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素質教育下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實現素質教育?本文從歷史教師所應具有的素質,創新教學方式等方面來論述,以此體現歷史教學的特色性和時代性。
關鍵詞:歷史教學? ?素質教育?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也是中國教育的出路所在。十八大教育改革中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花大力氣進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進行素質教育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教育改革阻力較大,也是個好大的工程,做好它很不容易。總的來說,現在素質教育改革雷聲大、雨點小。舊的教育觀念,傳統教育方式、方法,應試教育仍是占主體地位。當然這是當前高考、中考應試評價的結果。如何做好當前背景下的素質教育呢?我認為:在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前提下,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更新傳統教育方式、方法,多樣化教學和評價促進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那么什么叫素質教育呢?我的理解是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有的看法似乎認為取消或削弱考試就是素質教育了;又有的看法似乎認為在教學中學生多活動就是素質教育了;還有的看法似乎認為削減教學內容即“減負”就是素質教育了,等等。其實,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質教育,就必須對素質教育的本質有足夠的認識。與應試教育是一種片面教育相對立而言,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教育,其至少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對學生個體來說,成熟發展要全面;二是對學生群體來說,要使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熟發展。在教學中,如果不能在這兩個方面取得明顯效果,那么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真正做到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就要使教學的各個環節有利于切實落實兩個“全面成熟發展”。
歷史學科在眾多學科中更應該重視素質教育。因為歷史是一門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學科,既具有鑒古知今、繼往開來的社會功能,又具有傳承文化、教化青年的教育功能。2011年版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上強調:“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
我認為素質教育不是單純的弱化應試考試,也不是在教學中多加入一些學生活動就可以做到的,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而言,是以培養學生各角度多方面的成熟為目的的。
長期以來歷史教學主要側重于書本中的“定論”,學生自己不能掌握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他們局限于課本的知識,不會舉一反三,也不會進一步思考歷史帶給人類今天什么樣的反思和借鑒,只求通過死記硬背在考試中多得一些分,這些現象背離了高中歷史對于素質要求這部分內容。
一、課前布置作業題。
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羅與該科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或是歷史人物簡介,擴展課本里有限的知識。關于這一點,歷史學家的經驗和認識可供我們借鑒:“……電子計算機基本上承擔了兩方面的功能,那就是貯存資料、建立‘資料庫’和進行資料檢索……”(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頁。)比如《大一統與秦朝專制集權的確立》一課,可由老師提前給同學們分小組布置作業,如秦始皇的個人生平,焚書坑儒的史實,長城修建的歷史,什么是徭役勞役,秦為何滅亡等原因,通過這樣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帶著興趣和目標提前預習課本,并掌握了課外相關知識,培養學生興趣。
二、提高課堂與學生互動
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可采用學生自編自排的歷史劇鍛煉學生能力。歷史課堂活動課必須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制定活動計劃、確定活動形式、選擇活動伙伴、組織活動開展、參與活動過程、顯示和評價活動成果等。這是歷史課堂活動課的最顯著特征,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教學理念。14課《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師在明確是非愈辯愈明后。設置一個對日審判法庭,在正確審判立場下,引導學生的學習歷史知識、培養思維能力和愛國情感。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例如,在講義和團的“扶清滅洋”時,我充實了三則感性材料:a.“我皇即 日復大柄,義和團民是忠臣,待等逐盡洋人后,即當回轉歸山林。”b.“團民仇教,合門慘戮,雖婦嬰亦縱橫 數十刀。”c.“拆鐵路、拔電桿,旋再破壞大輪船。”我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使他們發展創造思維,理出結論。如一:義和團本身存在有許多缺陷,如富有濃厚的封建忠君氣息,表明革命的不徹底性; 二:他們滅洋的手段過于殘忍,連無辜的洋婦嬰也不放過,顯然帶有過分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結論三: 義和團排斥先進文明,夜郎自大,拔電線,拆鐵路,具有封閉落后的小農意識。使學生的認識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
四、結合多媒體教學
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創造圖文并茂、生動真實的環境,它可以直觀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圍廣、攝取便捷和資源共享的特征。高中歷史教師如能正確使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必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歷史課教學可根據教材的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如《鴉片戰爭》一課,兩次鴉片戰爭進攻示意圖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動態地圖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官印象一目了然,又提高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或者在講世界史時可以插入大國崛起的紀錄片,真實地再現了現代世界發展的曲折歷程,這些歷史鏡頭所起的作用是教師用語言描述所無法看到的。利用這些影視片,既有效彌補教材的不足,又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
總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出路在于改革,實行素質教育。歷史教學應從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值、學有所用等方面找出素質教育、改革的出路,從而體現歷史教學的特色性和時代性。
參考書目或文章:
1、周俊宏:《歷史教學何妨多些“異端”的聲音》
2、《歷史教學》:《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3、《歷史教學》:《論歷史科自主能力的系統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