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要: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育,需要加強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即提高對物體的大小、重量、長度等特征的識別和準確量化的能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很多學生存在數學量感不足的問題,雖然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度量單位之間的進步率,但無法靈活運用到實際問題。這種現象應引起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對學科內容的“量感”,促進學科素養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數學素養;量感
引言
根據數學素養技能,小學數學教學需要負責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有效方法。但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足夠重視量感教育,存在諸多影響因素,難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隨著小學數學教育核心素養的作用不斷提高,培養學生數量量感的方法逐漸受到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視。小學數學教育包含了很多與量化訓練相關的內容,但很多內容并沒有被教師充分研究,并且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尤其是教師過于注重教學效果,未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量感。因此,只有清楚界定各項因素,才能找到提高學生量感的有效方法,影響數學課堂學生形成共性意識。
1.量感的概述
量感是人們使用視覺器官觀察物體的長度、重量和體積的感知。小學教育培養的量感包括物體的長度、重量、寬度、速度、金錢、時間等幾個單位類別。但在實踐課中,教師往往不注重學生量感的培養,而是傳授書面知識,如長度單位是什么。在課堂上,老師們很少訓練學生用感官來理解長度,所以很多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米、厘米、毫米的實際長度還是不熟悉,即使他們已經學會了長度單位的知識,也很難在生活中有效應用。
2.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的重要意義
小學生對物體的感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仍然不能確定如何測量或評價某些物體。在數學課上,經常聽到學生“西瓜重約60公斤”、“鉛筆長約50分米”等不準確或不切實際的笑話。事實上,小學生并沒有刻意拿這樣的教學開玩笑,只是在目前的視覺和觸覺狀態下,事物的本質并不能科學地評價,因為數量感并不準確。小學是培養小學生量感的重要時期,在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教師深感培養小學生量感的困難。如果量感的培養一直處于數學教育的邊緣,那么小學生的物體估計能力就不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因此,加強小學生的量感培養十分必要。培養量感能更好地滿足小學生學習的基本需求,幫助學生形成對物體的準確感知和理解。在建立數量和準確性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數學文化的理解,這有助于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數學素養,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感知力。
3.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培養量感”的具體策略
3.1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準確定位概念應用價值
為了增加小學生量感的培養效果,首先要幫助小學生理解數學教學相關的概念,深入理解各種數學表達式的含義和具體應用領域。引導學生準確發現應用概念的價值。教師可以通過數學活動培養量感,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開始。探索和體驗數學活動更有利于形成對事物本質的量化感。小學生剛形成量感時,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反復比較和猜測,不斷提高學生量感的準確性。學生可以通過觸摸各種大小的物體來感受一平方厘米的大小。同時結合學生指甲表面估計出1平方厘米,建立抽象區域單元與實物的聯系,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找到1平方厘米的概念。學生從直覺經驗中獲得的量感很容易記住,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施和應用抽象的數學知識。
3.2借助學生身邊的事物建立表象
低年級數學"量"的學習一般更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與熟悉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量感,不應該讓學生憑空學習,需要能感受到生活中有形的深刻體驗和感覺。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需要利用學生周圍的物體來構建表象。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己量出不同長度單位的大小,還要讓學生深入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物體,比如用自己的手掌測量。通過觀察物體,觀察手指的長度和指甲的寬度,可以識別厘米單位,使用硬幣的厚度可以識別毫米。基于數量的量化估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通過量化的互動技巧,培養學生的量化意識。
3.3探索量感教學和實際生活的契合點,強化學生直觀量感體驗
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較強,許多理論似乎不適用于現實。小學數學知識是學生探索數學世界的重要基礎。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但需要探索和發展。在數學量感教育中,教師必須加強實踐觀念,建立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獲取生活中的教學主題,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指導作用的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參考物體可用于估算。具體來說,首先指導學生估算特定物體的表面積。一般來說,選擇一些較小的物體,然后把物體的表面積作為重要的參照。學生在各種計算和估算過程中,積極尋找與估算物體表面積有關的物體,逐步提高學生的估算水平。例如,學生可以在頭腦中積極地思考,估計教室門的面積,將教室墻分成教室門大小的部分,或者圍繞教室墻移動正面,然后估計教室墻外的面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體積感,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
3.4練習計算鞏固知識
學習數學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寫作練習來鞏固和加強數學算術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增強學生對定量感官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量感知識領域的培訓和人才培養,增強對學生數學定量思維的理解。強化學習的數學感官類型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數量,在實踐中找到適合他們理論思維和計算方法,形成獨特的數學思維。例如,當老師向學生解釋體積和他們對體積的了解時,通過長方形的長、寬和高來計算。然后從長方形的體積和容積的特性出發,確定長方形的尺寸和體積的差異。根據老師給出的立方體體積和容積計算公式,用不同的數字和單位計算出體積乘積,然后用公式計算。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必須清楚了解長方形的總體積與其內部體積的區別。
結束語
一般來說,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如果學生沒有量感意識,就會影響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因此,教師需要加強量感教育。然而,量感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是必須通過時間的積累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教師要突出課堂重點和難點,根據學生的實踐水平設計教育內容,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形成正確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朱國紅.小學中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量感培養的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上),2018(08):24.
[2]徐晶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量感”[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5):169.
[3]梁秋萍.小學數學量感可視化教學的開展[J].百科知識,2020(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