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


摘要:目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方法:把2020.4-2021.4期間救治的94例顱內動脈瘤剖裂患者實施研究,都采用介入醫治方式,依照圍手術期出現的并發癥分為A組(發生并發癥現象)與B組(無并發癥現象),總結圍手術期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結果:高血壓病史、入院收縮壓、入院血糖、動脈瘤形態不規則、瘤頸、復發型、破裂型及支架輔助栓塞,A組和B組的數據大致相同(P>0.05);動脈瘤部位上,2組數據存在鮮明差異(P<0.05);動脈瘤部位是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發生患肢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結論:經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的研究,動脈瘤部位屬于發生并發癥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并發癥;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651.1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0--01
顱內動脈瘤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發作的主要病因,也屬于造成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顱內出血的多見病因,會讓患者發生喪失語言功能、死亡等現象,給其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現今,對此類患者實行血管介入救治方式,能確保患者的病情在較短時間內好轉、臨床醫治療效顯現等優勢,促使臨床運用頻率更高及患者更愿意接納。但手術后極其容易發生腦積水、血栓栓塞等并發癥現象,阻礙患者病情的良好恢復。對此,此文章就我醫院特定時間救治的94例疾病患者實行研究計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把特定時間收治的94例顱內動脈瘤剖裂患者實施研究,都采用介入醫治方式,總結圍手術期出現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其中,男女占比是51:43;大致年齡層在37-72(53.21±2.30)歲。
1.2方法
血管內介入醫治:患者麻藥見效后,對其股動脈實行穿刺,常規及3D腦血管造影明晰動脈瘤大小及形態等內容,依照患者的實際病癥狀況給予肝素醫治。針對窄頸或者較為窄頸的動脈瘤實行單純彈簧圈栓塞;把彈簧圈輸送到微導管超選擇進入動脈瘤腔中去,選取適宜型號的彈簧圈實行動脈瘤栓塞,指導栓塞完成,在醫治期間需要對此接受復查工作的實行,便于知曉動脈瘤栓塞程度[1]。
1.3觀察指標
(1)疾病患者的基礎資料、影響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數據都借助SPSS 23.0軟件系統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明,經過x2數值檢驗后,P數值來判定組間差異變化狀況,組間顯著差異讓P<0.05表明,具有統計學研究價值。
2.結果
2.1疾病患者的基礎資料
從表1的結果能夠看出,高血壓病史、入院收縮壓、入院血糖、動脈瘤形態不規則、瘤頸、復發型、破裂型及支架輔助栓塞,A組和B組的數據大致相同(P>0.05);動脈瘤部位上,2組數據存在鮮明差異(P<0.05)。
2.2影響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從表2的結果能夠看出,動脈瘤部位是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發生患肢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
3.討論
眾多研究人員都對動脈瘤介入醫治圍手術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實行研究。不同部位的載瘤動脈在管徑、形態等方面上其各有不同,不同部位的動脈瘤對于手術操作也具有相應變化。此都會影響到術后并發癥的發作情況。
高血壓病史、入院收縮壓、入院血糖、動脈瘤形態不規則、瘤頸、復發型、破裂型及支架輔助栓塞,A組和B組的數據大致相同(P>0.05);動脈瘤部位上,2組數據存在鮮明差異(P<0.05);動脈瘤部位是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發生患肢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此次研究發現,對疾病患者實行彈簧圈栓塞醫治,其動脈瘤體大腦中動脈屬于血栓栓塞性并發癥發作的危險因素,且動脈瘤處于大腦淺或者前交通位置屬于術中出血性并發癥的危險因素[2]。經整體而言,動脈瘤部位與圍手術期并發癥發作存在緊密聯系。前交通動脈管徑較小,大約在1.20mm,即便是彈簧圈略微凸顯也會給其血流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一側大腦前動脈A1經前交通動脈雙側A2以遠供血的時候,確保前交通血流順暢異常重要[3-4]。
以上所述,血管內醫治屬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主要醫治方式,圍手術期發生的并發癥現象,主要是缺血性與出血性所引發。確保前交通動脈瘤位置的血流順暢屬于規避及減低并發癥發作的醫治重點。
參考文獻:
[1] 趙剛,張錫武,江澈,等. 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21,26(2):58-61.
[2] 錢錦濤,孔質彬,林開義,等. 顱內動脈瘤急診介入治療術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0,12(5):104-108.
[3] 楊興華,褚沛. 顱內動脈瘤急診介入治療術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J]. 中國社區醫師,2021,37(18):69-70.
[4] 鄭靜靜. 臨床護理路徑對腦動脈瘤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 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7):25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