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鵬
摘要:提高學生核心素質是中國目前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落實國家教學目標的最有效方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將能夠推動中國提高全球教學能力。老師為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質,目前在學校教學中,老師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實現課程目的,教育學生學會生物知識與技術,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模型應用;核心素養
引言:生物模式建立課程,對于學生建立科學思想、訓練創造力和實驗創新能力有著重要性。建立物理模型的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才能;建立模型的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才能;建立定義模式的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體系意識和邏輯性才能,圖示與圖表模式建立課程,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但模式建立課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老師對模型建立課程不夠注重,指導學生建模意識不強;老師輕易否定學生所構建的模式,而不能指導學生對建立的模式加以檢驗與完善;建模課程中以教材為中心,指導學生極少動腦或動手建立模型。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養教育的現狀
1、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含義
高中生物的核心素養是針對初中生的學習特點,找出與生活息息有關的知識點,利用科學有效的生物體理論知識,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生物的核心素養一方面需要老師重視學生在學習生物過程中的主要地位,在進行海洋生物課堂教學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物學習特點,要達到全面性和層次化。另外一方面就是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運用生物學知識能力,使學生在掌握了生物的基礎知識之后,不僅可以學習化學基礎知識,還可以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生物問題。
2、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生物課程的創新一直以來是學校生物課程的重難點,但在中國傳統課程的嚴重影響下,老師的創新往往也會面臨著一定壓力和束縛,使得教育學習過程的成效也往往不是很理想。因為學習壓力以及不同學生間的無形比較給老師的課堂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而老師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也會不由地自主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最大密度學習,但這些滿堂灌的學習方式非但沒有幫學校很好地達到教學效果,相反還會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疲憊感,中學生們對生物課程的濃厚興趣也逐步減退;再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方法沒有創新,采取了老舊的教學模式,從形式上和情境上都無法創新,這樣不但會危害教師的教學發展,還會影響學生的各項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也危害學生創造力的進一步發展,對學生最后的學習效果也會有負面影響。
3、高中生物教學模型應用的優勢
生物模型應用是把生物研究原型的某些次要的、非本質聯絡給舍去,以形象簡約地展示生物原形并強調或揭示原形的重要特點與相互密切聯系的某種理想物質、過程或假想結構形式。對于生物課堂來說,生物學模型、數學模型或所示表格模式都已經構成了生物課堂的重要模式。是一個可以把定義的定義同時用形狀和表格來說明,區別于一般數學模式,它并沒有表示數學關系,如有絲分裂的流程可以用畫圖的方法很清晰地表現出來,用圖表的形式可以比較主動搬運與被動運輸的特點。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下的模型應用教學的策略
1、科學應用生物模型,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
理性思維十分重視理論依據和客觀事實,學生經過總結、歸納,通過判斷條件、構建模式,從而探索生命的基本規律,并進行理論闡述和探索生物常識。老師在教學高中的生物課堂時,根據課堂理論知識,以實際情況為前提,注意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老師在教學“光合作用”時,老師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模式,建立光反應期和無光反應期之間的光合作用反應模式,并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學生通過反思與對比,了解到二個時期變化都需要的環境條件,物質轉變的情況以及心理變化的能量。學生通過總結,能夠認識到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學生分析與探討提問的學習流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理性思辨,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性,從而提升課堂效果。
2、建構物理模型,對抽象生物學概念直觀表達
高中生物階段中較為常用的物理學模型大多為生物形態構造模型,即有關生命體形態構造、器官、組織構造和細菌等的基本構造模型,特別是在DNA雙螺旋結構、動植物細胞亞顯微構造等方面較為普遍。所以,為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其中抽象、關鍵的高中生物概念性知識點,可通過建構生物物理學模型的方法來進行教育。比如:在為學生介紹動物細胞等部分生物學基礎知識期間,為有助于學生對其中相應的真核生物學概念及其組織狀況產生更深入了解,可通過物理學模型所建立的方法協助他們掌握其中的有關知識點。根據這個模塊的基本構成,老師可為學生提前準備好大頭針、卡片和各種彩色的橡皮泥等基本教學器具,并指導學生具體地建立真核細胞的三維或立體構造模型。
3、建構概念模型,發展學生系統邏輯思維能力
在引導高中生建立生物概念模式器具過程中,老師可根據各個環節的生物學知識點,指導他們自己思考和相互討論,對生物概念模式建構中包含的基礎概念、次級概念等內容加以系統性總結。然后再按照生物概念模式的繪制方法進行自主模仿繪制與建構,通過這一階段生物學概念模式的建構過程有助于他們對相應的生物學概念建立理解,同時也在學生深入思維過程中有效推動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發展。能夠運用其形成的認知服務模式來抽象地表述生物學當中所包含的重要概念、重要內容及其重要外延知識。對于模型應用來說,它一般通過概念圖的形式加以表達,能夠對改變間的關聯加以有效表述。比如:在高中生物課程中,針對內環境穩態的定義、酶與蛋白質的關聯、光合反應中能源和物質的變換、自然選擇理論等都能夠形成一定的認知服務模式。
結束語:綜上所述,總體而言科學靈活的模型應用思想的形成,需要廣大老師、學生們的一起探討和合作,是個費時較長的過程,但一旦實現了,這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科學思想與模型教學模式,在此線路上,我們將要不懈地奮斗。雖然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處在探索期,但相信經過各方面的積極探索后,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郝琦蕾; 姚燦.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構教學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04-20
[2]辛莉.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10
[3]王睿.淺析高中生物教材中模型與建構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