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中,以“為英雄設計動畫角色造型”為設計課題,以民國漫畫賞析和肖像漫畫創作為橋梁,使專業技能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動畫教學與漫畫教學相融合,有助于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提高專業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文章通過對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實踐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思路,以期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肖像漫畫;民國漫畫;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8-00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使高校的課程既能傳授專業知識,又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為高校動畫、數字媒體等專業的基礎課程,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鍛煉學生創新設計動畫角色造型的能力。如何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優秀的角色造型設計是動漫、游戲、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與關鍵。在動畫創作中,不乏以現實中的知名人物為原型來設計的動畫形象。例如,國產動畫電影《寶蓮燈》中的二郎神就以著名演員姜文為設計原型,還有《憨豆先生》系列動畫是以英國演員羅溫·艾金森為原型,《快樂驛站》系列動畫則以相聲小品演員為原型(見圖1、圖2、圖3)。通過認真研究教學的重難點以及教學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筆者在課程中設置了“為你心目中的最美中國英雄設計動畫角色造型”的設計任務,希望通過專業技能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提高專業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學好專業技能、樹立勇于擔當的精神。
1 課題設計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基本方法,能針對具體的設計課題,充分調查研究、搜集素材,運用簡潔化、幾何化、夸張與變形、擬人化等動畫角色造型技法,獨立設計和繪制生動有趣、富有個性的動畫角色形象。課程共48學時,前24個學時主要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造型設計方法的講解與練習。在課程中段,以民國漫畫賞析和肖像漫畫創作作為過渡,銜接下一階段的課題任務。民國時期的漫畫創作一方面學習西方藝術,一方面挖掘東方傳統文化,呈現出民族性與現代性兼具的審美特征,非常值得在設計動畫角色造型時學習和借鑒。例如,著名漫畫家張仃在“創作初期受墨西哥畫家珂弗羅比斯和德國畫家格羅斯的影響,后期受畢加索的影響,加之中國畫用筆、民間造型和他性格里的浪漫氣質,這些因素的結合,形成了張仃獨特的畫風”[2]。
所謂肖像漫畫,是運用漫畫夸張、變形、比擬等手法所畫的肖像。既要求設計結合人物的外形特征、職業特點、生活習慣、業余愛好,又要形神兼備地表現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3]。首先,教師通過展示和分析惟妙惟肖、趣味十足的名人肖像漫畫,介紹肖像漫畫及其基本創作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作愿望。其次,讓學生以自己為對象進行肖像漫畫的創作練習,鍛煉觀察能力和運用夸張、變形、簡化等手法表達人物造型的能力。最后,布置課題,讓學生在新中國創建和發展的奮斗歷程中找到最令自己崇敬和感動的三位英雄人物進行動畫形象設計。
課題具體內容:在新中國創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曾涌現出如李大釗、王盡美、蔡和森、瞿秋白、劉伯堅、方志敏、楊靖宇、葉挺、鄧稼先、錢學森、時傳祥、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沈浩等一代又一代英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托起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引領當代大學生砥礪前行的精神燈塔。請認真研讀歷史資料,選擇三位你心目中的最美中國英雄,為他們設計動畫形象。
設計要求:人物相似度高,容易辨認;具有幽默性、主題性和形式感;符合動畫角色造型格式要求;附100字左右的人物介紹。
2 教學實施過程
2.1 前期調研學英雄——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禮記·中庸》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4]意思是說,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必須有明確的目標、認真的準備和周密的安排。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實踐也不例外。針對“為你心目中的最美中國英雄設計動畫角色造型”這一具體命題,要求學生首先開展細致的前期調研工作,通過網絡搜索、圖書館查閱等方式,做好了解設計對象、搜集設計素材、確定設計方向三方面的準備工作。
每個學生都需要將調研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并提交給老師講評。這樣既有利于老師了解學生的方案的可行性,并及時作出反饋和建議,也有利于學生在充分了解設計對象的基礎上提煉有用的設計元素和人物特征,以便在后續的設計中有的放矢,取得滿意的效果。尤其是“確定設計方向”,要求設計者綜合考量設計對象的外形、身份、性格等特點,再結合自身審美偏好和設計特長,來決定采用的設計手法和造型風格,這非常考驗學生的分析和決策能力。
此外,學生搜集和分析歷史資料、了解人物生平與功績的過程,就是對新中國奮斗歷史的一次潛移默化的學習,也是對革命先輩和英雄人物的一次致敬。對成長中的年輕學生而言,新中國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在設計方案的講評環節,教師用引導啟發的教學方法,以一個個可愛、鮮活的英雄人物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回顧新中國的奮斗史,讓學生從中汲取學習的動力和前進的力量,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2.2 筆墨丹青繪英雄——將家國情懷融入設計實踐
從真實人物到動畫角色造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經歷構思、分析、提煉、表現、修改、完善的復雜過程。針對這一創作規律,教師應整理從“繪制肖像漫畫”到“凝練人物特征”再到“設計動畫造型”的漸進步驟。第一步,觀察真人照片,繪制夸張的肖像漫畫;第二步,結合肖像漫畫歸納總結人物的典型特征;第三步,設計出符合動畫創作要求,且簡潔而富有個性的動畫角色造型。在這一方面,民國時期的肖像漫畫作品是十分有參考借鑒價值的學習資源。
例如在著名漫畫家胡考的《大出風頭》中,描繪了張學良、孔祥熙、宋子文、于右任、胡蝶、阮玲玉、梅蘭芳等當時政界、商界和文化界諸多名人的漫畫像。該作品造型夸張,筆法簡練,對比強烈,把一眾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各具特征,令人過目難忘[5]。再如張光宇、葉淺予、陶謀基、嚴折西、張英超等漫畫家發表于民國時期著名《時代漫畫》雜志上的人物漫畫作品,有的富有裝飾性,有的飄逸靈動,有的古雅質樸,有的簡潔明快。毫無疑問,這些誕生于中國漫畫鼎盛時期,風格各異、氣象萬千的漫畫造型,是動漫相關專業學生研究造型語言、練習造型技巧的寶貴素材。
本研究以大家熟知的籃球運動員姚明和電影演員成龍為具體范例。通過肖像漫畫的繪制,可以總結出姚明具有頭部較方、五官集中、眉毛濃重、下巴凸起的特點,而成龍則具有臉型圓中帶方、鼻子大、頭發卷、愛穿唐裝的特點。基于此,在設計動畫造型時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見圖4)。
上述設計實例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推進設計任務。在設計過程中,要提醒學生除了人物外形應相似外,更不能忽視對人物精神氣質的傳達和表現。正如中國古代畫論所言,“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6],意即藝術上描繪人物時,不僅要達到外表的形貌逼真,而且要表達出其內在的神情意態。對漫畫造型而言,人的神韻無疑是一個較難把握的地方,具體可以通過人的典型肢體動作和細微表情神態來加以刻畫。如有的學生在畫方志敏、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時候,人物動作比較僵硬,表情也缺乏生氣,沒有體現出他們鮮活的生命力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通過互動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時代環境與人物精神進行深刻探討和理解,使其加深對英雄的精神品格的認識,有助于學生修改后的設計稿中的人物變得更加生動傳神。
2.3 設計總結與評價——提升專業素養,報效國家
作業的講評與反饋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尋找不足,取得進步。對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而言,市場和觀眾是檢驗其是否成熟、成功的唯一標準。在學生完成并提交作業后,教師應組織全班對每個學生的作業進行打分和評價,評價標準主要包括人物相似度、趣味性、主題性、造型的形式美感這四個方面。可辨識度要求動畫形象肖似原型人物,趣味性看重學生對形象的夸張、變形、幾何化等藝術化處理,主題性則是指人物形象要能展現該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以及所取得的重要功績,形式美感則強調角色造型帶給觀者的視覺舒適度。
在這一部分,主要采取互動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分為學生自評、他評和老師點評三種形式,要求所有參與的學生不能當“好好先生”,必須認真評價,分別講出優點與不足。教師將大家所設計出來的角色造型與原型人物形象進行外形特征、內在氣質等多維度的比照分析。一方面,這有助于引導學生感受英雄人物的堅強意志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堅定學生刻苦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報效國家的決心。另一方面,能夠協助大家找出自己作業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而做好改善和優化。
3 育人成效與反思
3.1 取得教學效果與育人成效
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看,以英雄人物為原型設計動畫角色造型,符合教學大綱要求,提高了專業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對真實人物的外貌特征和精神氣質進行提煉、歸納和藝術化設計的能力。從學生提交的設計作品來看,教學效果相比以往得到了整體提升。
從課程思政的角度來看,通過前期調研過程中對新中國歷史的閱讀、學習,以及在設計制作和總結評價過程中對英雄人物精神品格的深入理解,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英雄用智慧和汗水、鮮血和生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國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時代的楷模。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有勇于求索的信心、開拓進取的氣魄,像英雄那樣堅守,像英雄那樣奮斗,學好專業知識,實現自我價值,報效祖國。
3.2 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思路
在學生前期調研的過程中,由于對一些節選的網絡資料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查證,影響了思政學習效果。例如,有學生將葉挺的職務寫成“工農紅軍總司令”,這其實是指葉挺參加廣州起義時所擔任的起義部隊工農紅軍總司令一職,而眾所周知,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應是朱德同志。這一稱呼在后來舉辦課程作業展覽時被學校的一位老師發現并指出。
由此可見,今后,教師應肩負起把關責任,指導學生盡可能做好嚴謹的調查分析。同時,可以充分發揮班干部和積極分子的帶頭作用,采用組長負責、分組調研的形式,以取得更好的思政效果。除此之外,班上有兩名外國留學生,由于地域、文化方面的差異,不方便參與本次課題設計任務。以后應提前與他們交流并做好預案,給留學生提供適宜自身條件和特點的其他設計任務,并做好指導工作。
4 結語
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是一門注重實踐性和綜合能力的專業課程。在本次教學探索和實踐中,除了融入旨在立德樹人的思政元素之外,還通過兩種手段打通了動畫教學與漫畫教學之間長期存在的斷層。
其一是引入肖像漫畫的創作練習來鍛煉學生的動畫角色造型能力。肖像漫畫創作注重對人物特征的概括與提煉,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夸張與變形,注重線條的簡潔與美觀,這些與動畫角色造型的設計要求是一致的。
其二是可以通過民國時期漫畫這一優質資源的學習和研究來提升學生動畫造型設計的方法和理念。民國時期,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在美術史上稱為“漫畫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漫畫家們在形式上受到19世紀末西方美術風氣的影響,又從中國傳統藝術中汲取了養料,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藝術風格。學習、研究這些兼具民族性和現代性的漫畫佳作,有益于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藝術追求,并且與“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的思政目標一致,能夠助力高校課程思政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人民網-高層動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8/c1024-28935841.html,2016-12-08.
[2] 森哲郎.中國抗日漫畫史:中國漫畫家十五年的抗日斗爭歷程[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75-76.
[3] 西丁.美術辭林:漫畫藝術卷[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42.
[4] 戴圣.禮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219.
[5] 胡考.大出風頭[J].時代漫畫,1934(1):15-16.
[6] 彭萊.古代畫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37-38.
作者簡介:彭俊(1978—),男,湖北天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影視、動漫。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民國時期漫畫的民族性與現代性研究——以《時代漫畫》為中心”成果,項目編號:18YJC76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