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建
摘 要:近幾年,隨著素質教育的演進,我國教育體系和格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德育在教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為了滲透德育,教育部多次要求教育教學走科學化發展道路,將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完美結合,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就高中地理德育滲透方法和路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為德育教學提供參考,同時,也有助于德育教學在其他學科的滲透。
關鍵詞:高中地理;德育;滲透
德育教學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德育與智育、美育、體育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道德應該與理智需要、審美需要一樣,成為學生的人生基本需要。要想培養學生的德育需要,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需要學校發揮陣地優勢,將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借助德育與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的融合,使德育理念落地生根。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呢?
一、在教學目標中設計德育目標
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具有導向作用。教學目標清晰明確,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德育要想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落到實處,需要從教學目標設計入手,明確德育目標,使德育內容、方向具體化、合理化。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細分為智育、德育等幾部分,將德育理念滲透其中,有意識地傳播德育思想[1]。如在學習《植被》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培養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和科學態度”定位為德育目標,將人地協調觀這種關于地理學科的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和培養當作教學的主要任務,篩選有關我國在西北開展的沙漠治理工程,在東北的植樹造林工程,在西南開展的退耕還林工程的影像、圖文資料,講述不同的植被類型以及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并結合早期“人定勝天”的發展理念和價值觀,以及科學發展觀對“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發展觀的詮釋,講述破壞自然所造成的惡果,讓學生認識人地協調、愛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這樣將德育教學與教學目標設計有效融合,明確德育教育和地理教學的連接點,促使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
二、在課堂教學方法中進行德育的滲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的技巧運用到現階段的地理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投影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將視頻動畫運用其中,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以及當前最受歡迎的微型課堂運用到教學中,同樣也可以使學生對地理的學習印象加深。通過影視的回放、歷史軌跡、鄉土風俗、教學內容等,展現出來的山川與河流更加真實,使學生對祖國、對家鄉以及對于生活會更加熱愛。
例如,在學習《地理信息技術和區域地理環境研究》這節課中所講的遙感技術,可以進行這樣介紹: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出現了十分罕見的特大洪水,導致荊江地區、洞庭湖受到相當嚴重的災害。對于面積如此之大的洪澇災害的檢測,如果運用人工測量除了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測量所需要的時間也很長。再加上這些地區由于受到洪水的阻礙,進行實際的測量可以說是很難進行的,同時還要影響到抗洪救災的順利開展以及對受災人民的救援。遙感技術的運用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綜合數據,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防災救災工作的安排。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的運用,能夠顯示受災前后的遙感圖像,利用衛星圖像來確定洪澇災害泛濫區的分布情況。計算機處理產生的洪泛區分布圖能夠根據不同的要求,快速、準確地完成對災區的登記工作。
三、深入發掘地理課程中的德育素材
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不僅知識體系龐大,而且涉及的面非常廣。如高中地理教學不僅包括宇宙天文知識,還包括人與地理、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內容,地理教材包括地理課程資源中蘊含有豐富的德育素材,這也為地理德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地理教學中,任課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重點,深入發掘各種德育素材,以地理理論知識為容器傳播德育思想,讓學生從中感悟德育。如在學習《地質災害》一課時,結合教學目標“了解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成因,學會運用地圖說明災害的分布情況”,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地圖,包括眾多地震帶分布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地區分布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分布圖,并將圖文影像匯聚到一起,通過篩選后,借助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2]。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中國唐山大地震或者是汶川大地震時期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危害的圖片,提出問題:當地震時,該如何自救?是什么引發了地震?這樣借助多媒體和問題將課堂氛圍點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在講述到我國突發性災害發生的原因時,教師可以利用事先準備的課件和最近幾年發生的突發性災害,講述國家為了營救人民群眾、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采取的措施,社會各界做出的感人舉動。如2021年7月,在河南發生特大雨災時,許多中國企業都不顧企業面臨的危機,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這種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景象,說明中華兒女同根同源,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教師可以結合中國企業馳援河南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歷史傳統和家國情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德育教學
在教學中,德育并不是新話題,相反,它是一個亙古不變、歷久彌新的話題。早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許多教師也認識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受應試教育影響,許多教師在德育教學中都缺少靈活性,德育教學手段單一,與生活缺少關聯。這樣一來,不僅德育教學缺少感染力和說服力,學生也體會不到德育的意義。德育是一項功在當前、利在千秋的工程,德育要想入腦入心,必須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去教學。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德育理論與學生實際生活融為一體,增強德育的滲透力、說服力。如在學習《人口遷移》一課時,在講述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時,教師可以聯系實際提出問題,如,什么是人口遷移?下面哪種情況屬于人口遷移:奔赴敘利亞難民營的伊拉克難民,三峽庫區移民由山區移往城鎮,農民工春節期間朝老家“進軍”。這樣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提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在學生掌握了人口遷移的概念,了解了人口遷移的原因和影響后,教師以“農民工進城與城鎮化建設”為主題,讓學生討論農民工市民化對于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結合當前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做好多個方面的舉措,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戶籍制度改革、居住證制度改革等,進行勞動教育、民主與法治教育,促使學生養成關愛弱勢群體的心理,使學生確立民主、平等意識。這樣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解決了教學與生活脫節的問題,可以增加德育的說服力和有效性,促使學生的學識、能力和學科素養共同發展。
五、結合實踐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引導學生自我體驗,創設實踐活動的情境,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榜樣作用對學生品德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地理教學中,想要達到德育教育目標,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將實踐活動作為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有這樣的觀點:人的社會行為是人對示范事物進行觀察和模仿。對于學生來說,其道德行為主要是從社會中獲得,逐漸形成相應的行為,同時可以通過榜樣作用,改變其不良行為,借助實踐活動的參與,對榜樣進行模仿,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行為[3]。例如,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教學中,結合工業布局的認識,組織學生到附近的一些通過環境改造而又取得經濟效益的工廠進行參觀調查,了解過去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后又經過技術改造不僅保護了環境也取得了好的經濟效益,讓學生認識到如果對環境保護不重視,即便短暫性地取得經濟效益,但終歸不會長久。學生在社會調查中,對榜樣進行觀察和模仿,逐漸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糾正學生以往的不良行為。因此,借助實踐活動的參與,加深學生工業布局的認識,結合學生切身體驗,逐漸內化知識。教師引導學生以板報的形式進行宣傳,或者以主題的競賽、答辯會、班會等,借助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和社會環境進行接觸,磨煉自身毅力,辨別是非黑白等,是學生德育內化的重要過程,教師則需要借助相應的強化措施,保證德育教育效果。
六、在課堂教學情境創設中滲透德育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枯燥又沉悶的課堂氛圍會讓學生覺得非常壓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使課堂教學效果也同樣受到影響,因此,德育滲透也就無從談起。地理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愉悅的教學環境,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感受到類似的情境,激發出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同時使地理學科的教學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知識,而且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對德育的滲透也得以實現,使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例如,在“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服務業區位因素的作用和變化,教師可以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展示相關材料,“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測量隊員完成的登頂測量任務,在整個珠峰高程測量工程中,首次應用了北斗系統。”那么科學家是怎樣使用北斗系統進行珠峰高程測量的,讓學生對其進行思考。之后,教師播放有關“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視頻,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組成以及主要功能等。之后,教師設計探究問題:北斗系統為全球提供服務,那么都在哪些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呢?和GPS系統相比,北斗系統有著怎樣的特點?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北斗系統,掌握服務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通過教學情境的構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樹立學生探究精神,逐漸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情境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了解我國定位導航技術的成就,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人類社會造福,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并且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品質。
七、通過教師的榜樣示范進行德育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切實做到言傳身教。教師需要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品德修養,利用自身的精神和態度,和學生構建平等的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真正獲得學生的信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表現教師的自身素養,讓學生完成地理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效滲透德育教育。也有觀點認為,學生喜歡模仿有地位的人,如父母、教師、英雄人物等,教師和學生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對學生的影響比較大,教師是很多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應當發揮教師榜樣作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4]。
例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首先教師要必須是一個忠于國家的人,作為教師,需要擔當相應的責任,借助地理教學,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對學生提出要求的同時,教師需要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如開展“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教學時,結合自然、人口以及經濟等內容,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表現出教師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加強學生崇尚科學精神教育。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借助榜樣作用,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具備教師師德的同時,具備地理學科的德育素養。
八、從學生視角進行德育教學和引導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教學都深受蘇聯教學模式影響,都是采用集體授課、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來授課的。這種教學模式看似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卻很難兼顧到個體,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而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引導,以及師生互動都存在明顯的不足。由于無法接受教師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所以學生的思維、個性都受到束縛。以人為本是新課改的核心,也是德育必須堅持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下的高中地理德育教學,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身心特點和社會需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和引導,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道德品質和個性并重發展。所以,新時期的高中地理教學,需要任課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差異化、個性化教育和引導。如在學習《海水的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后進生提供一些圖片,讓他們分析徑流補給類型、特點,分析導致徑流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的原因、人為因素對河流季節變化的影響,從人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中等層次的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用圖解法表示水循環的過程,解析水循環、水平衡對淡水資源更新的影響,提出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讓優等生根據自然界水循環規律,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利用一些器材制作海水運動平臺,建立理想的海水運動模式,從全球視角就洋流、地理環境和人類發展前景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并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差異化的知識引導和教育,讓學生都能提高道德素養、思想認識。
結束語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有助于高中地理課堂的構建,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高平.中學地理課德育滲透的內容與方法[J].山東教育科研,1996(4):73-74.
[2]王明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J].華夏教師,2017(17):58-59.
[3]陳箭.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做法[J].中學教學參考,2014(31):124.
[4]王燕華,段玉山.加強中學生地理空間素養的培養:地理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教學,2012(2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