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要:高中是提高學生知識儲備以及核心素養的時期,在生物教學當中,教師需要以學科為主,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對生物有更加充分的認識,并且在生物學科的角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更好的認知生物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生活產生熱愛,以及在學習當中保持昂揚的熱情。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高效課堂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當中不可或缺的學習內容,很多教師和學生都過分重視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了核心素養培育,導致學生在學習當中對于生物的認識并不夠充分。在現階段的高中生物教學當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不僅提高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從生物本質的角度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于生命的敬畏,以及讓學生可以在生物學習過程當中,將自己的想法和生物進行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達到一個高效的生物課堂。
一、立足于生命觀念,基于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
高等學校生物課程標準注重以人為本和學生的優勢地位,教師要盡量從學生做起,提高教學實效性,就要從教學手段和教學氛圍的角度注重學生指導的實施。可以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概念是對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生命概念的調用。為了大大激發學生的熱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法將學生納入課堂教學。實際上,為了改善對生物課程學習的參與,進行更好的指導,經常使用“以教師為中心”轉化為“教師主導”,“語言教學”轉化為“學生體驗”,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和小組合作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
例如,在基因突變過程中,為了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根據學生的合作交流和獨立調查設置一系列問題,并逐步推進教學過程:基因與DNA、染色體與堿基的關系是什么?堿基對的加成、缺失、置換的意思是什么?堿基對的置換不一定會導致文字的變化嗎?在什么情況下角色會發生變化,在什么情況下不會發生變化呢?堿基對的加成、缺失、置換有哪些種類?分別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基因變異是什么時候發生的?哪個細胞可以接受基因變異? 基因在突變后能由后代繼承嗎?為什么呢?基因變異的特征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些特征呢?這些特性在自然界能說明什么呢?基因變異的意義是什么?基因變異、轉基因、染色體異常的區別和關系是什么?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學生可以逐步分析這門課的內容,有效打破教學中的要點和難點,同時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教師始終處于領導地位,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而且通過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
二、立足于科學探究,基于實驗探究實施教學
普通高等學校生物新學科標準的指導非常重視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涵養,主要靠實驗指導。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一章,也是高中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主要平臺。通過實驗性指導,可以直接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原理,加深對實驗操作過程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通過實驗性的指導,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情。教師應注重在科學思維的基礎上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科學思維。指導生物模型和模型方法的探索,獨立構建幾種生物模型,運用生物模型和模型方法解決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高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理解和實踐的過程中,科學探索的態度、方法、思維、技能總是會形成和改善。通過實驗性的指導,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問題分析解決能力,有利于將生物學知識應用于未來實踐性的問題解決。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實驗性指導,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性活動。
三、立足于社會責任,基于培養學生的“有心”實施教學
所謂“有心”,就是要提高學生對日常生活和社會事件的意識,找出生物學相關的內容,用科學知識進行判斷和說明。同時,要把社會責任意識與日常課堂整合起來,逐步確立學生的社會責任。學生要將自己所學知識和生活的現象進行結合,嘗試進行說明,從而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論證,在實踐中收獲。
例如,首先,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整合和更新現實教材,以不斷調動學生的神經,逐漸建立他們的興趣,逐漸從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的搜索和持續的注意。“轉基因食品”“克隆羊”都可以作為學生思考的重要,以及一些錯誤的生物認知,都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驗證,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下影響學生的同時改善課堂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關注,讓課堂更有效率。
總結:高中生物教學當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可以在生物學習過程當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同時,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和生活的角度對生活進行了解,在這樣的學習當中,學生的學習會變得更加的高效。教師也需要發揮學生的引導作用,及時的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方向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裴生美.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數據,2021(12):121-122.
[2]黃鵬.關于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7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