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倩
摘要:在語文教育中,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內容,學生可以利用閱讀積累知識、語言,并掌握寫作方法,之后再用于自己的作文過程中,最終可以達到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提升的雙贏。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建立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方法,以閱讀促進寫作,用寫作反饋閱讀,從而優化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養。本章重點根據小學語文教育的實踐,通過在閱讀中積累優秀詞匯、學習寫作方法以及豐富情感經驗等來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希望能夠對其他教師的教學帶來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課堂模式
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在教育教學中自始至終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素養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校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片面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在課堂中,教師普遍將閱讀和寫作分開來進行教學,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方式也不合理,最終導致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方向不一致,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最終效果。在新的教育教學形勢和要求下,讀寫一體化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可并運用,這種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文本,升華自己寫作內容,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一、通過閱讀積累優美詞句,豐富寫作素材
很對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在語言表達上有所欠缺。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邊閱讀邊積累,進而豐富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學會表達,進而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例如,在《匆匆》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去品味文章的語言,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寫和表述時間匆匆的,同時對一些好的詞句進行積累,幫助學生養成積累記錄的好習慣。比如在描寫時間不知不覺的過去時,就可以說“洗頭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日子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樣的排比句將我們生活中的小細節展現了出來,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就可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之后在自己的寫作中可以對其進行仿寫,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要想改善學生寫作過程中“無話可說”的問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學習表達,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寫作資源庫,進而豐富寫作素材。
二、通過閱讀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水平
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是一篇文章更有深意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描寫方法能夠讓讀者意味深長。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可以適時的運用有效的寫作方法讓自己的文章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更有條理,在減輕讀者閱讀負擔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例如,在《觀潮》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而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分析,我們也能夠了解作者在寫時是根據時間先后寫的,并分別把"潮來前""潮來時"以及"潮退后"的情景加以描述與表達。這種按照事件、時間先后順序寫作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去學習和運用。課下,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布置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按照這種寫作方法寫一篇作文,檢驗學生對此寫作方法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方法給學生剖析,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并掌握,之后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而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
三、通過閱讀豐富情感經驗,提升寫作內涵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如果一篇文章只有生硬的文字,缺乏真實情感,那會導致讀者讀起來味如嚼蠟,缺乏營養。很多優秀的課文和文本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引領學生去感受作者的豐富情感,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神經,這也會使學生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更加深入自己的情感,讓自己的寫作更有溫度。
例如,《慈母情深》《地震中的父與子》這兩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真實地感受父親、母親對孩子的愛,之后讓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尋找記憶中自己與爸爸媽媽相處中發生的事情,感受自己爸爸媽媽的愛。這種從課文的情感連接學生的生活的形式,能夠充分喚醒學生的情感經驗,之后讓學生在具體的寫作中表現出來,豐富自己的寫作內涵,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夠深刻的體會親情。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有效的結合,實現閱讀文本與學生生活情感之間的連接,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經驗,使得學生的寫作內容更有內涵、更有力量。
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已經被印證過有非常好的效果的教學方式,在之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一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且借助這一模式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打破閱讀和寫作之間的壁壘,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參考文獻:
[1]杜鐘雅. 基于讀寫結合模式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討[J]. 小學生(下旬刊),2022,(02):71-72.
[2]浦镠镠. 以讀拓寫,以寫固讀——淺議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實施策略[J]. 新作文,2022,(0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