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我校一門公共基礎課,涉及不同專業,學時較多。該課程涉及中西方不同文化以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內容,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勢在必行。本文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以《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綜合教程2》中的“To be or not to be”為例,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好英語并且了解中西方文化,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從而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李潔瑩(1990.08-),女,陜西西安人,西安翻譯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英語筆譯。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近年來,課程思政這一新時代教育理念備受關注。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加強和改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利用好外語教學的重要平臺,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大學英語教師,上課時應擺脫填鴨式教學,通過理論傳播、思想引領,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綜合教程2》的教學內容題材廣泛,主題豐富,既涵蓋校園生活、休閑娛樂、情感發展、人生規劃等主題,又涉及社會發展、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科技創新等方面。每個單元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元素,方便教師找到和課程思政相關的資料。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著重通過視角多元、內涵豐富的篇章以及形式多樣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并且兼顧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背景
大學英語課程是西安翻譯學院為大一、大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在于希望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從而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在日常教學中,英文學院公共英語中心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課程的特點,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嘗試更好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交際意識,把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課程教學,發揮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功能。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思路
(一)教材內容
授課文章為《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綜合教程2》Unit 6 “To be or not to be”的課文“How an economics professor taught me a life-changing lesson in literature”。文中提到經濟學教授如何用文學給作者上了改變人生的一課,教授指出學習經濟理論很重要,但是閱讀文學作品有著同樣重要的價值,能夠塑造學生的人生觀。文中,作者贊賞教授能夠尊重學生在文學方面的興趣,從而幫助他們在選擇專業和職業道路時能夠遵從個人的興趣,最終作出改變人生的重大決定。本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知道面對各種選擇時需要考慮哪些要素,并且在作選擇時務必要顧及個人的興趣喜好。
(二)挖掘思政元素與明確教學設計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在面對各種選擇時,要考慮自己的興趣和理想,相信堅守理想終會有所收獲。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時提到“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寄語。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對大學生就業觀進行引導,如扎根西部建設邊疆的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和健康的就業觀。關于選擇的重要性,小到個人面對選擇時應該如何應對,大到國家在面對不同道路時應該如何抉擇。讓學生明白面對繁雜的選擇,當下的迷茫并不可怕,只要理性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確的抉擇。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
(一)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是我校2021級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生整體英語能力一般,目標是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掌握與作出選擇相關的詞匯;掌握真實條件從句和非真實條件從句的用法;掌握動名詞和現在分詞的區別。
2.技能:掌握翻譯技巧“增譯法”。運用本單元所學詞匯寫一篇有關選擇大學專業的文章。
3.思政: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中西方教師面對學生過錯時的不同反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決策與處事能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面對抉擇時,以人民利益為重,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方法
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教師利用超星學習通在線上發布學習任務,如教師可以發布相關討論或者分組辯論任務,教師通過《中國日報》《21世紀英文報》以及國內外優質慕課準備并充實課堂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強國”平臺、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微信公眾號以及CGTV (中國國際電視臺)進行英語學習。我校大部分教室安裝了SEEWO智慧教室設備,教師應熟練運用SEEWO 智慧教室功能,如課堂討論分組、搶答以及投票等活躍課堂氣氛。總之,大學英語課堂要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以便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六、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思路
(一)課前
課前學生預習課文,精聽視頻并匯總與專業相關的詞匯、學位名稱及相關表達,增強學生語感,為產出任務作準備。學生預習課文,繪制課文的思維導圖理清文章大意。閱讀三篇有關專業選擇的中文研究論文,如美國七所一流大學本科生專業選擇的比較分析、中美大學生專業選擇的差異及啟示、中國大學生專業選擇調查之基本分析,擴充背景知識,為產出任務做內容方面的準備。
(二)課中
教師應注重輸入、互動和輸出相結合。因為學生有了足夠的輸入,才會有輸出。課堂的互動也是至關重要的。
1.導入環節:教師通過提問引出主題。比如詢問名言的出處:Where is the quote:“To be or not to be” chosen from? 也可以讓學生談論自己人生中作出的重大決定:What are some important decisions you have made in your life ?再和視聽材料相結合思考選擇專業時應考慮哪些因素:What factors did you consider when choosing your major?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還能促使學生將輸入的材料經過加工產出有創造性的語篇。通過授課,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述本文大意,教師講解重點段落。
2.教師講解課文中與思政教育有關的詞匯。如:community(Line 1,Para 2),例句:“China upholds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中國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convince(Line 3, Para2),例句:“I am convinced that through solidar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 we will prevail over this outbreak and we will embrace a brighter future for mankind.(我堅信,只要我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迎來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通過這些例句,學生們可以認識到從課本中學到的字詞可以用于生活。教師可以挖掘與思政教育結合的文化背景知識,如community college 。
3.教師可以圍繞單元產出任務設計課堂活動。比如,教師可以設計詞匯頭腦風暴,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說出與專業相關的詞匯,鞏固所學詞匯。教師可以給出所學與選擇相關的句子,讓學生翻譯,加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也可以結合viewing視頻、課文和補充閱讀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理性選擇大學的專業:How should students choose their major?教師也可以以當前新冠疫情為話題,結合本單元的語法點真實條件句和非真實條件句,讓學生寫出或翻譯真實條件句或非真實條件句。如:如果疫情結束,我要養成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強自己的抵抗力。(If the epidemic ends, I will lead a healthier lifestyle so as to boost my immunity to diseases.)
(三)課后
1.命題寫作。話題為“Reflections on my choice of major”,指導學生結合本單元話題“如何作選擇”,按照 factors—personal experiences—lessons and suggestions 的思路寫出一篇不少于120詞的英文作文,寫好后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并把修改好的文章上傳到超星學習通平臺。
2.課后拓展視頻觀看。組織學生觀看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視頻,理解為什么他認為“從大學里輟學是他這一生作出的最明智的選擇”,思考他所說的“You ha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七、教學評價
評價與考試是檢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并推動大學英語課堂建設的重要方式。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評價采用過程性考核評價和終結性考核評價方式。通過多維度綜合分析,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學評價之中。教師對照單元教學目標,進行涵蓋課前、課中及課后三部分的過程性評價。考查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各階段教學活動參與度;完成iproduce寫作和口語任務體現出的學生知識、技能水平,寫作和口語內容要有思想性及邏輯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評價方法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并將評價結果納入教師、學生可落地的相應考核中。
八、教學反思
課前階段,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較好,特別是學生對于導入環節中有關選擇專業和職業的話題感興趣,學生愿意說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參與匯總相關詞匯和表達方式的參與度一般,下一步應該設置更加合理的導入環節。
課中階段,教師進行了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講解,重難點鮮明。但是,個別學生在回答導入問題以及概述文章內容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有待提高。
課后階段,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更新穎的方式。活動環節依舊是觀看視頻,這導致學生“審美疲勞”。今后教師在設計課后任務時應多元化,如設計學生課堂辯論賽或者課堂問卷等。
九、結語
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通過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環節的精心設計,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提高自身思政素養,平時工作中注重積累思政素材,提高思政教育能力。教師還應積極轉變思路,不斷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大學英語課堂。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教師上課時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志紅.“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探索與實踐——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 “綠色生活”主題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9):73-75.
[2]姜月.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探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 6為例[J].校園英語,2022(1):88-90.
[3]栗巖.課程思政理念下以產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設計——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五單元為例[J].校園英語,2022(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