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結瓊
摘 要: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凸顯了問題在數學學科當中的重要價值與優勢。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當中,教師竟然要對教學核心目標進行清晰與明確,利用豐富多元的教學手段,強化學生的解決問題意識與能力,為其今后深入性的數學學習與綜合素養培養提供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問題解決;能力培養
引言
小學生思維具有較強的創新力與創造力,能夠為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但是由于其年紀較小,理解能力尚未健全完善,因此不能夠將問題當中的關鍵點進行有效把控,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為問題解決帶來一定的麻煩與困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要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培養,幫助學生梳理問題當中的條件線索,清晰與明確問題的根本所在,培養學生在題干當中抓取關鍵解題條件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能夠做到冷靜思考,邏輯清晰,找準問題的切入點進而切實解決問題。
一、營造開放氛圍,多樣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其營造一個優良、融洽且開放的教學氛圍,以此來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與欲望,使其滿懷動力投入到問題的多樣化解決當中,從而有效優化數學教學,推動優良師生關系的有效建立,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當中發現思維結合自身的思維發展規律以及數學知識掌握能力來逐漸展開問題的思考,針對小學生的發展規律與個性來營造一個趣味性與生動性的數學教學氛圍,這樣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自主性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位置與方向一課的教學開展中,教師可以拿出一張旅游地圖,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巧妙設計一些生活情境:“同學們,這是一張旅游地圖,小兔子和爸爸媽媽走散了,它應當如何描述具體的位置來找到爸爸媽媽呢?發動你們的小腦筋,幫助小兔子找到爸爸媽媽吧。”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多樣化思考興趣,而學生參與解題的過程本就是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過程[1]。
二、接軌生活積累,豐富解題視野
小學生學習能力尚未發展健全,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因此教師需要對自己的引導方法進一步完善與優化,繼而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來探究與思考問題,這是比較常用也較為有效的方法。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先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與實際發展需求,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的幫助學生來梳理思路,在必要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實物或者是案例的手段輔助自己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知識講解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論知識部分進行閱讀了解,對長方體面積的計算公式有所掌握,之后教師就讓學生自己嘗試對身邊的長方體物體進行觀察和測量,然后自己設置對應的面積計算應用題。學生意識到可以自己測量并設計長方體面積題目,就會覺得很有趣,極大的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都踴躍參加這一探究活動,一會的功夫學生就設計除了自己的問題,教師對大家的問題進行依次批閱,并應用學生們設計的問題,這一過程讓學生有了一定得問題意識。
三、導入信息技術,結合課堂教學
伴隨著互聯網發展步伐的持續加快,信息技術設備扮演的角色尤為豐富,給許多教師與學生帶來了巨大的便捷與幫助,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導入其中,為學生觸及到有關數學的知識問題,然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與探究時間,探究與思考結束之后,學生可以給教師一些準確的思路,并且將這些思路內容與其他同學展開分享,這樣教師就可以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否正確,以及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處于哪種程度,方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調整與完善教學計劃,能夠促使學生緊緊跟隨教師的教學步伐與節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統計與概率》一課的教學開展中,本章節知識點主要考驗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統計能力,并且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其中“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怎么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最喜歡的呢? ”老師可以給學生設計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進行統計,當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將該方面的數據統計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多一些了解與掌握,這樣在他們自主思考的情況下,能夠探索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四、結合實踐操作,完善思維過程
高年級的小學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與晦澀性,學生在抽象思維能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解決相應的數學難題,會具有較大的挑戰,為了切實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應當通過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幫助學生完善思維過程,培養其抽象思維能力,促進其解題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與發展。另外教師還可以積極的使用一些實踐教具,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專注力,還能讓數學學科增添無數活動力與樂趣,帶動課堂氛圍更加活躍[2]。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開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方格紙對不同圖形面積的大小進行比較,在比較時需要讓學生對圖形的一部分進行平移,以便做出更好的比較。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在大腦中建立圖形平移后的圖案,對于抽象能力較為薄弱的高年級學生而言,會很難進行理解與掌握,對此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各種圖形的積木,來幫助學生完善圖形平移的思維過程,進一步彌補學生大腦的漏洞與不足,學生在面對諸如此類的練習題時便會快速的進行解答。以一個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圖形為例,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設備展示出兩個圖形后,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去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可以讓學生先利用積木拼接出一個長方形。之后,再讓學生去拼接平行四邊形。使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兩上圖形之間的聯系,與此同時,也會讓學生快速解答出問題的答案,從而有效提高解題效率和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廣大一線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任務,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當從多角度全方面去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為學生優良的數學學習習慣形成提供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徐建華. 淺析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J]. 神州, 2020.
[2]王權. 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J]. 啟迪與智慧:上, 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