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梅
摘要:隨著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對音樂教育也逐漸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目標,新時代背景下的音樂教育需要將提高學生審美作為基本核心,通過組織各種豐富趣味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此同時,在小學階段開展音樂審美教育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聆聽美的耳朵,幫助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充實學生的思想,豐富學生的情感。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審美教育;思考
審美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依據不同的審美載體,組織豐富有趣的審美教育活動,對學生的審美產生影響,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音樂審美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動,該教育活動將音樂的傳播作為媒介,通過講授音樂知識、傳授音樂技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感染學生的思想,塑造學生更加優秀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 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
1.1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催化劑。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為學生開展審美教育活動,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對于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提高審美的角度出發,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2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開展音樂審美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受音樂,在這個過程中用心地享受音樂世界的多姿多彩,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散學生的思維,并將該方面的能力滲透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促進學生各個學科的均衡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3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共情力
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培養音樂感知能力,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感受音樂旋律,領略旋律和歌詞中的美感,從而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能力。與此同時,音樂作品是人們為了抒發情感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教師經常引導學生用心聆聽音樂、鑒賞音樂,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共情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價值觀念的提升,強化核心素養。
1.4鍛煉學生的表現力,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音樂審美教育,能夠鍛煉學生的形體表現能力,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能力,活躍課堂氛圍,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之間構建更加親密的關系,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從而實現更好的進步和發展。
2? ? 小學音樂教學課堂的現狀分析
首先,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往往忽略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導致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得不到良好發展。在大部分小學學校,音樂課都不在考試范圍之內,因此許多學生不重視音樂課堂,在音樂課堂上不注意聽講,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課程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此外,現階段的小學音樂課堂具有枯燥乏味的特點,基本都是教師一個人在機械地傳授音樂知識,學生只能選擇被動地接收,課堂缺少活力和激情。
其次,現階段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大多都比較復雜煩瑣,部分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特點,也沒有充分體現出藝術性的特點,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再次,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落后,由此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喪失。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單一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傳授,更是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和創造音樂的美妙過程,這個過程具有探索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是采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方式,忽略學生的實踐體驗,學生則無法在音樂教學課堂中獲得快樂,久而久之,就會對音樂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最后,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師忽略了教學評價環節。教學評價對于任何學科的學習都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而當前小學音樂教師僅僅將關注點放在學生期末音樂考試成績上,忽略學生平時課堂表現的積累,這樣的評價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導致學生在日常的音樂課堂中逐漸喪失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3? ?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上,以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育觀念并沒有全面滲透于音樂教學當中,表現在當前的音樂教師并沒有高度重視音樂教學,沒有將音樂課程作為一門有利于培養學生情感和審美能力的課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積累美好的體驗感,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這是新時代音樂教學的核心要求之一。
但是,結合當前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并未重視這些方面的培養,不管是唱歌教學,還是講解音樂知識,抑或是開展音樂賞析活動,教師都在沿用傳統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以唱歌教學為例展開說明,音樂教師在教學生演唱歌曲時僅僅是帶領學生一同歌唱,直到學生學會唱這首歌為止,這樣的方式不僅無法保證每位學生都真正學會了演唱,還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進行識譜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許多學生之前并沒有接觸過樂譜,對該方面的學習會產生抵觸情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單一的講解方式為學生開展識譜課程,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由此導致學習效果十分不理想。想要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需要利用新穎、趣味的方式讓學生熱愛學習音樂,感受學習音樂的快樂。
另外,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賞析課程時,只是選擇幾首經典的歌曲為學生播放,學生缺乏對經典音樂的了解,很難將思緒和情感代入歌曲當中,經常出現聽著聽著就走神了的現象,音樂欣賞課程無法發揮積極作用,導致課堂時間白白浪費。音樂審美教學的核心與重點在于帶領學生開展審美訓練活動,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審美能力以及審美人格。新時代的音樂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動靜結合”原則,以豐富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將知識點自然而然地引入課堂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積極主動地了解和學習更多音樂基礎知識,進而對唱歌產生興趣。
音樂欣賞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時,教師要給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講解,讓學生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經歷,進而加強學生的代入感,便于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對經典音樂的熱愛之情,使學生養成會聽音樂、愛聽音樂的習慣。
總而言之,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關于學生音樂審美的培養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阻礙了學生音樂潛能的激發,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新時代音樂教師的重點任務應集中在創新教學方法,打造新穎生動的音樂課堂,融入更多的音樂美元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感世界,提高藝術審美的機會。
4? ? 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具體措施
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掌握更加豐富的音樂技能。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開展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陶冶情操,豐富生活,滿足學生對于美的喜愛和追求。音樂審美教育是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優秀人格品質的重要途徑,在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著重強調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利用組織音樂活動、開展音樂表演和音樂鑒賞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慢慢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欣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從而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對音樂的美妙世界產生更加美好的向往。基于此,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具體措施如下:
4.1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激發學生對于美的向往
音樂課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重點取決于教學方案的設計以及教學課堂的構建。基于此,在為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從而為其營造適宜的音樂學習情境,完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音樂學科,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可以圍繞設立教學目標、實施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完成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開展。
以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的第一課《玩具兵進行曲》為例設計教學方案,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為讓學生一邊聽樂曲,一邊做動作,扮演玩具兵的樣子。教學方法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法,教師為學生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借助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幾個動作,讓學生一邊聽樂曲一邊將動作表演出來。在最后的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展的過程中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演積極性,從而為學生打分,并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挖掘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合理地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方法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優化教學效果。小學生大多性格活潑好動,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和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為審美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4.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提供音樂創造的機會
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主要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拓寬道路。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為學生打造音樂創造的機會,讓學生感受欣賞音樂和創造音樂的樂趣。
例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課《我們多么幸福》的教學當中,這堂課學生接觸了三拍子“強弱弱”的規律,能夠為學生日后的樂理課程學習以及節奏課程學習奠定基礎。教師要給學生講解和分析“強弱弱”節拍的規律和特點,然后讓學生利用拍手的方式表現出來,這首歌的歌詞表達的是作者對于現在生活的滿足和珍惜,以及對于未來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暢想,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歌曲的主題進行歌詞的改寫和創作,創新歌詞內容,然后再結合歌曲的節拍和旋律演唱出來,形成一首全新的歌曲。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歌曲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豐富音樂課堂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
4.3開展具有情感特色的音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共情力,激發審美潛力
音樂是一門表達情感的藝術,人們將濃郁的情感和情緒融入音符和歌詞之中,更好地傳遞情感,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音樂拓寬了人們表達情感的途徑,在小學階段開展的音樂教學活動,教師需要注重情感特色的融入,以恰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培養能夠為學生日后思想道路素質的培養奠定基礎。
以人音版教材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一課的《歌唱祖國》為例,在開展這堂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信息為學生進行深入講解與分析,加深學生對于歌曲的了解和認知,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歷史,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愛國情懷。教師要學會利用現實因素,例如國慶節、建軍節等,組織學生進行團體演唱活動,讓學生受到節日氛圍的感染,從而激發心中的強烈情感共鳴,更好地演唱和表現出歌曲。
與此同時,共情力的培養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讓學生對于好音樂更具敏感性,從而在日常生活當中發現更多關于美的事物,加深對于生活和學習的熱愛,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5? ? 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是小學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核心,特別是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及時創新教學模式,打造更加豐富新穎的教學課堂,鍛煉學生音樂表現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馬驍.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策略[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26):72.
[2]秦藝源.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價值意蘊探微[J].藝術評鑒,2021(17):96-98.
[3]楊雪嬌,嚴銀香.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實施方法探究[J].讀與寫:上旬,2021(11):171.
[4]廖雅楠.讓音樂課堂“活”起來——小學音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藝術[J].少年寫作,2021(10):123-124.
[5]郭輝.小學音樂教學融入音樂游戲的主要作用[J].國際教育論壇,2021(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