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蔚 印凱


[摘要]現代產業學院是應用型高校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實現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產教融合經驗,應用型高校以國際產業學院為載體,探索具有“國際引領、產業導向、融通共贏”特色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文章提出完善中外協同育人機制、構建中外產教融合平臺、打造產教融合創新實踐新高地的國際產業學院建設路徑。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國際產業學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蔡蔚(1976- ),女,江蘇常熟人,常熟理工學院中美學院院長,講師,碩士。(江蘇? 常熟? 215500)印凱(1973- ),男,北京人,中國教育國際交流研修學院常務副院長,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在讀博士。(北京? 1000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中外合作的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SJA1388)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7-0055-06
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充分發揮產業優勢,發揮企業重要教育主體作用,深化產教融合,推動高校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建強優勢特色專業,完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造就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產業學院是新時代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深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一、我國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困境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現代產業學院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重要抓手,但在運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立法保障滯后,政府扶持政策不足。21世紀初,我國高校開始探索產業學院辦學模式,成都大學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常熟理工學院光伏科技學院、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產業學院等一批高校率先開展產業學院實踐,但直至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再到2020年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產業學院的立法保障體系相對滯后于實踐發展。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需要國家立法保障及政府主導,我國雖然有鼓勵行業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相關政策,但在財政支持、稅收減免、保障學生受益等核心內容上沒有剛性約束力。
2.權責定位不清,協同育人動力不足。一方面,應用型高校對于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不夠清晰,培養模式單一,課程體系陳舊,師資力量薄弱,導致人才培養無法適應企業和社會需求。另一方面,企業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合作積極性不高,參與教學和實踐過程缺少自主性,導致校企合作關系松散。此外,政府在產業學院發展中的行政色彩重于實質性支持,行業協會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導致產業學院多元協調、多方共管的協同育人流于形式。
3.發展模式單一,國際合作經驗不足。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促進教育對外開放、提升產教融合國際化水平已經成為應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之一。然而,很多應用型高校的中外合作人才培養仍然停留在“請進來、走出去”的傳統模式上,未能有效引進國外的先進理念和教育資源。
二、現代產業學院的國際經驗
當前,以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完善的產教融合教育體系,成為全世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典范。四個國家的產教融合發展各具特色、成效顯著,為我國產業學院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1. 基于法律支撐的人才與產業精準對接。在發達國家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政府往往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規劃高等教育,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引導、支持高校與企業開展合作。例如,美國地方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州立大學和社區學院的人才培養緊貼地方產業需求。1906年,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赫爾曼·施耐德教授率先提出了“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美國高等教育與地方產業開始融合共生。1965年,美國發布的《高等教育法》從法律上明確了政府以財政支持的方式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1982年頒布的《小企業創新發展法案》鼓勵高校與中小企業合作加大技術創新和成果轉換,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
2.基于利益平衡的產學研融合共生發展。利益平衡、多方共贏是產教融合的難點。發達國家利用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建立了“社會—企業—高校”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產學研合作多方共贏。例如,日本“地域合作開發中心”是實現“官產學合作”的合作機構,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導、管理和調控作用,其實質是結合地域發展構建產教融合平臺,使人才培養契合企業需求,推動產業發展。
3.基于行業學院的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行業學院作為合作教育的深度合作模式,集合了行業專業標準、職業標準等標準,企業資金、物資、平臺等資源,政府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保障,以及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優勢,致力于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行業學院是現代產業學院的初期發展模式,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載體,在參與區域經濟發展、指導學生創新創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美國為例,《創新與創業型大學:聚焦高等教育創新和創業》的發布,明確了高校創新創業的任務和模式,以辛辛那提大學工程學院、德雷塞爾大學多恩西夫衛生學院、古德溫研究院為代表的行業學院是其實踐典范。
4.基于國際合作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經濟全球化使教育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成為大學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本國的高等教育融入世界教育體系中,不斷優化具有國際化特色的發展模式。例如,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引入以歐洲學分轉換系統(ECTS)為基礎的學分體系,成功打破高校之間的圍墻,消除國家之間的阻礙,實現了學分的流通互認。
三、國際產業學院的建設思路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應用型高校要突破本土化發展范式,構建以國際產業學院為載體的新型產教融合平臺,利用中外聯合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測的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具有“國際引領、產業導向、融通共贏”特色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國際產業學院借鑒發達國家產教融合教育的先進經驗,采用“4I”理念,即Introduction(引進)、Integration(融合)、Internalization(本土化)、Internationalization(國際化),構建立足本土、深度融合的中外雙循環產教融合模式(見圖1)。第一,引進國外產教融合教育資源,重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學分互認、中外學位互授聯授等方式,吸引國際企業參與培養方案制訂、教學實施、實踐實習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應用型人才向復合型、創新型、研究型、國際化的升級和飛躍。第二,構建集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外合作科研、國際行業認證、中外企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式、多元化立體平臺,探索具有國際化特色的中外“政校企行”深度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設立1+N中外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審議國際產業學院合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協調教學管理、學生事務、師資引進、校企合作等具體事務。第三,國際產業學院立足區域發展規劃,緊貼地方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對接產業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培養高素質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第四,通過國際產業學院建設,充分利用國際化辦學的溢出效應,助推校內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打造國際化校園。
四、國際產業學院建設路徑探索
國際產業學院以中外協同方式探索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秉承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充分調動中外大學、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實施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教融合新高地。
1.完善中外協同育人機制。國際產業學院突破傳統辦學模式,將地方發展與國際合作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培養定位與地方產業結構的融合、培養模式與國際行業標準的融合、培養質量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融合。例如,合肥學院與德國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等聯合創辦“合肥德國應用科學學院”,圍繞合肥外向型經濟發展,聯合地方政府、國外高校、企業機構共建中德環境技術轉換中心,重點研究當地生態治理和修復。
2.構建中外產教融合平臺。國際產業學院以中外合作辦學為抓手,開展多元化、深層次的中外校企合作、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打造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平臺,優化以中外產教融合為核心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第一,構建中外合作辦學平臺。國際產業學院引進國外應用型大學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技術資源,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學分互認、學位聯授等構建立體多元的中外合作辦學平臺,形成具有“注重通識、融入業界、培育能力、接軌國際”特色的國際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國際產業學院中外融合的“三分之一”教學模式,即三分之一課程引進國外大學原版教學資源,三分之一課程由國外教師授課,三分之一課程在中外企業完成。
國際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三個部分。一是基礎能力體系。該體系由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國際視野三個課程模塊組成,開設藝術、文化、科學、跨文化交流等課程群,中外高校共同實施教學,從語言能力、文化思辨和科學應用的角度,培養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的語言能力以及參與國際行業競爭的能力。二是專業能力體系。國際產業學院根據地方產業和經濟發展需求設置專業,構建新材料、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生物工程等專業核心課程群,吸收發達國家產教融合的培養理念和教學特色,引進國際最新專業技術及行業規范,由中外高校、中外企業、中外行業協會等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重點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三是實踐能力體系。國際產業學院加強與國際企業合作,主動銜接國際企業技術標準,通過專業見習、帶薪實習、海外實習、社會服務等形式,由中外企業指導學生完成企業實踐,為學生開展國際化創新創業實踐提供良好環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職業化人才。
第二,構建中外校企合作平臺。國際產業學院面向企業構建中外互通、能力本位、實踐驅動的校企合作平臺,促進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過程深度融合。一方面,國際產業學院通過企業導師聘任、海外人才引進等與企業同頻互動,吸引企業參與中外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實施、實踐實習;另一方面,國際產業學院不定期調研分析和評判國際企業對人才能力結構的新要求,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使人才培養緊跟甚至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讓畢業生能夠跟企業“無縫對接”。此外,國際產業學院還與企業共建“智能制造產學聯盟”“國際企業家學園”“國際電商園”等校企合作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提供適用于市場的后期服務,將成果轉換為產能,幫助企業獲得經濟利益。
第三,構建中外科研合作平臺。國際產業學院積極探索融學術交流、技術研發、應用研究、成果孵化于一體的中外科研合作平臺,賦能地方產業可持續發展,為企業技術革新和生產經營提供支持和服務。一是國際產業學院建立中外學術互動機制,聯合中外教師、企業導師、技術骨干、研發人員組建科研團隊,通過召開國際學術會議、開展聯合科研項目、發表聯名文章、設立國際工作坊、申請技術專利等,促進中外合作科技研發和創新。二是國際產業學院聯合國際企業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研發基地、成果轉換中心、科技孵化園等平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到當地企業孵化,為企業提供全面、系統、科學的技術支撐和成果轉換服務。
3.打造產教融合創新實踐新高地。國際產業學院以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國際產教融合為導向,持續改進中外合作方式,通過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開展國際認證、鼓勵創新創業、構建評價體系等措施,打造產教融合創新實踐新高地。
第一,培育“雙師”隊伍。推進“雙師多能型”師資隊伍國際化,引進具有國際企業工作經歷和海外學術背景的專業技術人才,是國際產業學院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重點。一是加強國外師資引進,接收國外合作大學教師來校任教,聘請國外高水平的科研人員、技術骨干、企業高管等高層次人才擔任客座教授。二是加強本土師資培養,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積極鼓勵教師到國外研修深造、進行學術交流、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掌握國際最新學術動態,了解前瞻性、創新性的產業發展理念;與國外大學合作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工程技術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師,組織教師赴國外觀摩課堂教學、體驗實踐教學以及赴國際企業技術研修,讓教師浸入式學習國外產教融合教學理念和培養模式。此外,為增強教師的外語授課能力,國際產業學院還定期開展外語培訓,并通過績效分配政策鼓勵雙語教學或全英文教學。
第二,開展國際認證。國際產業學院將中外合作專業納入不同的國際認證體系,根據國際認證標準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專業課程的國際互認程度,推動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國際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質量。一是開展國際專業認證。國際產業學院對標不同的國際專業認證標準,形成各具特色的國際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常熟理工學院國際產業學院的中英合作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引進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的教育質量評估和英國工程委員會(Engineering Council of United Kingdom,ECUK)的專業認證和工程師資質鑒定標準,借鑒英國大學“三明治”產教融合理念,培養通曉國際行業準則的信息技術工程師。二是開展國際行業認證。國際產業學院引進國際行業認證體系,打破學科和專業壁壘,以行業標準帶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明確行業認證方向,如國際食品行業權威認證IFT(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美國化學學會(ACS)認證等,將最新的行業知識和國際發展趨勢融入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行業意識;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國際技能、國際職業資格等課程模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組織學生參加國際行業資格考試,畢業生不僅能獲得中外學位,還能獲得行業技術技能證書。
第三,鼓勵創新創業。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開放合作,全員參與,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創新創業和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一是國際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創新實踐課程,建立科研與教學融通、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包括專業實踐、畢業設計、社會服務三個模塊。其中,專業實踐要求學生在中外導師的帶領下完成國際產業學院的主題工作坊任務,或參與國際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或中外工程研究中心開展的研發和實踐項目,培養學生技術創新能力。畢業設計要求學生深入國際企業,在中外學業導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職業規劃和畢業設計,為就業或創業積累豐富的專業技能和行業經驗,初步形成行業意識和創新理念。此外,國際產業學院將社會服務納入畢業要求,學生需完成不少于30小時的志愿者服務時間,促使學生全方位接觸社會不同領域,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服務社會能力。二是國際產業學院搭建學生創新創業平臺。一方面,建設國際創新創業基地,聯合國外合作大學與國際企業共建中外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根據企業需求設置職業實踐項目,將研發成果導入實踐教學,以企業實踐驅動創新創業,培養學生的應用研究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另一方面,設立創新創業基金,指導成立“國際雙創”專業社團,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擔任中外教師研究助手,參與創造性設計及企業服務項目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此外,組織國際職業技能競賽和科技創新競賽,舉辦國際創業知識文化節,吸引中外合作高校師生和國際企業共同參與,以賽促學。
第四,構建評價體系。國際產業學院要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提高產教融合的社會認可度,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一是以學生為本,構建國際產教融合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從治理結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企業服務四個方面,對國際產業學院的培養理念、合作模式、產教融合、創新創業等做出科學評價(見下頁表1),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反哺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二是建立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機制,通過專家檢查、企業訪談、師生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合作企業和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素質、專業技術、服務能力的滿意度,獲得國際產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三是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國際產業學院的中外聯合管理制度、合作辦學質量、科技研發成果、創新創業成效等進行質量評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加強過程監督與規范管理,提高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聘請專家學者全方位跟蹤監督國際產業學院運行,形成國際產業學院發展的年度報告,促進國際產業學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涂寶軍.美國高校合作教育機制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7(4):99-103.
[2]姜朝暉.德國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海德堡應用技術大學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4(20):31-34.
[3]聶有兵.美國“工作學院”體系及其參考價值[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9(6):34-44.
[4]陶霞.美德日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制度比較與經驗借鑒[J].教育與職業,2018(8):19-25.
[5]蔡翔華.英、美、德等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制度經驗及啟示[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20(1):71-75.
[6]張艷芳,雷世平.英國產業大學與我國產業學院的比較及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20(1):85-90.
[7]申麗君,馬曉春.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特點及對地方高校轉型啟示[J].當地職業教育,2016(4):109-112.
[8]蔡敬民,許徐.開放合作,創新發展——探索中國特色應用型大學建設之路[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3):1-3.
[9]蔡敬民,夏琍.應用型高校的產教融合:內涵認知與機制創新[J].中國高校科技,2018(4):4-7.
[10]蔡敬民,洪藝敏.德國“雙學制”教育在中國的本土化——合肥學院國際“雙元制”教育實踐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22(1):96-101.
[11]蔡蔚.牢牢把握“應用型”“國際化”關鍵詞——中德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教育報,2022-0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