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爽
摘 要:大學英語是學習語言和文化的公共基礎課程,具有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從微觀的角度對“四個自信”視域下課程思政進行研究、探索與實踐,充分挖掘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和邏輯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四個自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大學英語作為高校受眾最廣、授課時間最長的公共基礎課程,作為傳輸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文化觀的重要渠道,應挖掘課程中的價值引領元素,將“四個自信”融入課程教學體系,結合語言與文化,引導大學生進一步明確對中國道路的認同、加深對中國理論的理解、完善對中國制度的認識以及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四個自信”從宏觀上把握著育人方向,課程思政實踐育人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從微觀的角度對“四個自信”視域下課程思政進行研究、探索與實踐,充分挖掘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和邏輯的具體體現。
一、“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內蘊與要義
“四個自信”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要求的總體把握。課程思政從微觀上具體實踐育人方針,通過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挖掘所有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和專業課”全課程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實現知識導向與價值引領的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形成育人長效機制,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構建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課程生態共同體,最終實現教育本質和育人目標。從內在邏輯上看,課程思政與“四個自信”在理念要求、實施內容上協同一致;從功能指向來看,課程思政聚焦高校育人的價值本源,與“四個自信”的立德樹人目標相契合;從本質上來說,二者同向同行,共同著力于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發揮育人合力。以上都充分體現了課程思政與“四個自信”所追求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其教育方式以及教學效果具有互補性,在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的目標上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課程思政的推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新形勢下高校開展“四個自信”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職能,共同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各類課程中,大學英語這塊“責任田”在承載語言知識和文化內涵的同時,為思想浸潤和德育滲透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也為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具有作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陣地的天然優勢。
二、“四個自信”視閾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現實必要性
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處于不同文化交融與交鋒的前沿,目標不僅是掌握語言工具、理解語言文化,也是為了在國際大視野中更清楚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地位、中國道路的方向、中國理論的緣起和中國制度的特色,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堅定“四個自信”,豐富課程內涵,深化教學改革,強化育人功能,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現實必要性。
(一)大學英語課程的意識形態特性
語言學科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是學生接觸各種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的主要途徑。語言不僅是符號,更是一種文化對某種社會生活及其價值的表達。語言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潮觀念和多元價值,不可避免地會給學習者的知識和信仰體系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造成社會思潮和制度模式的碰撞沖擊。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所特有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是顯見的。大學英語課程目標不僅是掌握英語這門工具、理解英語語言文化,也是為了在國際大視野中更清楚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地位、中國道路的方向和中國制度的特色,使培養出來的青年人才以后能弘揚時代精神,致力中國發展。重視和加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種好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田”,對于應對國際復雜多變的意識形態斗爭,防止意識形態滲透和演變,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原則立場和正確的價值觀,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守好高校意識形態陣地意義重大。
(二)大學英語課程的語言載體特性
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考慮其語言工具目的性,更不是對西方文化的簡單重復與模仿,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語言學習認知世界、明辨是非、增強思辨能力,通過不同語言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再生和重構文化認同的教習過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實施者,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問題,例如,如何看待中美經貿摩擦,認識香港問題背后的實質等等時,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融知識性、專業性和思想性為一體,幫助學生增強語言意識和文化意識,增強國家認同和文化歸屬感。以融入文化自信為主導,在實踐中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帶動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利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改革開放的傳奇故事拓展大學英語的教學素材,比較和反思中文語言特色和英語傳統表達的對比,通過翻譯弘揚中國文化、英文口語表達講好中國故事等,從一段段對話、一篇篇文章、一次次討論、每一個練習,在言傳身教中引導著青年,在潛移默化中鼓舞著青年。在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同時,注重鍛煉他們的思辨能力,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主旨。
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加快發展面向大眾、適合所有人、更加開放靈活的育人體系。一方面,要守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真正做到思學生之所想,答學生之所疑,解學生之所惑,有效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有效提升教學水平和質量,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家國情懷、思辨能力、國際視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網絡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在新歷史條件下,課程思政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理念、新途徑的優勢,使得課程思政“請進來”和“走出去”,拓展新形式。
三、總結
課程思政是關于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體現,也是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是我國高校最鮮亮的底色,課程思政其目標任務必須毫不動搖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與其他學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在教學目標設定時,一方面,要體現所有學科的教學育人目標共性,即幫助大學生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認同。另一方面,還要體現《大學英語》課程的特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注重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融合,滿足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把英語教學與母語文化教學自然地融合起來,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文化,牢牢把握學生的意識形態的主動權。通過跨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讓母語文化和精神能為世界更好的理解,培養學生具備用所學語言來正確弘揚母語優秀文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喻長志.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6).
[2] 高燕.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