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 要】隨著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中學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得到了更多的關注。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不僅體現在對學生審美能力與個人素養的培養上,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關鍵作用。為此,針對中學音樂教學,我們應積極探索挖掘其育人價值的有效路徑,以加強音樂教學的育人屬性,發揮音樂課程的德育價值。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育人價值;實現途徑
音樂課程教學旨在通過引領學生聆聽音樂、學習音樂、了解音樂,從而讓其在音樂的世界中充分感受其中的情感內涵,并與其產生精神共鳴,從音樂中感受世界的美好,同時在音樂鑒賞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實現音樂的育人屬性。在此過程中,音樂是教學的核心,而育人則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對中學音樂教師而言,必須充分認識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并采取有效教學策略讓其得以落實。
一、中學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
中學音樂的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通過不同的媒介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在學習進程中發現、探究、理解,實現音樂的不同表現形式與情感內涵的過程,音樂教學本身也是對學生審美觀念的塑造過程,而潤物細無聲的音樂學習方式以及其所具備的特殊感染力決定了其在育人方面獨特的價值。從教學作用上分析,中學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價值
音樂本身是一種根植于人類情感的藝術形式,既源于真實情境,又立足于情感世界,不僅表現形式多樣,內容側重也各有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其對有效調動與豐富人類情感的基本作用。音樂通過樂曲的曲調變換、抑揚頓挫在人們的腦海中建立具體形象并呈現出情感變化,有效激發了聽眾的情感共鳴,實現了聽眾在精神上的宣泄與愉悅,對營造和諧、輕松的生活氛圍有著積極作用,這也是音樂教學的情感價值所在。
(二)教育價值
音樂的呈現不僅僅依靠音樂的輸出載體,更重要的是在意境與想象力的建設,也是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的體現。我們常說,音樂的創造源自于音樂家的靈感迸發,而靈感本身恰恰是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基于音樂知識進行創造的過程,創新意識是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收獲,學生從音樂教學中領會到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的真實呈現,從模仿到理解,從理解到升華、從升華到創作,在音樂教學中學習藝術,在創作中提高綜合素質,這也就是音樂教學的教育價值。
(三)德育價值
音樂在情感方面的強烈感染力在德育教學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音樂的藝術屬性使得學生可以在長久的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很好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領悟音樂之美、心靈之美,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思想認知,實現其德育屬性。同時,在對不同類型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道德觀乃至養成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傳承紅色使命,更好地投入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這也是音樂教學的德育價值所在。
二、中學音樂教學育人價值的實現途徑
中學音樂教學是中學生素質教學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堂的育人價值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德育教學體系中起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目前的中學音樂教育現狀下,育人價值的實現在效率與方式上有著較大的不足,探究新的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實現途徑是教師的重要工作內容。
(一)正確認知中學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
音樂課程因其較為濃烈的藝術屬性,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有著微妙的處境:音樂教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精神熏陶,教育成果體現在對學生內在品質的培養,而這恰恰是難以量化與呈現的,也使得教師與學生往往難以正確理解音樂的本質,對其缺乏足夠的重視。中學音樂教學育人價值的有效實現,首先便是加強學生乃至教師對音樂在育人價值方面的作用,正確認識到音樂本身與德育教學之間的關系,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有意識地側重德育屬性,并將音樂教學中的審美能力、藝術特性、文化內容的教學有效融合到育人過程中,從而做到以音樂教學為載體,有效實現育人價值。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音樂課程《欣賞楚、商、秦的音樂》時,教師應明確認識到音樂本身對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內涵、歷史脈絡與民族認同感方面的育人價值,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學習以編鐘、樂舞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音樂,營造出具備古風古韻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激發歷史認同感,實現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
(二)積極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
育人價值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呈現離不開對良好的德育環境的營造,音樂本身是一門非常強調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更快地沉浸到音樂的氛圍中是提高音樂學習效果的關鍵。中學生的年齡段正是對生活中的一切充滿好奇心,對音樂的呈現效果有著極強敏感性的時期,良好的音樂環境對學生的創作、學習過程有著積極的作用。
教師在明確音樂教學育人目標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合適的音樂教材,改善教室內的音樂設施以加強音樂的學習氛圍。例如,在當前的信息化網絡下,學校可以通過搭建多媒體音樂教室,實現音樂教學在聲、色、光、影上的完美呈現,幫助學生從不同維度感知音樂及其內涵的情感,提高音樂的情緒感染力。此外,還可以有效利用“VR”等新媒體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音樂的氛圍,讓學生處在絕佳的教學環境中,去領會音樂的情感內涵,實現音樂的育人價值。
(三)充分發揮音樂的情感渲染力
音樂本身是音樂教學的核心,而要有效體現音樂的育人價值,對音樂在情感渲染力上的有效運用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師應該在立足于育人價值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有效結合音樂教學內容,將情感激發與音樂創作結合起來,通過對音樂的創新與創造,實現育人價值的有效呈現,是音樂本身不止步于娛樂形式,而著力于情感共鳴。具體而言,音樂的情緒感染力通常是借助音樂本身的內容與樂曲去激發聽眾的情感,借助不同的表現形式,放大人們的情感認知,從而實現音樂的育人價值。在此過程中,音樂的內容、節奏、表現形式都對音樂情感渲染力的發揮起到關鍵作用,教師應有意識地創作利于情感共鳴的文字、曲調與環境,強化音樂的感染力,讓音樂的情感屬性得到更好的呈現,使得學生更容易體會到音樂本身所表達的內容,起到德育作用。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音樂課程《保衛黃河》時,激昂的音樂曲調是激起學生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在學習之前可以先帶學生鑒賞《長江之歌》,感受歌曲氣勢磅礴的旋律特點及對長江的贊美之情,伴隨著音樂的情緒感染力進入到音樂課堂的學習中去,先從《保衛黃河》的背景知識開始,深入了解黃河這條母親河的波瀾壯闊,激發學生對黃河母親的熱愛,對現實生活的感恩,從而實現音樂教學的育人目的。
(四)精選中學音樂教材,激發情感共鳴
中學音樂教學在育人教學上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借助音樂在陶冶情操、激發情感共鳴上的作用,音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音樂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情感濃烈而密集的音樂教材可以通過優美的旋律、情感激烈的歌詞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強化音樂的情緒感染力;教師應努力將育人目標與音樂教材中的情感與文化要素相融合,加強音樂教學的實際效果。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音樂課程有關愛國主義情懷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具有著濃烈革命情懷,蘊含紅色基因、愛國主題鮮明的音樂作為鑒賞教材,比如《歌唱祖國》《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和我的祖國》《五星紅旗》等歌曲帶領學生鑒賞與合唱,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融入到對紅色歌曲的學習中,實現對紅色情感的共鳴,體現出中學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
(五)創新教學方式,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
傳統的中學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多是簡單地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練習音樂技巧,所關注的更多的是音樂的知識,而非音樂的情感屬性與育人功能,學生在音樂課上的學習多是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到情感認知深處,音樂的育人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因此,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從實際的音樂教學方法來看,源于日本的鈴木教學法,美國的綜合音樂感教學法以及奧爾夫高中音樂教學體系都是有效的教學方式,依據不同的音樂教學內容如合唱、獨唱、重唱等選擇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此外,情境式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為目標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近期流行的,且與愛國主義思想內涵相契合的音樂進行鑒賞,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音樂課程《紅旗頌》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王力宏的《天地龍鱗》作為補充教材,借助學生的短期興趣激發愛國情感,從而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中來,有效實現了音樂教學在愛國主義思想培養上的育人價值。
綜上所述,中學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是基于音樂在情感共鳴、藝術表現形式上的獨特優勢表現出來的,同時也是在不斷的音樂鑒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的,學生可以在長期的音樂課程學習中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形成健康的思維與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觀念與生活態度,從而有效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知音樂教學的育人屬性,積極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探索新式教學方式,從而實現音樂在育人方面的高質量教學,以達到“以育人為目的”的音樂教學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笑野.中學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和實現途徑——以戲曲鑒賞教學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4(17):164+145.
[2]歐玲.怎樣激發中學生對戲曲音樂的興趣[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1.
[3]陳麗娜.知音識曲,向善尚美——中小學音樂學科育人價值概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6):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