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群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把握好科學的設計方法和思路,行之有效地提升英語作業設計的整體成效,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發展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實施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辦發〔2021〕40號)要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這樣全新的發展背景下,教師要注重把握好小學英語學科的特色,科學全面地進行英語作業設計,有效降低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增強學生的英語素養以及發展能力,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健康化發展。
1指向學習目標,設計復習鞏固類作業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全面地指向學習目標,要科學設計復習作業。作業本身就是一種復習的手段,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關鍵立足點。在傳統的英語作業設計實踐中,教師可能缺乏清晰化的認知,也沒有進行科學的指向,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語作業設計實效。為此,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按照科學的學習目標,積極設計復習鞏固類的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知識復習類的作業。通過作業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增強對相關知識的感知和記憶,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知識梳理以及歸類整合,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再比如教師還可以巧妙設計一些知識鞏固類的作業,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英語知識的歸類整理,全面系統地增強學生的英語素養以及學習實效。一系列的發展實踐證明,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復習鞏固類作業的高效設計,不僅能夠提升英語作業設計水平,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以及認知能力[1]。
2指向實踐運用,設計延伸拓展類作業
在雙減政策的科學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要注重變革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不可否認,在傳統的英語作業設計實踐中,教師習慣采用灌輸性的方式,試圖引導學生來進行機械化的練習。比如教師可能更傾向于采用一些書寫類的作業,并沒有創新作業的種類。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著重設計一些實踐類的作業,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全面系統地增強學生的英語素養以及實踐能力。比如在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生活類的英語作業。事實上,學生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英語元素,教師可以把握好學生的認知規律,積極設計一些趣味性的英語作業。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主題類的作業。如教師以Prohibit Signs(禁止標志)為主題來設計作業,引導學生積極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找尋相關的英語標簽。在這樣趣味性的實踐作業中,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英語的重要性,以便全身心投身于英語學習實踐中。再比如在英語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書面寫作類的作業,引導學生積極將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
3指向興趣激發,設計“綜合主題類”的作業
在雙減政策的科學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全面激發以及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要科學全面地設計一些“綜合主題類”的作業。比如在英語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調查類的英語作業。當然,在這類英語作業的設計實踐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調查任務和主題,引導學生按照任務導向來進行高效化地調查,確保學生能夠實現長效化發展,真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素養。在實踐調查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要靈活運用英語語法、句式、詞匯等等,在獲取英語信息的基礎上來引導學生積極使用英語來進行交流與互動[2]。再比如在英語作業的設計實踐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角色表演類的作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于英語課堂來設計一些表演類的作業。教師可以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引導他們以小組為單元來進行角色表演。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著重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聽力能力等。再比如在英語作業設計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應用類型的英語作業。如以一個單獨的小版塊來開展英語作業設計,讓學生介紹家鄉的美食、風景,或者講解一個小故事,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以錄制視頻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這類型的作業中,教師也能夠引導家長參與其中,引導家長積極督促孩子認真完成好英語作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
小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認知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他們的學習方式以直觀感知為主。針對此特點,我將采用以直觀感知和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情景教學法、TPR等。
“樂說英語”課程采取TPR全身反應法,注重語言學習中的互動模式,強調身體的互動性、教學的生動性,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使英語生活化。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基礎和樂趣并駕齊驅。
本學期擬開展如下主題學習(部分內容):
“日常交際中的英語”—孩子們通過學習不同語境中的英語表達,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開拓思路,培養國際視野。
“英文兒歌”—根據歌曲內容設計有趣的動作,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寓教于樂。
“英文動畫”—挑選不同主題的英文動畫,讓孩子們身臨其境,系統地學習自然語境下的語音、語法、詞匯,探索英語學習的奧秘。
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獲取大量純正的聽力輸入,體會真實自然的英語語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積累豐富的英語語料,將聽力輸入逐步有效地轉化和過渡為口語輸出。
通過有針對性的視、聽、說全方位結合的課堂活動和課堂訓練,培養學生實際溝通與交流的聽說及理解能力;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口語交流,自信大方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通過不同主題和內容的滲透,幫助學生開闊國際視野,打開領略不同風土人情的一扇窗;讓學生了解英語表達國家的人文特點,提高英語語感和英語文化素養,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另一種眼光看世界”的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
結論:在雙減政策的科學背景下,教師在英語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充分全面地把握好雙減政策的現實要求,積極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全面地設計多元化的英語作業,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以及認知能力,全面系統地保障學生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賢.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28):107.
[2]沈訓梅.談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設計[J].小學生(下旬刊),2020(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