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內容摘 要:現代社會,語文教學,離不開我們對朗讀的教學,朗讀是加強記憶的最好方式,可以提高語感,可以有效理解作品。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融人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進行情感交流,享受審美樂趣。
關鍵詞:朗讀? ?妙處? ? 淺析
語文教育的老前輩、學識淵博的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古人也曾有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經驗之談,可見朗讀之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遠古蠻荒,文明之火呈現燎原之勢,千載而下,文化知識的傳承,朗讀功不可沒。試想,夫子手執書卷,時而吟誦、時而沉思;二三稚子雙手背后,用奶聲奶氣的聲音吟誦起“人之初、性本善”時,他們所從事的絕不僅僅是授業那么簡單的事,可能他們自己都不能夠預料,一種在后世叫做“文化”的東西,自他們朗朗的書聲中得以傳承。
古人喜宴飲,但較之于現代,古人的宴飲高雅得太多。席間觥籌交錯,舉杯囑客,然宴飲之意不在酒,而在吟詩作對,揮灑風雅。但見畢至群賢之中,早有人有感于宴飲之酣暢,出口成章,膾炙人口;亦有人乘興高歌,將絕美的詩詞歌賦留在了口齒間。東坡居士竹杖芒鞋,且吟嘯且徐行;五柳先生“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碣石山人“苦吟”成癡,“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浪漫的古人低吟淺唱之間,那經典的奇詞美句在歷史的風煙中優雅獨立,生生不息!
現代社會,我們學習語文,更加離不開對知識內容的朗讀。
首先,朗讀是記憶最好的方式。一篇課文或者一首古詩,抑或是一篇可稱典范的文言文,必須是感情飽滿,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斷拍準確中朗讀出來,才能夠將內容準確無誤地通過聲音傳達給大腦,然后讓大腦清晰地儲存在記憶細胞之中。實踐證明,朗讀較之于默讀、小聲讀更容易讓人記住誦讀的內容,而且通過朗讀記住的東西,遺忘率也低得多。
其次,朗讀可以提高語感。讀書要帶情感,不應是一句空洞的指南。情感是通過顏色、聲音、味道,以及節奏與韻律體現出來的。在讀書中,如果沒有對這些關鍵詞的領會,沒有急、緩、收、放的節奏與頻率,或淡然、或感嘆、或沉思、或飛揚的情緒是難以表達的。朗讀朗讀,不只是讀,更要朗聲而讀。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有起有伏、有斷有續地讀。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中,朗讀出自己的情感,才能始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門。
大聲朗讀課文,就是培養我們正確的閱讀習慣,就是讓我們在正確的閱讀中掌握語感。就是讓我們從語感中體會到文字的美妙,從而為語言的學習打下最扎實的基礎。
再者,朗讀是理解作品的一種有效方式。朗讀更容易對文本里面的感情、寓意等進行深入的把握。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真正的朗讀不僅僅是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嘴上動作,朗讀過程中,必須是將心靈和大腦參與其中的。 語文教學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這種能力獲得所依靠的就是學生在讀中的體驗和感知。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三本五重教育法”(以人為本、以讀為本、以創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就是強調了學生“讀”的功效。他說“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感悟課文的內涵。”
每個學生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經驗接觸新的朗文本,在朗讀中必然會融進自己獨特的感情、理解和體驗。加拿大學者史密斯在《全球化與后現代教育學》一書中將朗讀活動解釋為“朗讀世界,將世界銘刻在心,要求人們與世界協調或者說傾聽世界,并要求大家聽從生活最深處的共鳴”。讀者與文本交互作用,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著文本和自我,并在其中實現了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就是一種獨到的體驗。
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融人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進行情感交流,享受審美樂趣。以教學古詩《將進酒》為例,在閱讀相關資料后,我鼓勵學生自己去朗讀,去感悟,從而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學生朗讀時所流露的情感體現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反應是多元的:有的讀出詩人內心的悲哀和無奈,有的則是滿腔的憤慨,有的卻是一臉的失望。學生帶著各自的閱讀經驗、生活經驗和個性走進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完成了情感與情感交流,產生了不同的體驗,引發了學生個人獨特的感悟。
古人讀書,于搖頭晃腦,慷慨激昂的誦讀之中,文之要義主旨早已了然于胸;經書典籍的熟識精通,無一不是在這種酣暢淋漓的朗讀方法中完成的。可見,古人早已熟諳朗讀的妙處,那么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對朗讀應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應再是一句俗語,更應是語文教學中值得我們來信奉一條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