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碎燕
摘要: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征,而生活中的語文知識無處不在,語文教育活動要密切關聯生活,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感知語文的魅力,促進學習力、思維力與實踐力的全面發展,實現高效課堂的教育目標。本文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案例,探討創設生活情境的價值意義與實施策略,期望能對落實語文教改方案有所啟發。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情境;教學策略
生活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生活場景來激起學生的情感意識和態度體驗,從而使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教學內容,快速構建起語文的知識結構,獲得學習經驗、掌握語文技能,從而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偏小,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通常通過形象思維來理解和認識世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水平,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變得生動、具體、形象,可大大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使學生積極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知識探究,構建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一、營造直觀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語文興趣
小學生受到年齡特點的影響,使得他們對于課堂教學有較強的感性認識,如果教學氛圍沉悶,手段單一,教師嚴肅刻板,學生會覺得這樣的課堂十分壓抑,且枯燥無趣,因此難以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為此,教師需要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加強研究,以便能夠設置學生更為感興趣的課堂教學內容、環節、情境等。另外,由于學生缺少生活閱歷,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水平。而通過創造直觀的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語言文字所描繪出來的立體的場景和豐富的情感。
例如教學新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如果只結合課文中枯燥的文字以及簡單的插圖進行教學,難以引發學生的聯想,在腦海中構建表象。這時教師便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營造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交替變化的動態畫面,將其作為課文的必要補充。這樣可以將學生的思緒帶入到自己的生活經驗之中,引發學生對于各個季節景象的回憶,從而深化對課文知識的感知、記憶。
二、創設表演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表現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更為生動、活潑、有趣,其中包含一些豐富情節的課文,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學生的表演素材。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教師給學生布置表演任務。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了解故事中的角色以及講述的內容,并指導學生仔細按摩每一個小動物說話時的心情、語氣,能夠將自己帶入到相應的角色中。在這一基礎上,組織班級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課文中描述的故事真實生動地呈現出來。其他沒有參與表演的同學則可以作為評委,對上臺表演的“小演員”的表現進行點評。這樣的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望,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理解、口語表達、肢體語言展現能力等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并使學生的表現欲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的情緒會更加積極,感情也會更加豐富,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參與課堂表演的機會,可以根據不同的表演內容讓學生輪換參與表演。例如《小壁虎借尾巴》這節課需要六名學生參與表演,那么下一次其他的表演機會則從這幾名學生以外的學生中選擇。這樣能夠體現公平性,使學生的參與欲望更加強烈。并且為了更好地在同學們面前表現自己,每一名學生都會更認真地進行學習,更積極地去表現自己。另外,分小組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
三、創設趣味生活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實踐證明,趣味性強、符合小學生認知的情境教學法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取游戲形式,或是教學中引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這樣能夠避免課堂教學的枯燥,讓學生能夠將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課堂之上,并主動配合教師完成課堂中的互動,從而使他們的語文情感變得更加豐富,語文綜合素養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教師將提前在網絡上搜集到的動畫片播放給學生。與講授式教學方法相比,通過觀看動畫片,能夠讓學生在更加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課文內容。同時動畫片中豐富多彩的畫面,不同動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等也會給學生帶來多重感官刺激,讓學生更了解文章中各個動物的心理動態,從而深化對課文內容的認識。教學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的時候,則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傳統節日的動態畫面,營造一個十分應景的課堂氛圍,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具體應當創設怎樣的生活化情境,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實施方法是布置生活化作業。在生活化的作業中,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些與他們實際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內容,讓學生都感到語文學習的輕松和樂趣,讓學生既愿意做語文作業,還提升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積累能力。
例如,在教學完《大自然的聲音》一課后,教師可要求學生親自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將自己聆聽到的聲音記錄下來,然后讓他們寫一篇關于“自然”的作文。在讓學生寫作的過程中要求他們一邊回憶自己聆聽到的自然形態,一邊讓他們潤色自己的語言。如此,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感情,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只有構建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教師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嚴肅壓抑的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活躍。通過生活情境教學,能夠讓小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充分感受到語文課堂所帶來的樂趣,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達到改善小學語文綜合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農豐文.生活情境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思考[J].科學咨詢, 2020.
[2]婁麗杰.淺析生活情境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東西南北:教育, 2020(18):1.
[3]夏改蘭.探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