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開祺
摘? 要:協同教育思想是指在整合各門課程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在課程思政建設之中形成合力。在協同教育思想的背景下,大學英語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基礎課程,其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僅僅依靠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難以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并且由于大學校園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僅僅依靠一門課程的教學,難以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理念等進行全面教學。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公共基礎課程中的重要部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和大學英語課程的融合,是真正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文章論述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基于協同教育思想,在思政教學格局上構建大學英語課程的具體路徑,以期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協同教育思想;課程思政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探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2-0132-04
當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出現兩個弊端:一是教材中缺少對中國思想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二是在教學重點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這些直接影響著我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協同教育思想是指在對各門課程的思政思想進行整合的前提下,在課程的思政建設中形成合力,在協同教育思想之下將課程思政和大學英語課程相融合。因此,基于協同教育思想展開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策略研究,是當前我國高校在課程改革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大學英語基于協同教育理念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意義
協同教育理念下的“課程思政”教學,是在新時代“立德樹人”思想指導下,對各學科之間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全方位深入挖掘,全面提升學科教育質量和教育內涵。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英語基本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寫作、翻譯和語法等學科技能的鍛煉,其中更為注重的是對學生在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上的鍛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協同教育理念在新時代教育方針中的不斷融合,大學英語當前提倡的教學方式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變。對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在協同教育理念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著力點主要在于幾個方面,即世界優秀文化、時代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仍以傳授知識和鍛煉技能為主,忽視了課程思政與協同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融合,難以應對西方的一些思想理念在我國的滲透。因此,大學英語協同教育理念之下,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就是在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技能的同時,重視對學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同、堅定思想政治立場,使其適應我國逐漸加快的發展速度和全球化趨勢[1]。
二、當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
(一)教師缺乏對課程思政的正確認識
在對當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調查中發現,雖然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合已經得到了全面推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仍然缺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英語考核體系缺乏對思政教育方面的指標。傳統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設定以及教學考核標準都以學生在英語技能上的掌握熟練度來開展,更多關注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的考核。因此,教師在前期的教學設計以及規劃中也把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對學科知識的講解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不多,主觀上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甚至很多英語教師錯誤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由專門的思政教師來負責,自己只需要做好對學科知識的講解即可,缺乏對當前國家提出的課程思政理念的了解,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沒有得到充分貫徹落實。
(二)缺乏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
高校英語教師在專業背景以及知識儲備上都以英語為主,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理論積累并不多,甚至在思想政治素養上的表現也僅僅是及格水平,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系統學習。正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擅長,才導致思政教育教學在整體的教學體系中被邊緣化。很多大學英語教師不能及時發現教材中的相關思想政治因素,導致其在課堂教學中難以找到合適的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強行插入思想政治教育,這種突兀的插入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難以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部分教師認為大學英語課程之中的專業知識是一個獨立體系,具有規范性和嚴謹性,額外加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會對專業知識的產生干擾;有部分教師認為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教學就是在專業課課堂上講政治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常常出現生搬硬套、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從而造成了不好的教育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2]。
(三)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具有較強的功利性
在現實中,大學英語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往往是兩個相互獨立、封閉運行的系統,導致課程思政思想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缺位。通過調查問卷等方法進行研究發現,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存在較強功利性,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往往都是為了“通過率”,尤其是在大學四六級考試之中,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但是,在當前我國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大學的課程不再僅僅是為了向學生傳遞專業知識,其人文性也逐漸被重視起來。這種功利性的學習方式不利于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體現和滲透。然而,課程思政的協同教育觀念往往容易被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忽略,這就導致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僅僅建立在單向的輸出上,中國文化元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體現碎片化,缺乏系統體現。并且單向的英語文化輸入也導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出現嚴重的不對等情況,不利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貫徹課程思政理念,也不利于協同教育思想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體現。
(四)學生缺乏對價值觀的正確辨別
大學生對新思想、新事物往往比較感興趣,也比較容易去理解和接受其他思潮。大學階段的學生在成長和發展上對自我意識的控制性逐漸加強,對外界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然而大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難以辨別各種紛亂復雜的信息,或惡意解讀社會事件,這會使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出現動搖,甚至產生思想觀念上的偏離[3]。
三、未來我國大學英語在協同教育理念下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其教學理念對教學模式的構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就必須提高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通過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英語教學融合中產生的問題的調查發現,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貫徹落實的重要因素是大學英語教師的政治素養。因此,未來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英語教師政治素養的提升,教師首先要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的政治立場以及較高的政治覺悟,才能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推進,尤其大學英語教師不能將教學重點只放在對學生英語技能的練習上,也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性,在教學規劃時平衡學科知識教學和思想政治教學,自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穿插思想政治教學,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價值[4-6]。
(二)對教材展開深入挖掘
高校方面也要加強對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工具,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指南,也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指導書。因此,教材內容的設定,對教學的走向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有著決定性影響,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合,就要突出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落實到教材的編寫中,為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同時,在實踐教學中,高校英語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做到英語知識教學和思政教學在課堂上的融合;以項目式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模式為抓手,在大單元的課程理念之下構建學習任務。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手段,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程理念的挖掘意識和學習興趣[7-9]。
(三)提高思想政治內容在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分量
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推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材缺乏與思想政治相關的內容,并且高校在大學英語課程標準的制定中也缺乏對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視,忽視了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教學,導致教材重難點講授中只注重對西方文化的講解,忽視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涉及,最終致使大學英語教學始終難以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有效融合。因此,未來高校也要加強對英語教材的改革,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工具,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指南,也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指導書,對教學的走向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福州英華職業學院一方面選擇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教材,另一方面也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探索自編活頁式課程思政教材。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合,就要突出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落實到教材的實際講授中,為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持[10]。
(四)借助互聯網等手段拓展課堂內容
當前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教師在基于協同教育理念,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時,要更多地借助互聯網,對大學英語課堂和課堂思政理念的結合形式進行創新。福州英華職業學院選擇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教材其配套的App we learn擁有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在前期的教學規劃中可以在該平臺和互聯網上搜尋相關資料、學術論文和教學資源,加強自身的知識建設和課程理念建設,結合現有的大學英語教材搜集能夠體現其思政思想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并將其融入具體的教學設計。其次,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辯證地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進行剖析。最后,在課后教師要及時反思并搜集學生的課程反饋,了解學生對課程形式的接受程度和感受,以及課程思政滲透在本堂課程中的效果,并將經驗整理之后運用到下次課程之中[11-13]。
(五)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學
要做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注重提升學生興趣,過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較為單一,長此以往會給學生帶來疲倦感,使得學生逐漸喪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熱情。因此,未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中,教師要注重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可以通過挖掘教材中與思想政治有關元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小組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整理中西方在文化差異方面的資料,每個人在搜集完畢后,還要在小組內進行分享和討論,通過增加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感,來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注力。另外,教師還可以拋出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熱點話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以上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均可讓學生通過演講、小品表演、拍攝英語微視頻等形式進行展示。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向學生講解西方的歷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時,加入對中國在相同方面內容的介紹,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升華。
(六)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當前高校教師和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中都有著比較嚴重的功利化思想,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現行教學評價體系不合理。在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的現行評價體系中,對學生的考核打分往往還是集中在考試成績和專業語言相關考核體系下,學生在這種體系中的學習不可避免地依然側重于獲得比較好的考核成績上。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課程思政理念占比多少,并不會影響他們實際的教學和學習最終考核成績。在這種情況下,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重要性也就自然而然被忽視了。因此,高校需要革新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和學分考核體系,將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納入最終的評價體系中,促使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和學習都能重視這一理念的體現程度[14]。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加強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體現,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語言學習課程中建立對中國政體、政治理念的認同,課程思政理念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辨別正確的價值觀,堅定學生在思想政治理念上的立場,還能在協同教育理念之下加強大學英語課堂的學習效果。因此,基于協同教育思想,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進行教學策略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所有相關從業者進行思考和探究。
參考文獻:
[1] 冀淑辛. 大學英語課堂的思政教育滲透[J]. 海外英語,2012(22):20-21.
[2] 金瀏河,高哲. 對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辨[J]. 現代職業教育,2017(18):60.
[3] 王丹丹. 新時代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D]. 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9.
[4] 陳環.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探索[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33(04):31-33.
[5] 楊瓊. 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0:49-50.
[6] 丁水芳. 協同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7-70.
[7] 許洲. 協同教育理論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以《西方經典閱讀(第二版)》為例[J]. 現代英語,2020(10):109-111.
[8] 李曉旭. “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探析[J].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20,22(03):45-48+94.
[9] 梁偉瑩,羅少珍,孫貴平,等. “大思政”教育教學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創新研究[J].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80-83.
[10] 徐丹. 基于協同育人機制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22(01):84-87.
[11] 王珍梅. 淺談職業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思政滲透路徑——“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資助[J]. 語文課內外,2019(25):20.
[12] 冉亦,李昊霖,王丁,等. “課程思政”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以成都大學“課程思政”校級示范課資助項目為例[J]. 科技風,2020(18):103-104.
[13] 李倩,嚴艷,陳琰,等. 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24):71-72+81.
[14] 王甲能,郭寧,賈愛武.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探索[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03):142-144.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