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





摘要:筆者結合自己在全國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大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的一節移動終端的課例——“搭配(一)——排列問題”,闡述如何將新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經歷深度學習的過程,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體驗活動 深度融合 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
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多媒體設備的日新月異,現代信息技術已然在各學科中廣泛應用。身為數學教師,應該從數學學科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才能使新技術和學科教學更好地深度交叉與融合,全面培養和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核心素養。結合正在研究的項目實驗“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的內容,筆者做出了思考:如何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過程,以期達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主要目的?下面筆者以“搭配(一)——排列問題”這節課為例,通過課前思考、課中落實、課后思考這三個方面來談談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的做法和收獲。
一、課前醞釀,明確新技術使用的價值
“排列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搭配(一)的內容。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問題,為后面學習簡單的組合問題奠定基礎。通過學習前測,筆者發現二年級的學生對搭配并不是全然不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之有所了解和接觸,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推理以及操作等多種方法,解決簡單事物的排列問題。但學生認知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上,還不能做到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這節課,在“1對1"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筆者考慮應用智能平板和移動智能終端互動的智慧課堂軟件呈現學生活動,在互動中實現學生知識的內化和遷移。這種具有技術支持的現代課堂教學新技術手段,不僅有助于有效激發和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獨立學習的興趣,還有助于有效挖掘和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潛能,張揚學生的獨立人格,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課中落實,新技術融合于體驗活動中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本節課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以游“迪士尼樂園”為線索,設計了“密碼搭配”“顏色搭配”“拍照搭配”“禮物搭配”四個體驗活動,使學生逐漸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積累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
(一)創設情境,初步體驗排列思想
課伊始,通過“大巴車上2人坐2個椅子有2種不同坐法”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排列的思想,旨在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感知有序思考的方法
筆者設計了第一次體驗活動“密碼搭配”,學生嘗試學習,自主探究“任務單1”(圖1)。
每位學生用學具卡片先獨立地深入思考,同桌擺一擺,再寫一寫,將擺出的兩位數寫在任務單1上,然后借助平板拍照上傳(圖2),小組交流,并瀏覽其他同學提交的作品。利用同屏的功能,快速、及時地上傳到大屏或學生平板上,使師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和交流、生成與展示很好地融合。
加入點評(圖3),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通過展示重復、遺漏的結果,無序排列的結果,有序排列的結果,在靈活多樣的活動中完成由形象直觀向抽象概括的轉化。
期間還進行一次投票活動(圖4),數據反饋及時。學生通過介紹自己選擇這種方法的理由,得出有序思考的三種方法:固定十位、固定個位、交換位置。
借助“這些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有什么好處?”的質疑,引導學生抓住本質——有序思考,這樣就能不重不漏地把所有結果排列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以培養學生全面、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為深度學習的切入點。
(三)展開活動,搭建有序“模型”思想
第二次體驗活動——“搭配顏色”,旨在建立有序思考的“模型”思想。
學生利用平板打開班級空間下載flash動畫,進行涂色游戲,運用有序思考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將自己的作品截屏上傳(圖5)。flash動畫可以重復操作,方便修改,截圖上傳便捷,生成性資源真實。通過“你是怎樣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所有涂色方法的?”這樣的問題搭建起有序思考的“模型”思想。
同一類型問題之間的同化和遷移,有效驗證了前面的學習效果。
(四)提高升華,感受符號化思想
第三次體驗活動是“拍照搭配”(圖6):探究“( )和米奇、米妮站一排合影,有( )種站法”。
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再創造的作用,于是有了不同的想法(圖7)。
每位學生的想法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展示,借助點評功能進行重點講解。學生通過不同的表征方式展現符號意識,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搭建自學平臺
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學習過程形成思維導圖(圖8):
第四個體驗活動“禮物搭配”作為拓展延伸(圖9),推送至作業平臺,同時筆者還發布一個微課視頻。學生的學習不止于這節課,他們可以在課余時間進入作業平臺學習微課、嘗試答題,鞏固所學并延伸到后續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真實數據掌握分析學情,為下一節課學習組合問題做好鋪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這四個體驗活動的安排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在看、寫、拍、講的過程中積累了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形成了對新知識的深度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匯報和教師的點撥對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有人說“兒童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學生的匯報就是最好的證明。在每個活動的展示匯報上,筆者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思考的結果,學生的智慧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教學中借助暢言智慧課堂把學生視覺與思維活動協調起來,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也讓我們看到別有洞天的學習景象。
三、課后思考,新技術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本節課筆者貫穿學生為主體,技術為媒介,教師為指導的學習模式,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把一節枯燥的數學規律探索課,以“活動課”的形式呈現。多次讓學生小組合作,上傳作品,解決問題,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新媒體新技術為學生提供更為便捷的展示平臺,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學生的角度看,整個課堂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擴展性。對于教師來說,新媒體新技術操作方便,資源豐富,反饋及時,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靜態文本通過師生的充分互動和反饋,顯得更加直觀和清晰。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聚焦數學素養,讓新技術完美融合,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筆者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