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科目,主要作用為培養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素質。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提高教育成效。教師在課堂上有必要做好對生活內容的引入,讓學生明白學科內容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教學中,教師也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體現教學趣味性價值,吸引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國內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不足非常多,為了提高教育有效性,保障教學效果就必須迎合時代需要,調整和創新教學思路。過去教學只考慮灌輸知識,沒有做好學生思維啟迪工作[1]。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并不能讓學生和教師建立親密的互動,不少學生平時難以表現出濃厚的學習熱情,解決問題、認識問題過程中,學生無法給出合適且獨立的見解。國內道德與法治教材沒有科學設置,內容本身比較落后,學生視野受到了局限,思維變得十分僵化。傳統灌輸教學模式無法吸引學生,使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生無法靈活結合當下新聞熱點和所學知識內容。學生的問題認知、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本身比較薄弱。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思路的調整。
下面談談道德與法治創新教學思路:
面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大背景,我國教學工作受到的影響非常大。過去應試教育使得很多人已經認為,學習成績就是衡量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這一態度導致越來越多人忘記了教學的初衷,教學模式越來越僵硬,教學方法越來越枯燥。教師只重視學生理論知識教育工作,忽視了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然而只有將學生看作是教學本體,關心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展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綜合性、實踐性、思想性作用才能夠為社會輸送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一、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
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價值在于助力學生獲得健全的思維體系,使學生收獲健康的行為標準。當然面對如今的社會局面,教學并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知識講解[2]。雖然課本上的內容足夠豐富,但是不足以應對動態變化的社會。此時教師就需要引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吸收與理解知識。在實踐中取得真相,獲取知識,讓學生吸收和理解內容。在實踐活動中把握理論教學價值,平衡教學聯系,使學生獲得啟發。理論知識能夠為學生的行動、行為提供指導與幫助。將實踐與教學結合到一起,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以致用,形成舉一反三意識。如學習監督權這部分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尋真實案例,隨后讓學生一起分析案例。在學生分析與交流過程中,明白了案例的含義、案例的意義。學生的交流與分析可以讓學生深刻的掌握監督權價值和意義,使學生更好地發揮監督權作用。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這種實踐環境、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合適的條件下學習與操作,豐富學生的理解力和精力,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再比如學習《與世界緊密相連》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明不明白made in China是什么意思,學生紛紛表示中國制造。隨后教師繼續說:那么大家生活中除了中國制造以外還有哪些產品。學生有的舉起自己的鞋子說:老師我的耐克鞋子是越南制造。有的學生掏出書桌里的面包干說:老師我的面包干是法國的。學生在對現實問題的分析中明白了世界已經融為一體。
二、多樣化課堂教學形式
信息時代背景下,學生有了更多接觸信息的渠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多優勢,極大的擴充了學生的生活,拓展了學生視野。當然這一背景對于教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要更高。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情趣愛好靈活使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用多元化的形式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快樂。道德與法治本身的內容是比較枯燥的,如果教師一味的依賴黑板與粉筆,將無法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很難吸引學生興趣。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游戲教學、多媒體教學則是很不錯的方法[3]。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思路,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可以搭配網絡教學,巧用微信平臺、微博平臺與學生交流知識、分享知識,做課堂教學延伸,營造良好教學氛圍,讓道德與法治教育深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從不同角度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學習。
三、培養學生動態思維
要說明的是,當代教育背景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需要將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作為主要工作。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具備大膽質疑的精神和態度。在合適的契機下引導和啟發學生,幫助學生形成與具備獨立解決問題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相比于學習理論知識,掌握理論知識模板套用方法更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如何自學,如何正確學習知識。教師不可以只關心教學形式,忽視學生創新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的培養工作。教師需要創建和諧、良好教學氛圍,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大膽提出見解。教師平時要做好備課,深入挖掘教學內容,設置合適的懸疑問題,帶領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在設置懸疑的過程中,要靈活串聯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獨立思考,成為有見解、有態度的優秀人才。思想教育需要體現學習自主性,開放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多批判、多質疑,沒有問題只有一個答案,不同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也不相同。
結語
在人類成長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帶給學生精神層面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教師肩負著學生素質健康、精神健康、三觀正常引導作用。對于當前國內道德與法治教育情況,教師需要先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素質,隨后創新教學內容、形式和理念,貫徹終身教育追求,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樊兆甫.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82.
[2]孔令燁.思維導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