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
摘要:在小學語文階段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趨勢。發散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階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具有主導性作用,這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教師可通過小學語文實際教學經驗,探討發散性思維對小學語文的影響以及培養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發散性思維
引言: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部分,提倡從一個目標出發,通過不同的途徑,探索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發散性思維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有利于強化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開拓小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小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為小學生全面發展打牢基礎[1]。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對發散性思維的認識不足,設計的教學環節與小學生實際相脫離,無法深入滲透發散性思維,導致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新的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性,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積極挖掘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教學資源,創造良好的學習風氣,使小學生打破思維定式,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發散性思維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
(一)有助于小學生正確理解知識
很多小學生都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那就是審題不清,經常看幾眼題目就進行解答,導致出錯。這種現象需要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小學生不拘泥于固定的思考方式,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化見解,讓小學生在發散思維中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小學生正確理解知識,學會審題和反思,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小學生的綜合能力[2]。
(二)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
以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沿用填鴨式的方式,教師一味地向小學生灌輸知識,不考慮小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學習感受,導致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強,語文課堂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背離了小學語文的教學宗旨。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則打破了這一局面,小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中學習,找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也掌握了靈活多變的解題思路。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途徑
(一)重組語言,培養發散思維
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重新組織,這樣可以訓練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加強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發散性思維的變通,使小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領悟優秀文章的寫作方法。
比如,在對《草原》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第一段內容作為例子進行語言重組練習,然后對學生講:“同學們,你們誰見過大草原?哪位同學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草原是什么樣的?”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這一問題,然后描繪出草原在他們眼中的形象,部分學生回答道:“草原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就像一床巨大的綠色棉被”等。當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繼續對學生加以引導:“讓我們一起閱讀文章中的第一段內容,你們說一下文章中描述的草原和你們描述的草原,哪一個描繪更加形象?其原因是什么?文章中從哪些特點對草原進行描繪的?”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在閱讀了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內容后會一致認為:文章的內容雖然簡短但非常精練,描繪草原的語句生動且形象,通過這些語言的描述為大家生動地展示出草原的美麗形象。
(二)構建寫作活動,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提前設定寫作模式,而是要讓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展現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創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提供一個寫作方向,為學生開展創造性的訓練活動。教師要改變以往封閉式的寫作教學模式,而是要設定一種開放式的寫作模式,不要讓他們失去自由想象與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寫作。由于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精力與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這也導致了每一位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能力也是有區別的,其思維邏輯與思維模式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教師不但要尊重學生的這種思維差異化,而且要尊重與理解每一個學生的表達模式,認可學生的寫作觀點,鼓勵學生能夠站在不同角度展開寫作,完全展示出自己的寫作特色。另外,教師要盡量減少一些封閉式的寫作問題,要認可學生想象與思考的合理性,在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多多和他們溝通與交流,因為教師只有參與到學生的創造和想象過程中去,才能夠真正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分析案例,發展自主思維
教師除了要求學生課上學習語文知識外,也應要求學生課后進行語文知識的鞏固性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質量,提升其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課后情境思考案例教學,以此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使學生能夠從多元角度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發散思維能力。雖然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但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材內容為學生營造相關情境,在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所理解的基礎上,提煉課文中的主要案例,并以此為依據為學生布置案例教學,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鞏固性認知。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圖片和文字的方式記錄課后作業的內容,通過親自學習、感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提高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在課堂學習環節,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課后作業內容進行對比,分別讓學生解釋自己創設的情境性學習內容的含義及完成作業的具體過程,以此提高學生案例知識的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讓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保證學生可以進行反思性學習,通過測評了解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學習其他學生的長處,從而實現“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只有突破思維的桎梏,堅持創新和發展,才能夠在學習中取得長遠的進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小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給小學生提供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富奇.探究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J].智力,2020(21):75-76.
[2]孫智宇.淺談小學語文作文寫作中的發散思維[J].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響樂),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