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歡 楊能勛

摘 要:目前,我國的高中教育存在勞動教育缺失的問題。針對學校教育中忽略勞動教育的現象,本文對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方式進行探討,對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方式進行思考。文章就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概述,闡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方式。
關鍵詞:勞動教育;物理教學;教學方式
基金項目:延安大學2018年研究生教改研究項目(No. YDYJG2018030);延安大學2018年中學物理教師卓越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項目.
作者簡介:薛歡(1997—),女,延安市延安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楊能勛(1972—),男,延安市延安大學,副教授。
一、我國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勞動教育課程在其7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探索、特殊發展、革新、深化和新時代構建五個階段[1]。在探索階段,黨中央提出了要在學校增設生產勞動課程,在中學增設實習課,許多學校在這一時期創辦了教學工廠和實驗園地。在這一階段,國家將勞動教育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體系中,并強調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特殊發展時期的勞動教育是基于“上山下鄉”這一歷史背景所提出的,這一時期的勞動教育更偏重于體力勞動。革新時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教育部在其所出臺的文件中,均提出要將勞動教育貫穿在教學中,要在智力教育之外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的要求。自此,勞動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技能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被正式寫入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落實。2000年之后,勞動教育課程正式進入深化時期。這一時期,國家進一步強調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進一步重視勞動技術教育的發展,勞動教育實現從理念到具體行動的變革。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建構首先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全方位的育人教育體系,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202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的科學態度、效率觀念和創新精神;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高中物理教學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中生缺乏勞動教育,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存在勞動意識薄弱的現象,這一現象被很多學者重視。為了使學生達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勢在必行。
(一)實現物理學科教學目標的需要
物理課程標準指出,中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物理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不僅結合了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更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勞動品格進行培養,更好地促進多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于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向生產、生活中遷移;學會一定的勞動技能,實現學習與生活、知識與應用的連通;增強勞動意識,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物理實踐操作能力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物理課程標準對中學物理教學提出的課程目標,也是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著重強調學生的智力教育和體育教育,但輕視甚至忽略了對學生的美感教育和勞動教育。許多家長認為,將學習成績提高是學生的義務,對孩子的要求是“把時間用在學習上,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這樣的要求間接導致了許多中學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甚至無法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負面的影響和作用。
我國教育部門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強調了要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生產實際,并且表明勞動教育在整個五育并舉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在除去必要的勞動教育課程之外,還必須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物理學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使工業、農業、通信等各個領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學好物理不僅僅是學會物理學的基本物理概念,還要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中學物理教師在教會學生物理學基本概念之外,還應教給學生適應社會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要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真諦。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學校教育的任務不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更在于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德育是學校教育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為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觀念。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就是幸福”的勞動觀念十分重要,對于學生的品德發展具有良好的意義。
三、高中物理教學融入勞動教育的方式
(一)發揮教師的示范引導作用,使學生形成勞動觀念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學,而實驗本身就是動手操作的過程,也就是一種勞動的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分組實驗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高中生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需要教師的正面引導,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該為高中生做正面的示范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新頒布的《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必修環節中設置了21個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4],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在進行結合勞動教育的實驗教學時,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引導示范作用。比如說在完成物理實驗后,實驗儀器的整理、實驗室衛生打掃等后續工作需要學生自主完成。但是,由于目前的中學生缺乏勞動觀念,很多學生存在這些事情是由清潔人員處理的錯誤觀念,不愿意進行實驗室的收尾工作。因此,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歸納、整理實驗儀器”作為實驗操作的一部分,引導學生在完成實驗后自主收納實驗儀器,做好實驗室衛生等整理工作,并由小見大,步步推進,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養成隨手打掃桌面的勞動習慣。這樣的教學設置不僅促進了學生勞動觀念的發展,也鍛煉了學生的勞動能力。
(二)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素材
依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編寫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4]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素材,但是這些素材在教材中并不是以欄目或者活動的方式呈現的,而是零散地分布在教材的各個部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還能夠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隱性地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的教育。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中含有許多有關勞動教育的素材,筆者通過對這些素材進行梳理后發現,這一教材中的很多插圖、實例等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勞動過程或者實際勞動成果。在教材的拓展部分“STSE”環節中,也存在很多涉及勞動教育的插圖和案例,比如教材第32頁的“STSE”部分的圖1.4-4(如下圖所示),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精致的勞動成果,這對于學生理解勞動對于人類歷史發展變化起到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使物理學學科知識與社會生產實際結合有例可循。
以“相互作用——力”一節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手擰不開的瓶蓋,包一圈毛巾就可以擰開呢?這一過程使用了什么樣的原理呢?與學生共同分析后得出結論:借助毛巾加大手與瓶蓋的接觸面積,實質上是增大了摩擦力,從而能打開瓶蓋。設置這樣的問題,目的在于結合教材與生活實例,使學生在日常勞動過程中也能巧借物理原理提高勞動技巧,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勞動能力。
(三) 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馬克思曾經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句話反映了科學探索與發展歷程的艱辛曲折。
新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涵蓋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維度。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只教會學生物理知識,還應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比如討論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等,并加入物理學史教學,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培養。將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引入物理學科,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討論法是物理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在實驗課中使用討論法,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實驗所采用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討論目前使用的實驗方法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對實驗進行改進與創新,能夠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勞動能力。在物理規律和物理概念的教學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教學法,學生扮演在物理規律或概念提出過程中產生重要推動作用的科學家,體會理論或概念發展過程的艱辛。比如在“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節課的學習中,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思考,了解當時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進行了什么樣的實驗,牛頓在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對實驗進行總結從而發現規律等,與科學家們進行跨時空的對話與辯論。這種學習方式能使學生了解科學家在探究定律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也能使學生體會到每一條物理規律、物理概念的發現與提出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牛頓運動定律,體會科學家的勞動過程,從而形成“科學發現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勞動”的勞動觀念,并能夠深刻理解“勞動創造人類本身”的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物理學史,可以使學生明白勞動的意義,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觀,引導學生形成吃苦耐勞的品德、勇于探索的勞動品質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四)合理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在作業與實踐中體會勞動的意義
物理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的學科,因此,學習物理不能僅拘泥于課堂中學習到的物理知識,還要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中的很多習題都提到了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勞動成果,這樣的習題設置能夠使學生領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很大的應用范圍,從而讓學生理解生活中許多常用的物件的發明都離不開物理學知識,都是勞動工作者以物理學知識作為媒介,在付出勞動后得到的勞動成果。
物理作業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是習題,在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下,還可以是在課后開展探究性活動、布置科技小論文等。這樣的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還提升學生進行創新性勞動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可以更多地布置一些課外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對于物理學知識發展的意義,有利于學生發展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四、總結
總之,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離不開勞動教育,而學校在進行勞動教育時離不開教育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如何在物理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目前中學物理工作者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因此,物理教師在工作中應該積極探索將勞動教育與物理學科融合的路徑與方法,以求發揮出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為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呂曉娟,李曉漪.我國勞動教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和實施方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08):137-14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3-27(001).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09.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陳秋來.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1(04):54-56.
張大昌,彭前程等.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