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洪
摘? 要: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精于創設問題情境,關注新、舊知識遷移,加強動手操作活動設計,促進學以致用,處理好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引導學生悟理、說理,從而明理,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思維提升
數學中的概念、法則、性質往往具有嚴謹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學生難以理解其蘊含的一般道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各個教學環節有目的性地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實例,生動形象地再現舊知,升華新知,引導學生自主理解,懂得說理。同時,課堂的生成性資源也值得教師關注,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巧妙引導學生思考,循序漸進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說“理”會知,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創設情境,激趣啟思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將數學知識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蘊含的邏輯、道理,提升思維品質。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校開運動會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后勤小分隊分食物的經驗。經過交流,學生發現:在給隊員分物品、食品時,為了公平起見,經常需要平均分,但平均分的結果有時能用整數表示,有時卻不能用整數表示。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不能用整數表示該怎么辦?”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從中深刻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知識遷移,以“理”會知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在新知探究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講道理”。以舊知遷移新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在探究新知前,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分數加、減法的含義,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習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概括、總結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學生通過這種知識遷移,能夠深刻認識到:同分母分數才能相加減,異分母分數要轉化成同分母分數來計算。從而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深刻掌握計算方法,又無形中滲透類比的數學思想。
三、動手操作,探“理”會知
眾所周知,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可以把數學知識的本質特點更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圓柱的側面積”時,教學伊始,教師先讓學生猜測圓柱側面展開后的形狀,訓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生經過充分的想象之后,教師再提供一個帶側面包裝的圓柱體實物,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無論是豎直剪開包裝,還是斜著剪開包裝,最后都會通過再拼接得到長方形。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接下來,把長方形紙再恢復成圓柱,通過比照,使學生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圓柱的高之間的對應關系,實現平面與曲面的轉換,也為后面學習求圓柱的側面積做好鋪墊。
四、學以致用,明“理”會知
數學活動的開展應與實際生活相融合。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此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時,學生在課堂中完成對相關規則圓柱體積的練習后,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思路,設計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練習題,如求一塊石頭的體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石頭放在裝有水的圓柱形容器中(放入石頭后水不會漫出),通過操作會明白,要求石頭的體積,求出石頭從圓柱形容器中取出后水面下降所減少的水柱的體積即可。測量此類其他物體也可以用這個辦法,容器也可以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通過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能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五、關注生成,悟“理”致知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意外”發生。教師要靈活挖掘并運用此類資源,相信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精彩。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新知探究環節,讓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有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猜想:我認為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是兩條鄰邊相乘的積,再根據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拉動對角后可以將其變成一個長方形,因此,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是兩條鄰邊相乘的積。這名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了自己的猜想,并得到了一部分學生的贊同。這時,教師就需要運用教育智慧靈活處理此類問題,將錯就錯,讓學生用數格子的方式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用兩條鄰邊相乘的積是不相等的,再引導學生把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通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很快得出拼成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上述小插曲中,教師巧妙利用這個“意外生成資源”,順勢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尋找真理,說“理”糾錯,使學生牢牢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個知識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探索“理”、感悟“理”、運用“理”,在這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美艷. 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 遼寧教育,2019(13).
[2]黃美霞. 重視有效教學? 促進學生發展[J]. 福建教學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