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明
[摘 要]觀察能力的培養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抓住觀察契機,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活動,適當進行觀察方法的傳授,并將觀察實踐拓展延伸至實際生活中,通過多樣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觀察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關鍵詞]科學教學;觀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3-0084-03
觀察能力的培養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需要做好多項前期準備工作,以有效提升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要抓住教學過程中的觀察契機,設計多樣化的觀察任務,為學生創造更多觀察學習的機會。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觀察材料,精選觀察內容,適當傳授觀察方法,改進觀察方式,豐富學生的觀察體驗,讓學生在觀察中加深對科學課程的認知。觀察是一種主動性學習活動,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抓住觀察契機,啟發生本觀察思維
教師可借助多種教輔手段對科學課堂進行設計和組織,抓住觀察契機,為學生創造更多觀察的機會,以順利啟發生本觀察思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科學課堂學習之中。
1.布置觀察任務
在科學教學的設計環節,教師可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觀察任務,給學生帶來更多觀察的機會,以順利調動學生的觀察思維,促進其觀察能力的發展。在設計觀察任務時,教師不僅要明確觀察要求,還要利用多種輔助手段創設適合的觀察情境,引導學生順利進入觀察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及時調整學生的觀察方向,讓學生有明確的操作指引,由此建立起來的觀察認知才有價值。
例如,教學《關節》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人體骨骼的圖片,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關節的概念;然后要求學生做一些動作,如扭動胳膊、推開桌子、從桌面上拿起課本、舉起手臂、轉動頭部等,讓學生在做動作的過程中認真感受相應的關節在每一個動作中的變化,并選擇一個動作進行重點觀察、記錄與介紹,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活動的感受,說說關節的作用。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觀察任務進行實踐,對關節活動情況進行細致觀察,并自發地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深入探究關節的作用。教師深入課堂之中,與學生一起觀察研究,在技術上做出相應的指導,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到觀察學習環節。經過一番操作,在學生積累了經驗后,教師要求學生歸納總結并相互交流,很快就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在上述教學中,學生對自身的運動過程進行直接觀察,這樣的觀察帶有目的性、針對性,學生的觀察體驗會更為深刻,觀察思維逐漸得到激活。
2.提供觀察材料
科學教學中,觀察活動的開展需要特定的場景,場景中自然少不了觀察材料。因此,教師要在課前準備好相應的觀察材料和觀察工具,幫助學生自然進入到觀察情境之中。如開展觀察活動時,教師要先準備好可供觀察的材料,讓學生順利進入觀察環節;開展觀察實驗時,教師要先準備好觀察實驗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鏡、顯微鏡等,提升學生的觀察品質。
例如,教學《我們來養蠶》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對養蠶的全過程進行細致觀察,重點觀察蠶蛻皮的過程。學生在家里開展觀察實驗,教師事先給予提示:“可以借用放大鏡之類的觀察工具,對蠶蛻皮的過程進行詳細觀察,并借助手機等工具拍攝照片,將觀察過程記錄下來。”由于時空相隔,教師可借助網絡交互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對學生的觀察活動進行技術指導,要求學生將觀察信息上傳至網絡交互平臺,形成信息共享。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對養蠶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在觀察學習活動中有所收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借助觀察工具展開觀察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開展觀察活動,豐富生本觀察體驗
大多數學生對觀察活動比較感興趣,教師可對觀察活動進行創新設計,精選觀察內容,創新觀察形式,為學生帶來更為豐富的觀察體驗。
1.精選觀察角度
科學課堂教學離不開活動的支持,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觀察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體驗中建立學科認知。學生進入到觀察環節,大多會憑借興趣進行觀察,觀察的過程比較盲目。教師需要跟進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觀察方向,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標,這樣觀察效果會更為顯著。在設計觀察的角度時,教師要立足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順利進行觀察活動,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效率。
例如,教學《一切都在運動中》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如可觀察在水中游泳的小鴨子、路上行駛的汽車、正在飛行的飛機、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地面上的大樹、小區里的樓房等,觀察這些事物是否處在運動中。學生留心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就得出了觀察結果:地面上的大樹和小區里的樓房并未處在運動之中。教師針對這個觀察結果進行引導:“我們之所以認為一些事物在運動,是因為動與靜是相對的,運動與否是相對于參照物來說的。整個地球都在不停地運動之中,那么,大樹和樓房會是靜止不動的嗎?”學生再次展開討論,理性分析觀察結果,逐漸觸摸到本課的知識核心。以上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觀察學習時,對觀察的角度予以指導,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觀察的機會和啟示,確保觀察活動的有效性。
2.創新觀察形式
觀察是直觀的學習方式之一。小學生對觀察活動有較強的參與興趣,但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因此,教師要有創新意識,設計富有趣味的觀察形式。觀察的形式眾多,教師在具體篩選時要做好充分的學情調查,把握好學生的觀察興趣,這樣才能進行針對性設計。如游戲性觀察、競賽性觀察、操作性觀察、實驗性觀察等,都是較為新穎的觀察形式,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做好匹配設計,以順利激發學生的觀察思維。
例如,教學《運動的快慢》一課時,教師可先利用龜兔賽跑的故事進行教學導入,讓學生對運動速度的快慢有直觀的認識。隨后,教師設計了行走的測速活動,要求學生四人為一組,測出組內每個成員勻速步行10米的時間,并計算出各自的行走速度,根據速度快慢的順序排列出來。學生進入實際操作環節,教師深入學生之中,觀察學生的測量和計算情況,并及時給予指導。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都能集中精力進行觀察和測量,進而對運動快慢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上述教學,教師通過行走的測速活動為學生創造觀察機會,由于學生對此類觀察活動有較高的接受度,所以能夠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在運動中展開觀察學習,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觀察體驗。
三、傳授觀察方法,提高生本觀察能力
部分學生的觀察方法運用不到位,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傳授觀察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觀察思維,提高生本觀察能力。
1.對比觀察法
在具體設計和組織觀察活動時,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學情調查,針對學生當前的學法積累做出對應的教學設計。如對比觀察法是比較常見的觀察方法,教師要深入分析具體的觀察內容,以引導學生展開觀察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教師及時給予觀察方法的提示,不僅能提高觀察活動的效率,還可以讓學生積累觀察方法,給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
例如,教學《擺》一課時,教師拿出一個擺鐘,要求學生觀察:“這是一個擺鐘,請大家認真觀察鐘擺的擺動情況,說說有哪些發現。”學生開始觀察擺鐘,發現鐘擺擺動的速度是不變的,鐘擺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隨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給出的材料自行設計與制作一個擺鐘,并觀察自己設計與制作的擺鐘和教師展示的擺鐘有什么異同。學生開始設計與制作擺鐘,并進行對比、觀察與交流等活動。有的學習小組重點觀察擺的幅度,發現自制的鐘擺的運動速度與其擺長有關——擺越長,運動速度越快。教師肯定學生的觀察發現,并提示學生對擺的角度和擺的速度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學生繼續行動起來,課堂研究氛圍逐漸高漲。以上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觀察,總結并展示觀察的發現,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掌握了觀察方法,又提升了觀察能力。
2.結果分析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觀察方法,還要給予適當的觀察提示,引導學生抓住觀察對象的特點,及時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分析,這樣才能獲得好的觀察效果。學生從觀察中獲得的信息比較零散,需要進行整合處理,教師適時給出方法指導,能夠讓學生對直觀的觀察結果進行理性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引導學生觀察時,教師要讓學生重視對觀察結果的分析,使學生從中獲得深刻的觀察感悟,自然建立觀察認知體系。
例如,教學《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拿出直尺,放在桌沿上,用手用力壓直尺,當直尺發生形狀改變時便松開手,觀察直尺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并思考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實踐,很快有了新發現:物體受力會發生形變,當撤銷受力時,物體會自然恢復形狀,這是由彈力的性質決定的。教師對學生的觀察發現給予積極的評價,同時對學生在觀察分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上述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理性分析,使學生從中獲得的學習認知更為深刻。
四、延伸觀察實踐,培養生本觀察習慣
觀察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觀察習慣。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觀察環境進行科學評估,設計更多具有延伸性、拓展性的觀察任務,促使學生自覺地進入觀察學習活動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1.對接生活觀察
科學現象隨處可見,生活中的觀察契機數不勝數。教師要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找準教學的切入點,精選生活觀察內容,并尋找適合的觀察角度,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活動。這樣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觸動,讓學生在觀察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例如,教學《摩擦力的秘密》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觀察,找到生活中減少或增加摩擦力的例子,并在課堂上展示。學生對這個觀察任務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響應并投身實踐。在課堂展示環節,學生呈現的觀察內容十分豐富。有的學生說:“生活中有很多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如我們常玩的滑梯,需要減少摩擦力,才能確保我們順利滑下去。”有的學生說:“生活中增加摩擦力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我們穿的鞋子的底面有不少花紋,就是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摔跤用的;瓶蓋上的條紋也是為了增加摩擦力而設計的。”教師對學生展示的觀察結果給予積極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對摩擦力的應用價值進行總結,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相關知識。
2.突出實踐觀察
學生掌握的科學知識有限,自然存在一些學習的短板。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性觀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等思維活動,促進觀察活動的順利進行。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大多是無意識的,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觀察要求,或者設計觀察任務,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學習。
例如,教學《小車的運動》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車輛的運動情況,并做出觀察猜想:“車輛的運動有快有慢,其制約因素有哪些呢?”學生主動進行觀察活動,搜集相關的信息。在課堂匯報環節,很多學生都能夠清晰地表述觀察結果:“車輛之所以會運動,是因為有動力的支持,而且動力有大有小,動力越大,車的速度就越快。車輛的載重也是車輛速度的制約因素,載重越大的車,車輛運動的速度也會慢一些。”教師根據學生的觀察所得,組織開展小車運動實驗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并對實驗過程進行仔細觀察,以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教師在觀察內容的選擇、觀察形式的創新、組織觀察活動、評價觀察效果等環節做出積極探索,能夠優化科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科學課程有自身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觀察學習,能夠快速形成信息回饋,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和科學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韓旭.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4):68.
[2] 崔超.小學科學低年級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12-314.
[3] 鄒安明.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8):93-94.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