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沙拉·塔里哈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探究與分享;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初中生正處于正確樹立人生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應把握“育穗拔節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優秀的人格品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面向學生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的培養,是實現“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視野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應注重進行實踐拓展,使學生對道德觀念的理解不局限于課本的固定知識中,而是以更貼合時代發展的角度,學習具有“時效性”的思政內容。“探究與分享”欄目為豐富學生的視野提供了多樣化的素材與問題情境,但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探究性與互動性不強的問題,并且在內容取舍方面存在困境,亟須教師對此做出優化調整。
一、做好教材分析,明確欄目功能
“探究與分享”欄目通常是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在進行教學前,教師需要進行教材內容與學生學情的分析,在教材分析中,要確定課程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按照經驗引入、聚焦主題、揭示矛盾、深入分析的順序引發學生思考,確保學生的思考方向圍繞課標內容。同時要結合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與思想實際,以此為依據做好“探究與分享”欄目的整合與取舍,確保欄目對學生的引導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例如:在九年級下冊“同住地球村”這課中“共享多樣文化”這部分教學中,“探究與分享”欄目中讓大家討論“校慶時準備的舞蹈節目,讓大家闡述自己所選擇的舞蹈類別并說出理由”,這個話題需要學生利用“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觀點進行辯證性思考,結合后面“文化差異”話題,讓學生從多個視角思考應如何解決因文化差異引起的矛盾,并談談生活實際中的相似案例。兩個問題先后表明了世界文化的差異性,經過探究性學習可增進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包容。
二、改進教學方式,運用信息技術
“探究與分享”欄目內容多元化,適用的教學方法也應是多樣的,欄目內容主要由思維拓展、情境討論、體驗反思、行為導向這四種組成,如:情境討論型的適用方法包括對話式、辨析式與探究式,其中辨析式要注意辯題設計的合理性,教師要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進入辨析情境;體驗式教學主要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感,代入自身展開思考;探究式教學可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生在交流探討中相互駁斥觀點、補充理由。
此外,在“探究與分享”欄目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信息化教學不僅能夠更便捷地引入課外資源作為補充,還具有思維可視化的優勢,更直觀地展現學生的思考過程與成果總結。如:教師利用多媒體工具的觸屏功能,引領學生將小組探究中提到的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并在多媒體屏幕中展示,更清晰直觀地歸納重點知識。
三、拓展資源利用,融合課內外資源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探究與分享”欄目的直接作用是通過問題情境或拓展素材引出知識,或進行相關知識的回顧與整合,教師應將此作為深入教學的“腳手架”,以開放、融合的課程資源觀,充分展現“探究與分享”欄目的教學價值。在資源的拓展中要注重課內外資源的有機融合,既要借助課內資源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引發思考,又要通過課外資源的延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更好地理解問題情境中的相關思政知識。
例如:在“共享發展機遇”課時中“一帶一路”話題探究中,提出問題討論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關系,教師可先由課內知識引出“合作共贏,集思廣益,與世界同發展”的知識點,然后引入課外資源,從“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事件與政策中,使學生具體認識到中國發展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欄目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有重要作用,能夠在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推動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探究學習,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正確運用這一欄目對學生的學科素養進行全面培養,對教師來說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無論是新課程改革還是核心素養發展觀,都提出要舍棄“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而是要促進學生以建構性學習能力實現課內理論與課外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探究與分享”欄目的教學中,教師要先做好教材內容與學生學情的分析,明確欄目功能后,以適配的教學方式開展探究性活動,同時要注重拓展資源,通過課內外資源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深度思考、內化知識。
參考文獻
[1]馬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20.
[2]王永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核心素養要點分析[J].中華少年,2020(0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