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蘭
摘要:初中階段學生的年齡普遍為13-16歲,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普遍比較心浮氣躁,無法長時間的安坐于教室中學習文化知識,需要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活動來緩解自身的學習壓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我國現代化教育事業的重點內容,初中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強,正處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黃金時期,所以在初中階段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當多組織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活動,來幫助學生放松因繁重課業壓力而緊繃的神經,并在此期間培養學生正確的傳統文化觀念,讓學生正確的集成和發揚傳統文化。鑒于此,本文將對借助校園活動,讓中國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的具體措施展開進一步論述。
關鍵詞:初中;校園活動;傳統文化;有效途徑
中華文化悠久璀璨,但在其中也存在許多糟粕,在新時代下的初中生,需要建立正確的傳統文化觀念,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進而全方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為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師不僅需要在具體課程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更要靈活利用校園活動來傳遞傳統文化。為此,教師可以從“開展參觀活動,培養愛國情懷”、“開展誦讀活動,提升文化素養”、“開展主題班會、形成人文情懷”
一、開展參觀活動,培養愛國情懷
在現行的初中教材當中,有很多能夠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情懷的教育內容,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利用好這些教育資源來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了解為什么要熱愛祖國,怎樣在點滴小事中體現愛國,怎樣理智愛國等。但教師僅僅依靠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教材學習之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地進行實地參觀,從而讓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的烙印在骨髓之中。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到當地的革命博物館進行參觀,并請專人講解本地在革命過程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從而讓學生了解到自己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美好時代下。同時,教師在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具體內容,對本地的歷史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使學生對革命先烈為了自己的遠大理想做出了怎樣的犧牲,為人民的安居樂業做出了怎樣的奮斗。在參觀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出對本次參觀活動的感想,從而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通過此類型的活動,學生就能夠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開展誦讀活動,提升文化素養
中華文化得以綿延不斷,持續上下五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從古流傳至今的諸多經典著作,其中包含著古代賢者的生活智慧和治世哲學,并且對當代人的生活也有極強的啟發意義。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當利用好這些經典著作,在學習之余開展誦讀活動,讓學生通過誦讀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的精華,并在誦讀活動當中汲取知識,形成更強的文化素養。
誦讀活動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課前和課后的時間,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利用幾分鐘集中誦讀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如《論語》、《禮記》、《詩經》等。在誦讀時,學生不僅可以安下心來體會中華傳統文化,更有助于幫助學生調整自身狀態,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當中。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朗誦比賽當中,學生為了準備比賽,自然會對經典著作當中的內容以及所表達的觀點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從而在朗誦時帶著最為恰當的情感,選擇適當的語氣進行誦讀,加深學生對經典著作的理解,也便于教師利用初中生的好勝心,從而實現誦讀活動的目的,鞏固誦讀活動的效果。
三、開展主題班會,形成人文情懷
主題班會是開展校園活動的有效開展形式之一,在主題班會前,教師和學生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進行資料搜集,在主題班會中,教師和學生又能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展開激烈討論,有助于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
為了使學生更了解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傳統文化,教師在選擇主題班會的主題時,可以選擇一些與傳統美德相關的話題。比如“路遇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什么樣的‘孝’才不是‘愚孝’?”等。這些問題一經提出,學生馬上就會給予教師反饋,并結合當下的時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看法。通過主題班會活動,學生能夠從這樣的主題當中學到傳統文化中樂于助人的寶貴品質,做好事不求報答的優良傳統,也能學到傳統文化中對“孝”的贊美。在這樣的班會活動當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對其今后的健康成長和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總而言之,借助校園活動,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生群體中得以有效傳承,需要教師了解如今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并以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作為切入點,從中挖掘出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然后再通過不同的校園活動向學生傳遞,才能夠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永玲.傳承地方優秀文化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之途徑探究[J].理論觀察,2022(01):132-134.
[2]於謀芝,王國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路徑探析[J].文化產業,2021(35):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