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賢燕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進行創新教育對小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增強小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但是在實際實施的過程當中,仍然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因此,本來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然后提出能夠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策略與建議,希望能夠提供給相關工作人員一定的參考意見,以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現如今,部分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仍然還存在為有效落實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意識薄弱、理念不足,創新素質欠缺等諸多問題,因此對創新教育的進行深入研究已經迫在眉睫,再加上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時期,對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進行探究尤為重要。
一、目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行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老師重教輕學,缺乏實質創新
老師看待教學問題更多地是從自身“教”的角度去考慮、去衡量并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的。語文老師更多關注的是其是否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及時、有效地達成了教學預設的教學目標,采取的更多的是能夠更快地達成課時教學目標,更快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嚴重缺乏實質的教學創新。
(二)創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學實效
老師過于注重教學形式上的表面簡單創新,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情況與實際學習成效,并未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學措施,切實引導、激發學生愛思考、會思考、勤爭辯的良好合作探究氛圍,未去除表面形式的教學創新,促使學生學有成效。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正確清晰定位創新教育內涵
實際教學時,我們會發現很多老師對創新教學的概念模糊不清,這時就需要相關國家教育部門制定政策,給予老師更為明確具體的創新教育要求,當老師在進行創新教育時能夠有明確的指引。例如,在對老師創新教育的要求中,賦予更加明確的創新教育的內涵,給予創新教育更為明晰的概念界定,指導老師能夠形成正確的創新教育理念,增強創新教育意識;在創新教育的政策要求中,再輔以一些相關具體的創新教育實例示范,指導老師的實際課堂創新教育的施行;還可以更加明確語文教育教育方面的相關政策要求,即對語文新課程標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進行更為全面而具體地解讀,掃清語文老師對創新教育政策、文件中對語文教育新要求的認知盲區,給予語文老師更為清晰、完善的指導。
(二)教學準備的創新規劃
小學語文老師應明確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創新設計,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老師不能單純地只從教材中固化備課,而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全面做好其他備課準備,廣泛搜集備課資源。如參考、汲取其他優秀老師的教課成果,優化自身的教學設計。老師還要做好應有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準備,做好單元課時、授課時間的準備,做好重難點的教學銜接準備;做好講授、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的準備;做好作業布置的教學準備;做好課堂啟發練習、課堂隨測等的準備等等教學規劃設計準備。最后,學生作為老師課堂教學的主體,老師可以在學生提前預習文本的基礎上詢問學生的教學建議、學習興趣與需求等,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以利于課堂教學更加順利有效地進行。
(三)教學內容的創新設計
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呈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拓展性圖片,學生間相互交流看到的圖片,充實圖畫內容,編制一個完整的小故事,開拓學生思維,在啟發學生發揮個性想象力、創造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中的語法結構、作者情感等內容。在寫作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游樂園游玩,完成一次游記。還可以利用演講、辯論、采訪、講故事等多樣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在選材、立意、切入點、題材等方面進行多形式的創造性寫作,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條件的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冬季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春季一起觀察植物、動物的形態、習性等,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這些對小學生來說,不僅能夠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享受生活、體會生活樂趣。不僅老師創新了教學內容,學生還能學有樂趣,學有所得。這樣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現,將學生熟知的具象事物與抽象的語言文字結合起來,給學生以親切感,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有趣的教學內容可以吸引學生進一步探究語文知識,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實現創新教育對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老師一定要對創新教育的內涵有正確清晰的定位,創新規劃教學準備,創新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真正將創新教育落實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淺析教輔市場圖書的出版——以初中語文閱讀類圖書為例[J]. 段煉.? 采寫編. 2021(12)
[2]教學案例撰寫探析——以初中語文學科為例[J]. 齊雅萍.?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2020(04)
[3]初中語文傳統文化網絡教學分析[J]. 丁姍.? 中國新通信.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