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琳
摘? ?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單元教學實踐研究有助于教師掌握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充分挖掘各個知識點的價值內涵及相互聯系。教師通過單元教學分類研究、單元教學設計研究、單元教學評價研究以及單元教學實施策略研究,探索基于問題情境的整合性、探究式等的教學實踐,以真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育人方式的改革。
關鍵詞:高中課程改革;單元教學;實踐研究;育人方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18-0004-03
一、研究基礎
(一)政策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基礎教育相關文件,均著眼于如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構建全面培養體系,強化綜合素質培養。這是落實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直接體現。
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尤其是“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明確提出“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與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創設與生活關聯的、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最突出的特點是“凝煉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創設了“學業質量標準”,“精選、重組課程內容,明確內容要求,指導教學設計,提出考試評價和教材編寫建議。”
(二)理論基礎
十九世紀末,比利時學者德克勒里第一次提出整體化教學方法,單元教學應運而生。隨后,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實踐中開展單元教學。1920年杜威訪華,將單元教學法理論引入我國。顧名思義,大單元教學就是以教材的階段性、漸進性和目的性為基本思路進行教材設計和教學設計,進而從更深更廣的層面來研究、指導教學。
此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為學習設計教學”,他認為,教學設計應該按照學生學習過程的順序進行架構。北師大何克抗教授認為,教學設計應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學生學習活動為目的,既具有預設本身的程序性、規范性原則,又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三)實踐基礎
自2014年我國實施高考綜合改革以來,各地對高中教學的研究與探索步入新階段。其中,北京市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開展大概念教學設計研究,主要進行學科必備知識、關鍵能力等結構化分層與實踐層面的操作研究;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團隊開展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注重介入真實情境與任務以及大單元教學評價的研究。這些研究對推動高中新課程改革都起到了引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僅在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材、考試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近乎顛覆性的變化,而且對高中各學科教學提出了很大挑戰,這就使得狹隘的靜態知識單元的教學設計、碎片化的知識點教學很難肩負起這一重任。而單元教學實踐研究視域廣、立足高,有助于教師掌握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的教育價值,充分挖掘各個知識點的價值內涵及相互聯系;通過單元教學實踐研究探索基于學習情境、問題導向的課堂教學,能真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有效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課標》明確了學科課程目標從知識點的學習到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培育,既意味著教學目標的升級,又強調從理解到記憶應用探究,各知識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需讓學生主動學習、深入學習。鐘啟泉教授認為:“單元設計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這要求教師必須提升教學設計站位,改變傳統教學知識體系的條分縷析的精講細練,實現教學設計轉型。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科單元教學研究包括:單元教學分類研究、單元教學設計研究、單元教學評價研究以及單元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一)單元教學分類研究
單元教學的內涵。教材雖然多數是以單元形式編寫,但是單元教學不等同于教材的單元,單元教學指的是一種學習單元,一個單元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是圍繞一個大的任務或者學習情境完成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進行學習評價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站在課程的高度,全面審視教材內容,甚至打破、重組單元,設計成有意義的學習單元。
單元教學的分類。單元教學的確定主要基于《課標》、學科知識框架以及學生經驗,可來源于社會議題、日常生產生活問題以及學科問題。與此同時,不同的學科分類方法不盡相同;同一學科,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會不同。因此,應從學科角度出發,選擇合適的分類角度,盡可能與課程目標對接,最終呈現出基于《課標》的成體系的單元教學框架。
(二)單元教學設計研究
全面準備。研讀《課標》、教材、相關學術論著,以及《課標》與教材的邏輯關系等;了解分析學生本學科最近學習發展區。根據以上兩個方面的準備情況,確定單元教學設計的名稱及內容框架,一個單元至少要對接一個學科核心素養,將知識內容結構化。
系統設計。綜合考慮單元設計的要素,包括單元名稱、單元課時、單元目標、任務情境、教學活動、教學資源、學生作業、單元檢測等,并以較規范的格式呈現出完整的單元設計方案。
整體呈現。根據單元教學達成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最終完成系統性、進階性的大單元教學精典案例。
(三)單元教學評價研究
單元目標評價。教學目標的功能全面,能有效落實學科能力及學科核心素養,引領學生的學習、引導教師的教學、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與評價。
任務情境評價。根據單元目標設計適合的任務情境,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中的任務能有效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學活動評價。首先,教學活動要按照至少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完成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其次,教學活動本身要有評價,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最后,要在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呈現相對具體的、可操作的課時教學活動,使之適用于課堂教學。
作業評價。作業設計是檢測當堂課教學效果的關鍵,科學的作業設計能有效引導學生逐步實現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量變到學科核心素養的質變。
單元質量評價。單元教學效果以試卷形式、任務評價方案呈現,從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四個方面對單元教學進行評價。
(四)單元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精選學校。在一定范圍內選取不同層面的高中學校與之對接,了解學情教情,確定單元教學的任務層次,進行單元教學的前測。同時研討單元教學開始的總領課,關注單元教學結束的系統生成課。
校本教研。與學科教師溝通,聽取教師的意見建議,確定單元教學的實施策略,對預設的單元教學設計進行適應性修改。
有效施教。做好課堂教學與活動實施的實錄、教學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研討。
及時調整。根據單元教學過程中的評價與后測,反思單元教學設計的問題與施教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策略是否合理?檢驗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如發現問題,及時修正,使之優化與完善。
校本呈現。最終根據不同層次的學校,設計出符合各高中校情、學情、教情的單元教學實施體系。
(五)新課程背景下單元教學與深度學習關系研究
教育學領域的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問題解決為目標,以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豐富自身知識體系、發展綜合能力的學習過程。
新課程倡導深度學習,在此過程中,深度學習需要單元教學的支撐,單元教學促進和發展深度學習。從單元教學與深度學習的促進性、互補性進行有效研究,可將深度學習作為學科知識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重要媒介,將單元教學作為開展教學的手段,從而系統全面地把握深度學習理論及單元教學的相關內容,建構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模式。
三、研究的價值與創新點
長期以來,河北省普通高中城鄉發展不均衡,超級中學現象突出,教師素質差異性較大,在校學生人數較多。因此,我們將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從河北省的省情出發,從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入手,著力挖掘知識內涵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并依據學科特點進行有效重組,通過對學科單元教學的分類、設計、評價、實施策略以及單元教學與深度學習關系等進行實踐研究,引領學科教師進行順應新課程改革的單元教學研究,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實現育人方式的改革,這正是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加? ?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崔允漷.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大單元教學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
[4]王海青.論整體主義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