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悅
摘 要:雷鋒精神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代大學生仍具有鮮明的榜樣示范作用。為宣傳雷鋒精神的精神內核,我們要在拓展雷鋒精神內涵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表現形式,通過新的傳播路徑提高雷鋒精神的傳播效果,給高校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關鍵詞:雷鋒精神;創新路徑;高校文化傳播
一、雷鋒精神的含義及意義
(一)雷鋒精神的含義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名字命名,以雷鋒精神為基本內涵,在實踐中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2013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遼寧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雷鋒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力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雷鋒精神作為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它承接于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與發展,雷鋒精神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其主要含義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積極創業精神等。
(二)雷鋒精神的意義
雷鋒精神對當代大學生仍具有鮮明的榜樣示范作用,尤其能夠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他們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1.學習雷鋒精神,有利于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2012年中共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實施方案》中指出:“青少年學生是學雷鋒活動的主體,新形勢下在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學習雷鋒精神能夠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雷鋒精神所包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等對于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就如雷鋒本人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只有與集體緊密結合,才能獲得最大的力量。
2.學習雷鋒精神,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與延伸,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注定這個民族具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美德。[2]如重視整體利益,強調無私奉獻的“夙夜在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等。如推崇“仁愛”原則,注重以和為貴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需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進行繼承創新,雷鋒精神也不例外,雖然雷鋒精神的含義不斷發展與豐富,但雷鋒精神的“初心”與內核永遠不變,它始終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本質體現。
3.學習雷鋒精神,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構建健全人格、實現德行與德性的協調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合格公民的前提。
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學校分不同專業對其進行教育教學,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不僅僅具有專業技能,而應該是德才兼備的人才。針對當前我國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吸毒、迷戀網絡、校園暴力、自殺等現象,我們應當堅持將雷鋒精神作為指導,使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標,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二、雷鋒精神傳播所面臨的問題
(一)傳播內容過于傳統
如今,人們慣以貼標簽的方式為某個時代、某種精神或是某個人尋找快速檢索的途徑,尤其是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這種方式更是屢試不爽。雷鋒精神內容我們將它臉譜化地固定在某個時代中,只記得雷鋒同志助人為樂、勤儉節約、忠于人民,以為這就是雷鋒精神的全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演進,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
(二)傳播方式有待改善
雷鋒精神是上世紀60年代的產物,當時社會各項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有平民化的價值觀引領人們思想和文化的進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思想教育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如果不對其進行生活化、常態化的傳播,雷鋒精神就難以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三)傳播渠道有待拓展
雷鋒精神僅僅依靠傳統媒體傳播,會使傳播渠道缺少深度,難以引發受眾思考。一直以來,雷鋒精神都是通過紙媒、電視媒體進行宣傳,導致傳播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傳統媒體的互動性不足,使得傳播者對受眾需求不夠了解,難以深入傳播雷鋒精神的理念與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核心價值觀的普及。雖然也有部分新媒體嘗試傳播雷鋒精神,但傳播計劃不夠嚴謹,導致雷鋒精神難以實現精準傳播。例如一些部門機關在傳播雷鋒精神的過程中,媒體使用度不夠,缺乏耐心,不注意與基層群眾的溝通交流,無法形成良好的可持續傳播。
(四)高校雷鋒精神培育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高校能夠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以及教育部的規定,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宣傳雷鋒精神。但是大部分高校在雷鋒精神教育方面存在教育資源整合乏力、方法途徑單一、長效機制缺失等原因,這樣導致雷鋒精神在宣傳時被碎片化、形式化的現象。另外,思想政治理論教材中沒有雷鋒精神的專門內容,加之教師在缺乏情感教育理論指導的前提下沒有意識到處于人格系統核心的情緒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對雷鋒精神的教育停留在概念的、知性的道德教育層次,難以引起大學生的情感認同。
三、雷鋒精神傳播模式的創新
(一)對雷鋒精神內容進行新時代的解讀
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社會主體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如高尚的道德水準,雷鋒將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于集體利益,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實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雷鋒精神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以善待他人為快樂,以奉獻社會為己任的無私奉獻精神。比如自己家的老人重病臥床不管,天天跑去鄰居家問寒問暖,這能說是學習雷鋒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嗎?所以,在保證個人利益的同時,盡最大可能去幫助別人獲得利益;損失個人相對小的利益,使集體和國家獲得更大利益才是比較現實的。
(二)打造雷鋒精神大眾化傳播方式
新媒體為雷鋒精神傳播提供了技術優勢,但在海量的信息里要讓受眾樂于接受并內化于心,必須在內容上下功夫,使得“雷鋒精神”生活化、常態化、接地氣,新媒體向民眾立體展現雷鋒精神的內容,能夠對民眾形成全方位的認知刺激。對于高校而言,可以創作體現雷鋒精神的內容,通過身邊的榜樣塑造當代“雷鋒”典型,借助新媒體在高校師生當中最大范圍、最為立體多樣地展現雷鋒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的雙重品格。
(三)借助新媒體渠道開創傳播雷鋒精神新模式
雷鋒精神傳播不應局限于櫥窗,口述的形式,更應基于網絡宣傳的形式。[3]其中當下網絡宣傳最有效的形式為微信公眾號宣傳。高校可將雷鋒精神事跡短視頻發送至微信公眾號供學生自行審閱,借助微信后臺自帶的留言功能,篩選有價值回復,也使得雷鋒精神的宣傳能夠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師生間的交互性也得到顯著提升,教師根據后臺反饋的數據,開展雷鋒精神培育也能更有針對性,擇取學生更樂于參與的形式,如情景模擬、視頻媒體、微博自媒體的方式等。
(四)發揮教師與課程合力作用,促進雷鋒精神培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雷鋒精神與課程體系融合在一起,不應該是灌輸式教育,而是要注重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教師應對雷鋒精神有正確的理解,不應簡單地將雷鋒精神等同于志愿服務精神,教師應深刻剖析雷鋒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創新雷鋒精神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高雷鋒精神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應針對當前大學生群體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對雷鋒精神過時論和無用論的觀點進行糾正,杜絕完成任務式的灌輸式教育,積極探索出雷鋒精神教育的長效化機制。
參考文獻:
[1]鞠宏一.90后大學生群體中雷鋒精神培養的路徑分析[J].宏觀經濟理,2017(S1):282.
[2]路芳.融合視角的雷鋒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9):78-79.
[3]胡啟明.“雷鋒精神”新媒體傳播的異化傾向及對策[J].青年記者,2019(3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