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壘
摘要:小學數學學習階段是小學生基礎能力培養階段,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或是利用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思考、交流,在愉悅、熱烈、相互的氣氛中培養數學思維。情境教學非常受教師和學生們的喜愛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的話會會降低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熱情,降低課堂的學習效率。本文以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為背景,對情境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進行,越來越多的教師將情境教學引入自己的課堂。科學的情境教學在各學科的課堂中大放異彩的同時,不合理的情境教學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一味地將情境教學應用其中,就會阻礙高效課堂的有效實現。本文簡單談一下運用情境教學應該注意的幾點問題,希望引起教育同行們的關注。
一、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學情境創設已經成為了熱門話題,教師也在努力將其與日常教學模式相結合。但是,在運用問題情境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教師對于情境教學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創設的問題情境并不符合教學需求,過于形式化。同時,情境教學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適合用情境教學,或者并不是一堂課全部要用情境教學。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學會了一定的分析與交流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定難題的前提下,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以小組交流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的課堂,可以有效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沒有結合新授課與知識邏輯性問題,只利用大量時間觀看視頻、猜謎語、兜圈子,來帶動課堂氛圍,雖然看上去效果很好,但是卻偏離了教學的實質,這很容易讓學生們的內心產生疑惑,學生們無法了解到老師們的用意,這種教學模式就會產生一定的反作用,根本無法提升教學效率。
二、小學數學合理運用問題情境教學的策略
“情景教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師根據課堂內容,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場景進行相應學習模式的設計,讓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景,發現知識的不用魅力,進而達到在課堂上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的最終提高。教師要根據所授新課內容的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知識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情境教學模式,各個環節的設計初衷要服務于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要有一定的難度,要讓學生共同付出一定的努力就會克服困難,得出正確的結果,得到勝利的體驗,
(一)情境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
由于小學生年齡以及學習能力的限制,他們的個人理解能力以及其他能力都有很大的缺陷,教師在進行教學模式設計的過程中,要在確立學生主體課堂地位的同時,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學習數學,并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
如,在學習“混合運算”中,教師可以列舉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場景:“你只有十元錢,可以買水、面包、糖,三者的價格分別為2元、3元、1.5元,如果是你的話應該怎么選擇[1]?”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同時采用開放性的問題,導出混合運算的內容,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更快的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二)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喜歡聽故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網上搜集相關的故事或是名人事跡并創設問題情境,以此來提高課堂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搜集到“馬小跳學除法“的故事來創設情景,主要將馬小跳在做除法練習題時,得出的答案與驗算結果不同,最后還是媽媽幫馬小跳解開了疑惑,原來這是一道有余數的除法[2]。讓學生講一講“馬小跳在學習除法中發什么哪些有趣的事情”,并有效導入課堂。
(三)創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情境
在情境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疑問聽講,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求索的渴望度,進一步提高課程收獲度。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設置好相應的教學問題,讓學生們都可以帶著問題去思考,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之中,增強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授“分數的意義與性質”時,教師可以這樣舉例:“如何將總數位6個的月餅分給3個人,如何平均分配呢?每個人分幾個呢?分到最后,發現還多有了一個月餅,那這個時候我們又如何將1個月餅分給3個人呢?每個人分得這塊月餅的幾分之幾呢[3]?”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為學生引入單位“1”的概念,講解“整體”與“部分”的含義,“占比”與“數量”的不同,使學生明確了“1”在分數中的作用,并更愿意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啟發數學思維。
(四)按照學生能力分階段創設情境
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同,教師要分階段的創設,讓“情境教學”貫穿整節課的始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激發、調動、維持學生們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實踐活動,讓無論是數學基礎較好還是較差的學生都可以在課上有所收獲。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可以先創設較簡單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有哪些關系?”,在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特性后,接著創設難度適中的問題情境,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間的互相合作,讓他們說一說“三腳框架和平行四邊形框架誰更穩定”,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4]。在這種群體研究模式中,學生們學會了互相幫助,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數學知識,充分利用數學的魅力,促進他們分散的創新思想,提高現有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束語
小學數學學習階段是小學生基礎能力培養階段,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培養階段。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思考、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熱情。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時要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原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學習,真正融入到課堂之中,啟發數學思維提升創新思想,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強強. 初中物理教學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學周刊,2021,23(23):51-52.
[2] 朱蕓. 聚焦于“情境”,淺談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 中外交流,2021,28(6):1444.
[3] 王新成,王芳琪. 關于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神州,2020(5):135.
[4] 黃彥.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對策分析[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8):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