幾何知識基本概念是客觀真實呈現各類事物的本質,其概念擁有自身獨特的特征,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邏輯能力。高效、正確的概念是小學生掌握幾何知識的前提,學生對幾何形體感知具有一定的豐富性,有助于及時掌握和理解各類幾何概念,教師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中,需合理選取各類教學輔助工具,引導學生做好觀察和操作,從原有初步認識至深層次掌握,再認識和掌握基本本質特征。應結合實際狀況選用合理策略,充分體驗和感知幾何形體表象,增強學生空間觀念。例如,北大師版五年級《長方形占地面積》時,小學生可結合初期課本預習實際狀況,發揮自身想象力,隨意進行放置長方體,明晰擺放部位的不同獲取實際面積差異性,小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方可對實際面積具有初步的感知和認識,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活動經驗,實現從原有抽象至概括,逐步形成完善的幾何概念,為后續全方位學習提供助力。幾何知識主要是循序漸進的掌握,小學生掌握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帶領學生充分將其直觀化,利用動手操作掌握相關幾何知識[1]。
多動手操作,深化理解幾何知識
小學高年級數學實際學習中,空間于圖形知識點學習難度較大,其主要因為小學生空間想象力、思維邏輯等能力有待提升,單一選用教師講授等方式無法做好精細化控制,學生通過實踐能力操作,可幫助其更易掌握相關知識,確保其獲取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學生核心素養。如教學《正方體展開圖》時,學生若未進行實踐操作,難以掌握正方體展開圖各類實際狀況,教學中鼓勵支持學生多動手,通過畫、剪、拼等方法,探索確定不同的展開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不僅可掌握正方體展開圖的實際狀況,而且需確定內部特征規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和探索,對展開圖幾何知識了解更為透徹,對后面學習相關長方體和圓柱體展開內容提供參考。
抓住教學機會,引導學生靈活性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課堂作為小學生汲取知識的主渠道,動手操作可將原有抽象的知識轉變為直觀化、形象化,學生通過體驗和實踐感知數學知識,最為重要的是獲取較佳的情感體驗。如北大師版五年級《軸對稱和平移》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實物展示剪紙,吸引學生自身注意力,學生全方位陷入整個學習中,并在不斷交流和討論中正確理解對稱的內涵,積極探索對稱花紋的正確剪法。通過精細化觀察此類圖形內在關聯性,正確理解折痕便為“對稱軸”,出示平面圖形,判定其對稱性和分別具有幾條對稱軸。依托上述動手操作后,學生大部分喜歡自己動手,通過自行剪一剪、折一折,可進行驗證并及時獲得反饋,該教學中精準掌握時機,促使學生動手操作,促進學生對數學本身的感受和欣賞,保證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2]。
創設真實情境,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空間
小學生具有較佳的自主探究空間平臺,方可持續性做好小學數學學習,可將知識實現內化,教學中教師應動態化關注,學生可憑借自身獨立探索獲得結論教師盡量不給予提示,學生可利用交流教師應盡量少參與。積極遵循上述基本原則,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特征時可創設以下情境:觀察現實生活中物體形狀,展示高樓模型,從多視角進行觀察,學生看到的形狀存在較大差異性,學生可聯系實際狀況談談自己家的鄰居。學生通過實踐動手,演示,學生從多視角進行觀察和分析,思維具有靈活性變化,最終獲取結論不一。在持續性觀察、動手實踐中,讓學生享受動手制作模型有利于對幾何知識的理解,觀察有助于從多視角全方位認識物體、合作交流取長補短等樂趣,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特征規律。
結束語
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邏輯思維活躍階段,教師選取合理高效措施,加強培養學生幾何能力,有助于學生獨立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圖形感知,針對問題可實現全方位發思考,實現復雜問題簡易化。因此,為提高學生幾何能力,數學教師應結合教學任務目標,根據學生自身認知水平,通過動手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幾何能力。
參考文獻:
[1]許小羽.小學高年級數學"圖形與幾何"類型錯題分析及解決對策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2):2.
[2]余文建.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讀與寫(上,下旬),2020,17(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