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宏
摘要:“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品德教育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關注。本文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方式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數學學科教育全過程,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
關鍵詞: 小學; 數學教學; 立德樹人;德育滲透
“德為帥之才。”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個人成長的根基。“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肩負的責任,我們要把這種責任滲透到每一天細微的教學環節中來。
(一)搜集數學故事、增強民族自豪感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中不乏舉世聞名的數學家。所以,我們老師要把握好這一資源,不僅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更加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平時,我每學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都會上網搜集相關的信息,在“數學廣角”這個環節給孩子們進行介紹。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有趣的圖形》中,我對七巧板進行詳細的講解,向孩子們介紹七巧板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由于它的多種變化(可以拼成1600種以上),被賦予“東方魔板”的稱號;在六年級《圓的認識》一章中,我向孩子們介紹,秦漢以前,我國就流傳著“徑一周三”的說法,到了三國時期,劉徽計算出圓周率為3.14,到了南北朝時期,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面7位,比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的結果早了一千多年……
這些故事,反映出現我國數學發展的歷程,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興趣,更讓他們對我們民族產生歸屬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
(二)鉆研教材情景、培養傳統美德
其實,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注重對孩子們道德品質的培養。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為此經過了多次的修改。他們設計的很多情景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都飽含著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元素。
我們數學老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還要順勢而為,畫龍點睛,把其中的德育元素展示出來。下面僅以二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小小商店》一課教育孩子們待人文明有禮;《華容道》一課引發孩子們對三國故事中的關羽、趙云、曹操等人物產生興趣;《數松果》一課突出了小松鼠之間的互幫互助;《做家務》一課喚醒了孩子們的勞動意識;《1米有多長》一課點明了規則意識;《分糖果》一課凸顯了公平原則……
僅僅一冊教材,就有這么多的德育素材包含其中,教材是我們數學學科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據,我們對教材德育元素的挖掘力度和應用水平對數學學科能否順利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有著較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小學生一生的重要意義,并注意在備課環節中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提高德育普及的力度。
(三)把握時代脈搏、宣揚報效祖國
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他的身上都有著時代的烙印。我們小的時候,每天都看《新聞聯播》,可是現在的孩子太忙了,學鋼琴、繪畫、舞蹈、籃球,他們除了學習任務和興趣班之外,唯一的娛樂就是看動畫片或者打游戲。在他們的世界里很少關心國家大事,我就經常把最近的時事夾在數學題目中去。例如:在講:《時、分的認識》一課時,我布置他們去調查神舟七號發射的時間和返航時間;在講《小數的意義》時,我介紹北京地鐵列車的最高運行速度為22.222米/秒,隨后,又結合著“小數的大小比較”知識點,對幾個國家地鐵列車速度的快慢進行了比較;在講《奧運中的數學》一課時,我補充了1932年,劉長春作為中國的第一位奧運選手,孤身參加了第十屆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故事,“我們泱泱大國,卻只有他‘孤身一人,在海上漂泊3個星期,單刀赴會’,比賽結束后,他甚至連回國的路費都不夠”,讓孩子們了解當時舊中國的黑暗與苦難,感受新中國的強大和光明;在講《折線統計圖》一課時,我上網查蛟龍號潛水器的資料,讓同學們繪制海下每下潛1000米,蛟龍號感受的壓強變化,“外國人直言我們不可能達到海底7062米的深度,因為中國的焊接技術在那個深度會出現裂縫,可是,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做到了!”讓學生感受科技改編命運,科技決定話語權。讓他們明白生活在新時代是多么的幸福,明白自己身上肩負“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和使命,增強他們報效祖國的決心。
有了人生的奮斗目標,就有了人生前進的動力,這種報效祖國的強大精神力量會轉化成學習的能量,推動孩子們去奮斗、去拼搏。為什么有些富二代生活失去了源動力,恰恰就是沒有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標,才會如此空虛、頹廢。
(四)巧用小組合作,學會團結、寬容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中和他人的溝通較少,他們本身就是家庭的“中心和重心”,來到班里也經常和同學發生矛盾。然而,和人平等相處、溝通交流的能力,是孩子們將來是否能夠心態平和、獲得快樂的基礎。
我們數學課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經常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與此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作用。所以,我經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辯一辯”、“賽一賽”、“小組闖關”等活動,活動中,我注意引導孩子們學會合理分工、取長補短、互幫互助,教會他們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理念,讓他們感受到伙伴的力量和支持,團隊意識逐漸提升。
(五)發揮探究優勢,培養刻苦、拼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才能對知識真正的理解”。所以,我們的教學模式逐步轉變為“探究型”。我覺得我們課堂開展的探究活動不僅教會孩子們求真,還在探究活動的同時,培養了他們刻苦耐勞、勇于拼搏的精神。例如:“在求三角形面積”一課中,同學們模仿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剪、拼方法,可是,無論怎么剪開這個三角形,都無法拼成一個長方形或者平行四邊形,這時,有的同學開始遇難而退,打算放棄了。老師適時的點播,“一個三角形不行,不要放棄,那就拿兩個一樣的三角形,再來試一試.”結果孩子們慢慢地推導出公式。活動結束后,我又引導孩子們說感想“孩子們,今天的學習,我們確實遇到了困難,如果剛才我們放棄了,會怎么樣?如果當時的數學家在研究時也放棄了,會怎么樣?通過今天的探究活動,你有什么收獲?”讓他們體會到,沒有事情會隨隨便便成功地,只有刻苦努力、堅忍不拔地去追尋、去探索才會成功。
(六)抓住榜樣力量,激勵求實、創新
小學生對抽象的道理不好理解,對反復的說教不感興趣,而榜樣的行為是最直接、最具體的,會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向心力。他們的模仿心理強,既模仿好的,也模仿壞的,所以,數學老師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例如:板書的例題字體端正,教會了孩子們做事要實實在在、一絲不茍;遇到錯題,反復演算,細心求證,教會了孩子們要嚴謹細致、鍥而不舍;遇到自己工作失誤了,真心向學生承認錯誤,教會了孩子們知錯就改、敢作敢當;我們對學困生的耐心輔導,也教會他們不歧視別人、幫助弱小。面對學習上的困難,不言放棄,教會孩子們踏實努力、追求真理;一題多解的研究,教會學生開動腦筋、打破固化、勇于創新。小學階段,除了語文老師,就是我們數學老師和孩子們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了,“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身為老師,無論是哪一個科目的教師,都應肩負其“傳道”的責任。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之間,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們塑造一個好的榜樣,提升德育滲透的效果。
中國教育歷來是“五育并舉,德育為首,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哪門學科的老師,都有著進行德育教育的歷史責任。唯有在心中切實把德育重視起來,廣泛閱讀書籍,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把德育和數學教學巧妙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德育才能落到實處。學生才能夠實現知識、品德雙豐收的目標,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建新. 小學數學中德育滲透有效性的研究[J]. 教師,2018(36):50-51.
[2]李宏榮.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路徑的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20(0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