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在數學學習中,教材知識主要是借助符號、數字、圖形等抽象元素進行展現,所以數學教材的閱讀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教師需要進一步地開展數學閱讀教學實踐,強化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幫助學生形成對數學的全面認知,從而更好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閱讀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費奕(1997—), 男,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廣化校區。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旨在強化學生對具體知識點潛在內涵和多種知識點邏輯關系的領悟和理解,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邏輯[1]。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通過深度開展數學閱讀能力訓練,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內化和升華,幫助學生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一、小學數學閱讀的現狀
(一)數學閱讀不受重視
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很大一部分教師認為只有文科才需要開展閱讀教學,而數學學科只需要傳授解題技巧。同時,部分數學教師也只關注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正確率,缺乏對學生數學語言理解能力的關注和重視,缺少對學生數學思維邏輯和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進行數學問題解答時不能正確理解數學問題的真實含義,無法抓住問題解決的關鍵所在,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科的長期學習、知識儲備和能力發展。
(二)學生閱讀能力欠佳
由于小學生缺乏系統性的數學閱讀訓練,導致其對數學問題理解不夠全面、深入、完整,甚至存在理解錯誤、偏差等不良現象,學生難以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除此之外,大部分學生在解答數學題時,習慣了直接套用數學公式、定理和概念,缺乏獨立計算、推導、思考的意識和能力,自然難以取得全面發展。
(三)學生缺乏日常閱讀習慣
受到不良閱讀氛圍的影響,很多小學生認為數學問題解答和題目閱讀之間沒有直接關聯,缺乏自主閱讀數學專業書籍的積極性,在學習新的教材知識后,也不會主動進行數學資料查閱,而是僅僅采用題目訓練的方法;在遇到難以解答的數學問題時,大部分學生缺乏多讀幾遍題目的意識,沒有發現題目的關鍵信息所在;在進行數學問題閱讀時,學生也缺乏認真閱讀的意識,很少有學生會一邊閱讀一邊圈出關鍵詞,因而學生在理解題意時會出現偏差和理解不到位的現象,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小學數學閱讀的意義
(一)提高解題效率
數學閱讀是學生進行問題解答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才能更加全面、透徹地掌握和理解題目中各個元素之間的潛在邏輯,切實把握數學題的考察目的,并用規范、精準、簡練的數學語言解決問題[2]。由此可見,強化數學閱讀理解能力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效率,還可以進一步規范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清晰的思維邏輯,讓學生迅速掌握數學題中的關鍵詞,從而迅速、準確地完成題目解答。
(二)優化認知能力
只有切實掌握數學教材知識,學生才能在數學教材閱讀中提煉出關鍵、有用、核心的信息,通過對信息進行整合實現數學教材知識的內化和升華。由此可見,學生閱讀理解數學題目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將新、舊數學知識實現有效整合的過程。利用所學的舊知識實現對新知識的認識、理解和分析,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全面、系統、科學的數字知識網絡體系,推動學生數學整體認知水平的提升。
(三)培養探究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復雜困難的數學題目,各個數學元素之間也存在錯綜復雜的直接、間接關聯,在數學題目中還可能會出現與考察目的無關的干擾信息,影響學生的解題思路。基于這種情況,學生需要自主對數學題干進行反復閱讀,并根據所學的教材知識,對題目中出現的數學元素進行有序閱讀和分析,探究出題目真實的考察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把握數學應用題目的解答技巧和手段,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邏輯的形成,提升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加強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究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內在驅動力。只有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興趣,才能推動學生自發開展數學閱讀,激發學生自主進行數學閱讀、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數學教材知識,通過設計生活化閱讀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趣味性、實踐性、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和核心素養[3]。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生活場景:“某一天,學校小賣部進了一個小偷,丟了很多的錢和零食。警察們來到小賣部,看到了地板上小偷留下的腳印,很快就判斷出了小偷的身高信息。請問警察是根據什么計算出嫌疑人的身高的?”學生們紛紛回答:“腳印的長度。”老師又接著提問:“那么警察是如何根據腳印長度計算出小偷的身高呢?”學生們搖頭表示不知道。此時,教師便可順利引入本節課比例知識的教學。通過真實的場景設置,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數學題目的熱情。
又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統計與可能性”時,由于小學生剛剛開始接觸統計這方面的知識,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在實際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去哪里過六一兒童節”的趣味情境,并在課件中展示許多兒童節可以去游玩的地方,讓學生進行數量的統計和可能性的計算。通過情境創設導入數學知識,能夠激發學生閱讀數學題目的熱情,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導語閱讀,有助于學生理解“統計與可能性”的真實含義,為課堂的有效教學提供基礎支持。
(二)傳授正確閱讀技巧
1.對數學概念、公式、材料的閱讀
數學概念閱讀是解題的前提與基礎,意在培養小學生自為研索、自能探究、自求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數學教材,讓學生對三角形的形狀、性質、組成元素形成初步的認識,并讓學生提出在數學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加以分析整合,幫助學生形成對三角形知識的總結歸納。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促使數學概念進一步形象化,將數學概念呈現的數學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學科認知體系。
數學公式閱讀強調讓學生進行半獨立式閱讀。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中的“梯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準備兩個形狀相同的梯形,讓學生自主進行拼接。隨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將梯形拼接成平行四邊形”的實踐任務,引發學生思考梯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快速得出梯形面積為拼接得到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1/2,再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關系。如此一來,學生在動手操作和自主閱讀中加深了對數學公式的理解。
數學材料閱讀意在讓學生開展獨立式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翻開數學教材進行拓展材料的閱讀,而這些拓展材料往往都是一些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數學知識,更加易懂、有趣味,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增加學生自主進行材料閱讀的環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原來就存在于生活中。
2.對數學習題的閱讀
在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傳授學生有效的數學閱讀理解技巧,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數學題目,并在閱讀過程中捋清解題思路,有效降低學生的出錯率。面對全新的數學題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題干快速進行瀏覽,從而確定大致的解答方向[4]。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再次進行閱讀,從中提煉出具有價值的解題信息,并用筆將題干中的關鍵詞圈出來。挖掘數學題干的核心元素,有助于學生明確解答題目需要運用哪方面的知識,為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面對“198÷ (30+3×12)”這一道數學習題,首先需要學生認真瀏覽,理解正確的計算步驟,將題目讀對為“198除以3乘12加30的和”,再展開數學計算。學生要認識到這道題主要考察帶有“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和“括號下乘法和加法”知識的運算,按照“先乘除、后加減”的混合計算規律,可以得出3×12=36,然后再加上30,即36+30=66,在此前提下進行數學除法計算,得出最終結果為198÷66=3。
再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明白求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核心要義是要尋找其高和底。在具體的圖形面積計算實踐中,教師則應引導學生關注需要求解的數學問題,明確所要進行面積計算的是哪個平行四邊形,隨后引導學生再次仔細閱讀題目,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分別是多少,由此進行面積的計算,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率和有序性。
(三)利用圖文優化閱讀
數學教材知識呈現的主要方式是圖形、符號和數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知識的小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小學數學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轉化數學教材知識,借助圖文形式使其更加形象化、具體化,以此降低數學教材知識理解的難度,這種方法也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例如,教師提出數學問題:“從青海到大連的水路總路程為600千米,如果兩條貨船在早上7點分別從青海和大連的港口出發,相向而駛,從青海出發的貨船速度為40km/h,從大連出發的貨船速度為30km/h,請問這兩艘貨船在何時才能遇見?”這個問題屬于貨船相遇的數學問題,如果學生不能充分地發散數學邏輯思維,對題目中的數學元素進行有效轉化,就很難理解兩條貨船之間的潛在關聯,也不能領悟題目中涉及的路程、時間、速度等知識。因此,教師在該題目的解答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繪制出兩條貨船的運動軌跡,以直觀化的圖形展現數學題干,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畫出路程的線段圖,為學生進行解答提供輔助,深化學生對于數學元素聯系的理解。
再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線的繪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中有關平行線的知識點,學習教材中繪制平行線的步驟,讓學生對平行線繪制的方法形成初步認知。再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畫圖步驟,自己畫一畫平行線,比較自己畫的平行線與教材繪制的平行線有怎樣的差異,在繪畫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疑問,讓其他懂的同學指導,或者尋求老師的幫助。在幫助學生訓練平行線繪畫技能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鍛煉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四)拓展閱讀內容范圍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的閱讀資料,這不僅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數學知識面,還可以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熱情和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
教師在篩選數學閱讀資料時,不僅要結合新階段授課內容,還需要考慮到學生實際的數學認知水準。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巧妙引進歷史資料進行圖形講解,強化數學圖形與歷史知識之間的關聯,通過向學生科普陶瓷玉器上的數學圖形,提高學生對數學閱讀的關注。
再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時,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收集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百分數”這一任務。有的學生收集了關于快餐的數據,如“比薩餅、炸雞、塔可等西方快餐迅速在中國蔓延開來,2021年全年中國西方快餐銷量是本土快餐銷量的220%”。還有的學生收集了“處于亞健康身體狀態的人數占全球人口總數的60%以上”“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為65%”等。學生通過對數學知識的積極實踐與閱讀,提高了自身對百分數概念、應用和意義的理解。
綜上所述,為了深入貫徹數學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閱讀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技巧,科學運用圖文并茂的展現形式,實現符號、數字、文字等元素之間的轉化,為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提供輔助,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闕錦添.小學數學“讀、說、繪”教學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1(17):97-98.
[2]王卿.指向思維發展的小學數學閱讀教學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21(04):17-18.
[3]張惠萍,劉小梅.關于小學數學閱讀的教學實踐[J].教育,2017(25):66-68.
[4]秦緒博.揚數學閱讀之帆,行數學理解之路:淺探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5(3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