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
摘要: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要求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英語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承擔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擔責無旁貸,但是其實際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對此,本文以小學英語教學為例,對傳統文化缺失的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重點闡述應對傳統文化缺失問題的有效措施,旨在探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堂的有效途徑,以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能夠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同時具備傳承與發揚本民族文化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傳統文化;缺失;應對措施
在國際化發展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加強,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我國,部分青少年將追求西方文化作為一種時髦的行為,而忽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從而削弱了民族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力量。特別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英語是一種西方語言,所承載的就是西方文化。因此,在英語課堂中一味地給學生滲透西方文化,導致小學生利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削弱。
例如,當英語教師問同學們喜歡什么美食的時候,很多同學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漢堡、比薩、意大利面等,只有少數同學想到中國的食物。部分同學對西方文化如數家珍,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時卻支支吾吾,這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重要體現。
為了解決傳統文化缺失的問題,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之中,以增加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提升小學生用英語表達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促進小學英語育人價值的提升。
1? ?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缺失現狀
1.1側重語言知識的培養,缺乏傳統文化意識的滲透
雖然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改已經實施多年,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英語教學中將追求高分數作為教學目標。這部分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希望可以將書本中的知識點講解得面面俱到,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出詞匯、句型以及語法等基礎知識,認為這些基礎知識是考試主要考查的內容,而對于考試不經常考查的內容則很少涉及,因此忽視了對小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力度不足。
究其原因,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沒有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主要任務,忽視了傳統文化滲透對于學生自身、文化傳播以及國家發展等方面所起到的深遠影響。
1.2傳統文化雖然有所涉及,但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統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融入了一些具有中國色彩的內容,比如“Chinese festivals”等內容,這些內容編排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傳播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掌握有關中國文化的相關英語詞匯,能夠樹立民族文化自豪感,樹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但是,因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單一,只是將這些概念性的知識進行了理論性的講解,在文本閱讀分析中缺乏對文化因素的深入挖掘,從而導致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難以深入地感知中華文化的魅力,難以將所學習到的文化內容內化為自我意識形態。
在淺嘗輒止的英語傳統文化教育中,學生所接觸到的傳統文化內容大多源于書本,其整體性不足、系統性缺失,使得學生所理解的、掌握的傳統文化內容呈現碎片化的狀態,難以激活小學生自主探索傳統文化的意識,從而影響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1.3傳統文化的利用不夠,教育資源有待開發與利用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以教材為導向,積極開發與利用課外資源,用以彌補教材內容有限的問題。但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給學生講解知識的時候所介紹的內容都是英美文學、英美國家的概況等知識,這些知識的講解雖然可以增加學生對他國文化的了解程度,減少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理解偏差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交流的意識,但是卻將學生的學習視線完全放在了解他國文化上,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中華傳統文化很少,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教師的深思。
究其原因,在于英語教師缺乏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是教育資源開發的主體,教育資源開發主體對于傳統文化開發與利用的意識缺失,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習主體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挖掘與使用,阻礙小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自覺意識發展。
2? ? 小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缺失的應對措施
2.1增強自覺傳播傳統文化的意識,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以及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其自身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方向以及教育目標的確立。提升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讓教師具備自覺的傳統文化學習與傳播意識,是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更為主動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前提。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積極學習并了解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到系統地把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保持足夠的熱情,以教師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當教師自身具備傳播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于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復習指導以及教學反思與評價等環節之中,從而以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發展,這是在英語教學中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如在“Seeing the doctor”一課的教學準備中,教師不僅要結合本節課的語言知識點完成基本的教學方案設計工作,讓學生掌握“feel”“toothache”“have a rest”“have a cough”“feel cold”“take medicine”等詞匯、短語,還要從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就醫”出發,主動地掌握我國從古至今的醫學文化。例如,通過對我國醫學歷史發展的歷程進行探索,宣揚扁鵲、華佗等古代著名的醫學家對于我國的醫學事業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扁鵲,姬姓,秦氏,名越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神醫。因為他的醫術高超,被人們稱為“神醫扁鵲”,也是我國中醫學的先祖。人們所熟知的中醫診斷四法“望”“聞”“問”“切”就是源于扁鵲的“望色”“聽聲”“寫影”“切脈”。
通過對古代醫學文化的探索,還可以了解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將這個神話故事融入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之中,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我國醫學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多位先人的親身試驗,體會到他們治病救人的信念以及舍身忘我的精神。
由古思今,面對傳播性極強的新冠肺炎疫情,八十多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依然深入疫區,這種舍生忘死、治病救人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醫學精神的傳承以及民族文化的體現。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探索,可以提高英語教師對我國醫學歷史以及醫學文化的了解程度,使教師對“Seeing the doctor”一課中的傳統文化滲透做好知識儲備。
2.2運用科學的融入方法,提升英語傳統文化教學的多樣性
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可以讓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想要實現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就需要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運用,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性。如情境教學法、中西對比法等,就是目前比較受學生歡迎且行之有效的傳統文化教學方式。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采取情境教學法。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特點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理論化的講解并不能讓學生的知識理解與記憶、情感體驗與感悟達到最優化的狀態,當學生處于某一個特定的情境時,會主動地結合情境內容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去思考與感悟。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善于運用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引入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學習環境之中,引領學生在入情入境中主動交流,在問題討論中幫助學生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交流能力,是發展學生運用英語表達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A healthy diet”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我國的飲食文化創設情境,并在情境中引入問題,促進學生對情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譬如,教師這樣說道:“In China, we can often hear old people say that they eat well in the morning, full in the noon and less in the evening.How do you understand it? Do you 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在情境創設中,教師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事物創設情境,進而鼓勵學生就情境問題展開討論,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搜集有關我國飲食文化的內容,用更多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不僅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鍛煉了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其次,采取中西方文化比較的方法。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在英語教學中利用中西方文化比較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國文化與他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提升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如在“Chinese New Year”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與比較中國春節與西方圣誕節在文化上的差異,并將合作完成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小學生的資料搜集、整理以及協作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更加清晰的認知。
2.3立足教材融合傳統文化,實現系統性、連貫性的教育
教材的編寫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但是教材的使用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一條一條講授,而是要結合實際的學情以及教學目標,做到靈活地使用教材,能夠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開發與利用課外資源,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引領學生在課內外資源的融合時,獲得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以及情感觸動。
因此,在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教材,以教材內容為起點,尋求有價值的傳統文化素材,找準傳統文化與英語教材的最佳切入點。
如在“Chinese festivals”一課的教學中,經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教材編寫意圖的研究,教師可以認識到這節課教學的更高層次意義在于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但是,教材中所給出的內容有限,而且小學生對于“躺”在書本中的抽象文字難以提起學習興趣。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相關的視頻或圖片資料,在課堂導入環節中組織“Let me guess”的游戲,通過對視頻或圖片中人物、背景、物品等內容的觀察,讓學生猜測圖片或視頻所展示的是我國的哪些重要節日,說出自己這樣判斷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以引發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繼續探索的渴望。
在學生進行語篇閱讀之后,教師可以繼續給學生提供知識分享的機會,讓學生將自己所了解的某一個傳統節日的由來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講給其他同學聽,由此實現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索熱情。
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要做到連貫、系統。就目前的小學英語教學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傳統文化的教育布局缺乏戰略性,整體架構與設計缺乏連貫性等問題,傳統文化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制訂長遠的教學計劃,能夠從三年級起點的英語教學逐漸深入地滲透到六年級的英語教學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保持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過程的連貫性,以構建出更為系統化的英語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如,在三四年級的英語傳統文化教學中,應更多地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在五六年級的英語傳統文化教學中,則應適當地提升教育標準,要求五六年級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的能力,并且能夠在英語學習中敏銳地感知傳統文化,獲得情感的共鳴以及思想的熏陶,具備流利地運用英語傳承傳統文化的語言能力,以此建立長遠的傳統文化教育機制,建立連貫的、系統化的英語傳統文化教育體制。
3? ? 結語
總之,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全面踐行的需求,也是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需要,小學英語教師應積極探索英語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方法,找出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并結合問題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曾妙娟.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J].校園英語,2021(49):113-114.
[2]周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策淺析[J].校園英語,2021(46):240-241.
[3]周莉.滲透傳統文化構建優質課堂——例談譯林版英語6A Unit 8 Chinese New Year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新教育,2021(32):28-29.
[4]喬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意義、問題及路徑[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02):187-188.
[5]李珊.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22(0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