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同時還應該注重對他們綜合素質的培養,故而在“雙減”政策下,初中英語教師應重點突出英語學科的語言性、交際性特點進行課堂構建,避免因為“灌輸”教育而弱化學生英語意識的情況出現,同時也要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自主學習負擔的前提下優化導入環節、知識探索環節、實踐應用以及文化拓展環節,讓課堂更充實,也讓學生深度理解并掌握對所學知識技能靈活運用的方法,實現語言、思維、文化品質的同步提升,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策略
作者簡介:張秀(1970.09-),女,福建建甌人,晉江市羅山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
“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師需要利用有效的互動、實踐填滿課堂,體現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上深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讓學生都能夠在輕松的狀態下內化知識,并得到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文化素養的提升,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初中階段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涉及以下幾方面:1.學習能力。學生必須具備對未知知識深層探索的能力,需要在興趣的支撐下敢想、敢說、敢做,累積豐富經驗,實現綜合素質發展。2.語言能力。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科,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有效使用英語語言去表達思想與情感,或者解決實際問題,突出英語教學價值。3.文化品格。英語語言知識內蘊藏了與本國文化存在差異性的文化內容,教師需要利用這些素材豐富課程,讓學生開闊眼界,最終能夠形成對他國文化的尊重意識,也承擔起自主傳承與發揚本土文化的責任。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現狀
“雙減”政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全方位培養學生,致力于強化他們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成為具有濃厚英語意識的實踐型人才。但是長期以來,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以及大環境的影響,習慣性使用“填鴨”“灌輸”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和全面進步。故而“雙減”政策下教師必須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在減少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對教學模式進行科學構建,豐富課程內容與課堂活動形式,讓學生不再將實踐探究看作負擔,從而自然應用、快樂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綜合水平。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策略
(一)優化導入,多管齊下,激發主觀能動性
科學合理的課程導入能夠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產生厭煩、恐懼心理,因此導入環節的設計不僅僅要引出本課的核心主題,還應該奠定好課程基調,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內心對知識渴望,讓他們在自主、積極的心態下有效學習,提高課堂參與感,最終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并內化所學,減輕課后復習負擔。導入環節的設計離不開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撐,教師將核心主題下生活故事、趣味視頻、引思材料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教學生動化,緩解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在興趣支撐下消除自身心理負擔,能夠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然產生英語意識,提高自學能力。
例如,教學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8“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導入課程:
【視頻展示】用兩分鐘的視頻展示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呈現出具有代表性的畫面,引出重點詞匯。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被生動的畫面吸引,會不由自主地將畫面內容與自己親身感受到的四季相結合,產生深刻感觸,從而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導入討論】以“spring”季節為例,教師提問“What's the spring?(春天的天氣怎么樣?)”,學生們能夠說出“微風”“溫暖”“陽光和煦”“萬物復蘇”等答案,教師借此滲透wind、warm等詞匯,在討論中完成基礎任務。
【延伸思考】為維持學生的積極學習狀態,教師應進一步增強教學互動性、趣味性,讓他們每個人談一談自己春天里最喜歡的活動,讓他們在自由的氛圍中發散思維、隨意表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提前準備好的部分圖片,如“fly kites”“go out for a ride”“planting trees”等,從而引出重點句式“It's a good season to fly kites/go out for a ride.(這是一個放風箏/外出騎行的好季節)”,提高教學難度,便于后續知識的學習。
使用多媒體導入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他們會對英語語言的應用方法產生探究興趣,并且也會對如何表達心中所想產生好奇心,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內活動之中。
(二)趣味教學,多元講解,構建和諧課堂
轉換學生學習狀態后還應該注重對他們學習能力的培養,對教學形式進行趣味化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來完成知識講解任務,帶領學生挖掘所學知識的深層內涵,在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下構建高效課堂。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展開交流互動,教師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狀態、個體需求,并且做好教學引導,讓他們可以掌握正確的英語學習技巧,如對生詞可以結合實物、故事記憶,對于復雜的語法可以將其與已學內容對比分析,在找出異同點的前提下明確語境、語義的改變對英語表達造成的影響。閱讀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激活他們的思維,從而明確英語敘事結構特點,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相關技巧。
例如,教學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4“Our world”時,首先明確本單元課程內容,以描述自然風光為主,旨在激活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之情,同時保證他們提升自身聽、說、讀、寫的綜合水平,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強化學習能力、掌握英語語言技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展示野生動物的系列圖片,在課內創設情境,以詞匯競賽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說出有關于動植物的詞匯,從而引入話題,詢問“Where do they live?”“What do they feed on?”“What do the Chinese tiger live?”等,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繼而進入對教材內短文的講解,鼓勵他們復述故事,借助這樣的方式鍛煉他們的文本梳理能力。還可以在分組討論中談一談自己對“保護動物”的真實想法,學生之間能夠產生思想的碰撞,補充對課文內涵的認知,還能開闊視野,真正理解知識內涵,最終成功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并且在掌握正確技巧的情況下積極參與后續活動。
(三)突出主體,實踐教學,增強語用水平
“雙減”政策下,對初中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必須建立在突出學科特點以及“以生為本”理念之上。首先明確學生在課堂內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主觀想法、創新觀念,并且以此為基礎組織多元化實踐類活動,從而發揮出語言教學的優勢,讓學生能在課內產生沉浸式體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最終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深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實現高質量教學目標。初中階段學生自主意識更濃厚、學習能力也更強,所以教師可以組織的實踐活動類型比較豐富,如情景表演、主題辯論、唱歌游戲、項目探索等等,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加強他們對主題的理解,在愉快的氛圍中養成表達習慣,實現語用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學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2“Keeping healthy”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對重點詞匯“cause、health、tonight、sleepy、medicine、meal、without”等進行詳細講解,再分析重點語法知識“v-ing”作主語的用法,通過系統性的講解使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產生一定認知。基于此組織實踐交流活動,要求他們分角色完成對話訓練,以1a部分聽力錄音為基礎,兩人合作創編對話,重點回答“What's wrong with Kangkang?”“What caused it?”“Is staying up late bad or health?”“What should he do?”等問題,讓他們可以投入最真實的情感,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并且遇到開放性較強的待解決問題可以注入主觀思想,實現思維與語言能力的同步發展,還能夠在對話過程中分析自己的一系列日常行為,了解哪些行為習慣會危害自身健康,從而轉換生活方式,在實踐中實現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
(四)綜合教學,創造機會,發展英語思維
想要真正提高初中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教師必須要讓他們產生英語意識,并且能夠將所學知識串聯,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能舉一反三,做到對所學靈活應用。為達到上述目標,教師必須不斷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擴散思維的機會,采取綜合教學方式完成對課堂的構建,在單詞、句式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來將學生記憶連接,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 并進行深度分析、自由舉例,拉近他們和英語語言之間的距離。而在閱讀、寫作教學中,教師則需要提高課堂開放度,鼓勵學生自主對文章分層、對題材構思,并且借助層次性提問、擴展性交際的方式進一步擴大教學范圍,以簡單的基礎資料為起點,幫助學生養成靈活動腦、積極表達的良好習慣,學會用辯證的方式思考問題,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7“Food festival”單元教學中,首先,在導入環節,教師借助假設提問來引導學生自由發言“If someone is in trouble/needs money, what will you do?”鼓勵他們使用“I think I will...”句式來抒發主觀感想,從而自然進入課程教學。
其次講述課文中Daniel的故事,加深學生對主題的認知,以此為基礎進入綜合探究階段,出示其他相關人物的照片,要求學生分組對如下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1.We know that Daniel is a kind man,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like him,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around us love to help others, do you love to help them? Why?
2.Can you tell me more good people and their good deeds around us?
3.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others?
在課內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會通過審視自我、回憶生活等方式來探索問題答案,并且愿意在分析某一個行為時站在不同角度考慮其是否正確,得到思維的鍛煉和語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五)文化滲透,多元對比,發展人文素養
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僅要對知識進行記憶,還應該對英語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歷史故事、文化禮儀、風土人情等進行深度探索,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擺脫中文思想的束縛,在跨文化意識的支撐下解讀語句、語段的思想情感、深層內涵,并能從中有所學,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人文素質的提升,實現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理想化教育目標。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必須對教材深度分析,明確本單元的文化特征并查找相關的圖文資料、視頻資料,將資料整理成短小精煉的視頻,正式教學前為同學們播放視頻,緩和課堂教學氛圍,保證學生保持身心放松、精神愉悅,還能著眼于更廣闊的天地,拓寬眼界的同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中提升自身文化涵養,為未來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冊Unit 5“China and the world”Section C中介紹了“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奮斗歷程,重點展示了其勵精圖治、刻苦鉆研的精神以及愛國精神。教師在對該篇目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歷史背景,結合紀錄片與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對歷史進行生動呈現,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對那一時期中西方國家在文化發展、國家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進一步感知錢學森的堅定信念和道德情操,從而更關注本國發展,能夠在理解英語知識內涵的基礎上增強自己的人文素養。在文化資料輔助教學中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著名人物進行深刻了解,并且能夠將其作為自己的榜樣,在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形成為人類幸福而努力奮斗的遠大理想,為他們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應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尋找傳統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并且依據“雙減”政策,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在實踐中滲透知識,保證學生在自主意識驅動下理解所學,能夠在輕松、舒適的情況下實現語用能力的提升,最終配合趣味性、開放性作業,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升他們的英語水平,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明茹.信息技術條件下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1(23):167-168.
[2]余芳.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1(1):44-45.
[3]張文迪.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J].英語廣場,2021(15):121-123.
[4]李淥秋.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優化設計[J].英語廣場,2020(16):128-130.
[5]牛宇紅.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J].科技資訊,2020(17):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