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段;識字教學;文化意識;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低年段小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識字為主要的學習內容之一,這也是學生開展后續的語文以及其他各學科學習的基礎。要想在識字教學中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強課堂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并逐漸愛上語文。在當前我國大力提倡堅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且具有深厚的內涵,從而順利實現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樹立“文化自信”的教學目標。本文對相應的教學策略展開探討,闡述如下。
一、信息技術直觀教學,培養學生識字興趣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流傳下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漢字便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從我國的漢字來看,象形字為漢字的一大特色,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將象形字與圖片結合進行教學。根據當前各學校已廣泛普及現代化教學設備的現狀,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等設備,將事先收集的圖片與對應的象形文字直觀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從形象的圖片中進行想象,抽象出相應的漢字,從而深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這種教學方法還能夠讓枯燥的漢字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感受較多學習的樂趣,逐漸消除學生對于語文識字學習的抵觸心理。另外,很多文字的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教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相關文化的展示,提升學生對漢字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所學的漢字具有更為深厚的內涵,久而久之,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水平會得到大幅提升。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粽子”的“粽”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演示粽子的制作過程,并適當滲透一些有關端午節的小知識。在以上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粽”是“米字旁”?學生結合制作粽子所使用的材料,很快能夠獲得結論。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輕松記住“粽”字的寫法,還能夠使學生掌握較多的文化知識,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深厚,也認識到漢字構成的巧妙,從而使學生對中華文化產生更加深厚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濃厚興趣。
二、通過古詩開展教學,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社會、家長對于學生的學前教育工作都比較重視,因此很多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已經能夠背誦很多首古詩了。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并不十分了解所背誦古詩的含義,因此也難以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為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加強古詩方面的教學,讓學生不但會讀、會背,還要對古詩的內容、描繪的意境等有比較好的理解能力。開展識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其與古詩教學結合起來,帶領學生認識生字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其蘊含的深層次含義。如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靜夜思》,這節課涉及的生字比較多,如“靜、床、夜、光、低、頭、故、鄉”等,要想讓學生在一堂課上完全會認、會寫這些字,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產生較大的學習熱情,主動識記這些生字,課堂上,教師除了帶領學生讀古詩之外,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詩句大意的分析。相較于教師直接給學生講解整首詩所表達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對詩句意識進行解讀,能夠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產生更大的學習成就感,詩句中的生字也能自然而然地被牢固記憶。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比較古詩的語言表達與現代漢語表達形式的不同,使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音韻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語言的簡潔美,從而對傳統文化更加喜愛,也更樂于自主開展古詩的學習。這對于增加學生的文字積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重要意義。
三、解讀漢字文化內涵,體現語文教育價值
很多漢字本身便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進行深入挖掘的。在學習生字的時候,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相應漢字的拼讀和書寫方法,同時還可以通過自主鉆研、網絡搜索、同行交流等途徑,讓這些漢字中的文化能夠充分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教育。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其中的“忘”,為了讓學生快速記憶這個字的讀和寫的方法,教師可以從這個字的結構著手開展教學。“忘”是由“亡”和“心”組成的,其中“亡”的意識主要是“什么東西消失了、沒有了、死掉了等”,“亡”下面加“心”,也可以解釋為“不走心”,因此便“忘”記了。這也能夠看出古人造字的巧妙之處。再結合本節課中的“不忘”,引導學生感悟飲水思源的道理,能夠獲得較好的德育效果。
總之,在低年段語文識字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愛上學習,讓教學效果達到預期,教師要具有教學創新的意識。通過創設情境、拓展傳統文化內容、解讀漢字內涵等方式,能夠讓識字教學效率和質量獲得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寅. 小學語文低年段字源識字教學的意義與方法[J]. 新課程,2020,(44):164.
[2]黃群梅. 尋找漢字的文化之根——小學語文低年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J]. 考試周刊,2020,(72):37-38.
[3]杜春梅. 小學語文低年段字理識字教學實踐研究[J]. 吉林教育,201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