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銳
摘 要:當前人們處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基于此時代背景,互聯網技術廣泛運用在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帶來了較多的便利。同樣,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中,也要注重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互聯網+”教學的形式來提高地理教育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讓學生擁有積極的地理學習態度,取得理想的地理教學成效。同時,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基于“互聯網+”背景來開展地理教學活動,全面落實核心素養,讓地理教學“回家”,圍繞家鄉文化、鄉土地理來講述地理知識,讓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有更為深刻的記憶,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為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接班人、建設者奠定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國家認同感;鄉土地理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當前信息技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同樣,在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也要重視運用信息技術,以此來實現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的改革與優化,為學生呈現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積極地融入課堂活動中,促使學生的綜合化成長、發展。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利用“互聯網+”教學形式來講解地理知識,并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全面落實核心素養,展示出地理教學的德育功能、人文價值,讓學生在地理學習活動中,真正收獲知識、獲得感悟、提升能力,實現地理教育和立德樹人任務的深度融合。同時,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圍繞鄉土地理資源來講解地理知識,拉近學生和地理知識之間的距離,感知學習地理知識的意義、必要性,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一)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界定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對學業質量標準、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展開了詳細的講解,要求各個學校圍繞學生實際情況、課程教學情境,把學業質量、核心素養全面落實到課程教學活動中。同樣,很多學者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做出了闡述,認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屬于一個完整的概念,具體包含了地理品質、地理思想、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知識等,屬于一種動態概念。處于不同的教學階段,對應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訴求是存在差異的。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主要是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了解學生的高考學習訴求、個人發展訴求,培養出具備獨立學科核心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地理知識、方法、技能,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地理問題,樹立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觀、環境觀、世界觀,這也是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化成長、發展。
(二)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構成
要想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全面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對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有全面的認知、了解,以此來開展地理教學活動,取得最佳的地理教學成果。學生不僅要掌握地理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還要有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要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利用所學地理知識來解決問題,從中來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地理方法,探究問題的形成規律、形成過程、形成機制。
同時,在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中,主要包含了地理原理和規律、地理事象的分布和特征、地理基本概念等;地理課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主要包含了分類、探究、推理、實驗、比較、計算、讀圖等;人地協調觀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世界觀、環境觀,提升學生解讀地理信息能力、應用地理知識能力、獲取地理信息能力、描述地理事物能力、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學生要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期間,能夠扎實掌握更多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技能,以及學會在現實生活中來探究地理知識、應用地理知識,促使學生的綜合化成長、發展。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意義
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只有落實核心素養,才能夠培養學生積極的國家認同感,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地理實踐活動中,從中收獲全面的地理知識、技能,促使學生的全面化發展、成長。同時,在地理課程中落實核心素養,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素養、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價值觀、人生觀,由智力發展過渡到能力發展,能夠靈活自如應對高考,全面落實地理課程的改革,取得最佳的地理課程教學成效。除此之外,只有在地理課程中落實核心素養,才能夠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1]。
三、“互聯網+”背景下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方法
(一)結合互聯網技術,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結合互聯網技術,全面、深度落實地理核心素養,以此來開闊學生的地理知識視野,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家國情懷。比如:在講解“農業的區位因素”地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形象的感知,激發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茶的發展歷史、出產地等,以及茶的種植條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知識探究欲望,并且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匯總知識,了解茶樹如何育苗、如何栽培、如何管理、如何采摘、如何制茶、如何銷售等。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本地區葡萄、草莓的種植過程,在地理課程中引入自然和生活元素,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快速投入地理課程活動中,這樣既能夠增強地理課程活動有效性,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同時,教師要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展示一些鄉土地理案例,促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比如:在講解“地形對聚落的影響”地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可以選擇本地區的鄉土案例作為例子,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本地區的地形圖、鄉村分布圖等,讓學生歸納、整理聚落的形成影響因素,如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社會因素等。在地理課程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真實的例子,能夠展示出實證、詮釋的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感知學習地理知識的意義、價值[2]。
(二)利用網絡鄉土地理資源開展地理教學活動
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不要把地理知識局限在教材知識之中,而是要圍繞教材內容適度進行知識拓展和延伸,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面,讓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有全面、深層次的認知,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引導之下,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鄉土地理資源來開展地理教學活動,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對本土文化、地理知識有一定的認知,還能夠豐富地理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探索網絡鄉土地理資源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資料搜集習慣、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圍繞實際生活來開展地理教學活動,深入挖掘鄉土地理資源,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科學習興趣。很多難以理解的地理概念,教師可以借助網絡鄉土地理資源來加以解釋、說明,讓學生由已知過渡到未知、由抽象過渡到具體,強化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比如:在講解“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地理知識期間,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農民在開發區種植水稻”的視頻,學生可以在網絡鄉土地理資源視頻中發現,水稻中會養一些魚,這時候教師要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在種植水稻的地方養魚?”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的解答,讓學生對混合農業有一定的了解、認知,學生能夠自覺把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地理學習活動中深度聯想、思考,取得最佳的地理教學成果。同時,借助網絡鄉土地理資源,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國家認同感,感知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活動、現實生活中,促使學生的素養提升、能力提升[3]。
(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互聯網來創新教學設計
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互聯網來創新教學設計,轉變以往教師主導、地理知識灌輸的教育形式,而是要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主搜集地理學習資源,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預習能力,提升學生地理學科綜合素質。教師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地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實踐性,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地理教育氛圍,注重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保證地理教學活動的整體性、連續性、長期性,讓學生有目的性、針對性地參與地理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夠展現出地理課程的德育功能、人文功能。教師要讓學生始終處于活動探究中來思考、探究,成為地理課堂中的“導演”,無論是材料選擇還是問題設計,都要圍繞學生需求、課程標準來落實,教師要展示出地理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比如在“高線的判讀”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來導入KMZ格式,生動化呈現高線圖判讀知識,教師和學生共同來研討、分析,共同打造高效化地理課堂。同時,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在搜集資料的同時,教師要提供導向、指導,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例子,讓學生圍繞實際生活展開辯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國家認同感[4]。
(四)通過“互聯網+”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引導之下,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通過“互聯網+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教育能夠引發高中生對地球、國家、家鄉的關注,增強學生的區域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家國情懷中包含了社會擔當、文化傳承、家鄉歸屬、國家認同等內容,在引領思想、塑造人格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課程也肩負著培養學生國家情懷的重任,教師要圍繞“互聯網+”地理教學形式,有計劃性、目的性地來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熱愛祖國的欲望。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中滲透鄉情,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鄉土地理和教材知識的相融、滲透,增強學生的家國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比如在講解“旅游地理”地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要重點講解“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地理知識,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本地區的旅游資源,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的形式,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這樣既能夠豐富地理教育內容,還能夠實現生活教育和地理教育的融合,提高地理課程活動質量、效率。同時,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持續更新教育信息,結合實際情況來設定地理教學方案。比如:在講解“鋒面與天氣系統”地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家鄉的天氣情況,并且用Excel的形式來記錄,這樣能夠讓學生迅速說出冷空氣過境之前、過境過程中、過境之后的氣壓、降水、氣溫情況,自然呈現冷鋒地理知識點,營造活躍的地理教育氛圍,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家國情懷,能夠對家鄉的氣候、地理有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展開練習活動,實現地理知識的復習、鞏固。比如在講解了“城市的環境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通過網絡平臺搜集一手資料,并且用網絡調查問卷的形式來對學生展開綜合考評,如在網絡調查問卷中提出“你對環境滿意嗎”“縣城中環境問題存在哪些危害”“政府采取何種措施來改善城市環境”,學生通過網絡調查問卷的形式來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讓學生感知到保護家鄉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積極的家國情懷[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地理知識灌輸、地理習題練習的教學模式,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來滲透地理知識,圍繞鄉土地理資源來豐富地理教育內容,讓學生感知學習地理知識的趣味性,鼓勵學生在實踐、創新、發展中,深化對所學地理知識的記憶、理解,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能夠更加專注地投入地理知識探究中,取得理想化的地理教學成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理念[6]。
參考文獻
[1]孔祥丹,申大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師教材理解標準體系構建[J].地理教學,2020(24):14-18.
[2]蔣黎敏.地理實驗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等高線地形圖”一課為例[J].地理教學,2019(7):47-49,26.
[3]朱琳.基于逆向設計的高中地理教學初探:以“大氣的保溫作用”為例[J].地理教學,2021(7):41-44.
[4]宋波,楊利娜.高中地理知識主線單元教學設計:以選擇性必修課程“地貌”單元為例[J].地理教學,2021(8):14-16,31.
[5]徐焰華,林培英.我國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8(10):86-92.
[6]劉桂俠,王牧華,陳萍,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量化研究[J].地理教學,2019(19):15-20.
本文為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中生國家認同感教育的路徑與載體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JXY326)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