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能力,能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推動地理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的發展。教師在開展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工作時,要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激發學生探索地理知識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實現自身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
作者簡介:楊孝良(1977—),男,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四中學。
從目前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情況來看,關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在平時的地理課上,偏重對一些基礎性地理知識進行講授,不關注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地理核心素養,也很少針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活動,這導致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較為缺乏,難以滿足學科學習的需要。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薄弱,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就很難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提升自身學以致用的能力[1],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開展地理學科教學工作的難度。因此,本文就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進行初探。
一、通過地圖展示,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養成一定的綜合思維能力,不僅能夠對地理這門學科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樹立一定的地理學習觀念,還可以將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歸納,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成效。然而,受傳統教育思維和理念的影響,有些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很少關注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更不要說將其滲透到具體的學科教學之中了。這導致學生雖然在地理課堂上學習并掌握了大量的基礎知識內容,但是因為綜合思維能力的缺乏,難以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很顯然,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是十分不利的。為此,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需要轉化自身的教學思維和理念,將學生綜合思維的啟發作為開展學科教學的重點。
比如,在“大洲和大洋”一課的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大洲的分布”的示意圖,讓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思考“世界上的七大洲名稱分別是什么,其輪廓如何,以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狀況如何”等問題,從而對世界上的大洲有一個清晰且全面的認
識[2]。接著,為了切實實現學生綜合思維的啟發,教師還可以將綜合思維滲透到學科教學活動之中,在課堂上開展一次具體的看圖活動,讓學生比一比誰能夠更快在世界地圖上找到指定的大洲和大洋,從而讓學生在實際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綜合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在進行地理習題解答與探究時,秉持時空綜合的理念,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有效分析和全面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及分析水平。
二、豐富和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從目前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情況來看,多數教師在平時的學科教學當中習慣于采用單一的講授法,所講授的內容以教材知識為主,缺乏新意,這導致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欲望比較低下,從而影響了學科教學的質量。想要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提高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教師需要對現有的一些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創新,盡量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課堂學習的需要來選擇教學內容,從而讓地理學科教學更加貼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減少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抵觸和反感情緒。
比如,在“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一課的教學當中,首先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讓學生從中國地圖上找出塔里木盆地的具體地理位置,并試著看圖說出塔里木盆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緊鄰的山脈有哪些,從而讓學生在具體闡述的過程中對塔里木盆地有所了解。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就“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有哪些,這些城鎮在分布上有何特點”的問題,結合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以及塔里木盆地資源的分布狀況,開展系統化的討論和探究,從而在實際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分布的特點。最后,教師可以試著以“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油氣開發和運輸中,是如何做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的”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信息搜集和整理活動,讓學生在進行信息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了解到西北地區是如何做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的,從而樹立起初步的人地協調觀念。
三、借助信息化教學,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當中的應用能夠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樂于主動學習和探究地理知識。同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資源整合優勢和信息交流優勢,教師可以密切和其他學校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就如何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分享各自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搜集并整理更多的學科教學資源,從而為學生繼續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條件。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學科教學當中的優勢,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還需要從提升初中學生的區域認知力出發,切實加快教學信息化構建的腳步[3]。
比如,在“‘白山黑水—東北三省”一課的教學之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分享展示一些東北三省的圖片和視頻,觀看后,讓學生談談對東北三省的印象。學生基本認識到,東北三省位于我國的東北部,主要是山地和平原,土地肥沃,山環水繞,是一個好地方。接著,教師可以展現更多的視頻或圖片,就東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圍、地形與河流、氣候特征等內容,重點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知識系統。為了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教師還可以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利用抽簽軟件,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充滿趣味的“你指我猜”的活動。在活動當中,教師在多媒體設備上打開抽簽軟件,隨機抽取我國的區域名稱,來讓學生試著說出該地區所包含的省份,并詳細描述該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與河流、氣候特征等,從而在具體闡述的過程中對我國的不同地域有所了解,提升自身的區域認知力。
四、開展日常觀察活動,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想要切實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出發,多組織開展一些具體的地理實踐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鍛煉和提升[4]。
比如,在“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實現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教師除了將本節課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內容講述給學生,還可以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主題為“山地不同位置的日氣溫差異”實踐探究活動。在此次實踐探究活動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著重就山地不同地區的氣溫變化與分布情況展開調查,將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情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在生活中進行有效的觀察,能夠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同時有利于學生培養積極觀察、善于總結、勇于探究、敢于實踐的品質。
五、針對學生學習難點,指導學生提高歸納和分析能力
初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認真傾聽學生的地理學習難點與困惑之處,結合學生的地理學習特點、實際問題、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解決策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5]。
例如,筆者班上有的學生找筆者傾訴了自己的地理學習困惑,具體表現為知識點掌握不牢固,地理成績不穩定。針對這類問題,筆者對班內學生進行了相應的指導。
第一,要求學生多看地圖,學會按照地圖對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加深印象;第二,要求學生學會研究試題,對照考題分析自己薄弱的地方,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訓練之后要進行總結。第三,要求學生每天背一些知識點,堅持進行地理知識的積累。第四,要求學生用好地理練習冊,面對不會做的題要結合答案解析總結地理規律,訓練題感和思路。第五,面對各地民俗、地域差距等地理難點知識一定要進行歸類處理。最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勤奮學習,查漏補缺,提高地理的歸納和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地理學習能力。
六、鼓勵學生互動交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初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課堂學習與課堂探究的主體,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地理規律的探究及學習經驗的總結,提高學生與他人進行經驗分享的積極性,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讓學生在分享與交流互動中積累更多的地理學習技巧,提高地理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中國行政區的知識時,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難以全面理解。中國兼具各種氣候類型,地形歷史悠久,地域特征明顯,行政區劃清晰,學生需要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究。這時候,筆者鼓勵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學習經驗。其中一名學生表示:“記憶行政區關鍵之處在于記住其經緯度、地理特征、人文風貌、氣候、經濟發展、周邊省區、國家政策、歷史地位、鐵路分布、特色產業、未來規劃等諸多知識。”該學生的分享能夠為其他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思路,幫助其他學生對行政區劃的知識進行有效探索,從而提高地理學習熱情與地理學習能力。還有學生建議可以用生活場景輔助自己進行記憶。比如,當學習某一特定的行政區域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生活場景,輔助自己進行相關地理知識的記憶,將抽象性、文字性的地理知識以形象化、場景化、具體化的方式進行深度學習與記憶,加深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
另外,地理地形的知識也是地理學習中要重點探究與掌握的內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拓展性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比如,在學習西班牙的地形知識時,筆者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搜索過程中觀看和學習了西班牙地形及山脈的知識,總結出一些拓展性的地理知識:北部因比利牛斯山脈與法國安道爾為鄰,地勢特征類似于亞洲,中部高四周低,但是地勢起伏不大,中部為高原,四周為狹小的平原。接著,班上學生經過討論認為,西班牙大多是高原,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原中多分布有東西走向的山脈,沿海地區是平原,但中部也有從沿海深入高原內地的狹長平原。
結語
總的來說,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當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僅有效滿足了素質教育對于學科教學的現實要求,提高了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地理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在平時的學科教學當中,要改變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多組織開展一些具體的地理實踐探究活動,并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從而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鍛煉和提升。當然,教師還需要在課后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系統化的反思,構建起較為完善的課后評價和反思體系,以此來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慧華,余云,葉瀅.核心素養與初中地理研究概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6):18-20.
[2]利志勤.基于地理實踐力提升的“徒步研學”活動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2):72-74.
[3]凌建華.高效課堂背景下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4):33-34.
[4]孫小紅.以綜合思維優化地理學習[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7):29-31.
[5]朱利娟.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的激活[J].地理教育,2017(S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