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美工活動是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教師在美工活動開展前,應當意識到美工活動對培養幼兒綜合素質的意義,在集體活動過程中,積極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素材,并在滿足幼兒學習需求的同時,讓幼兒在豐富的活動情景中學習到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完成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活動的融合,充分發揮二者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美工活動;實踐
美工活動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制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內容較為豐富,形式具有多樣化特點。幼兒較為喜愛美工活動形式,美工活動能讓幼兒真實感受現實環境及生活中的藝術,且經過動手實踐,幼兒的協調能力、感知能力及操作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及創造力也能夠得到開發。幼兒教師在幼兒階段的美工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幼兒在初級教育階段對傳統文化有充分的認識,樹立民族自豪感。
一、多媒體展現傳統文化
幼兒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足,腦海中儲存的內容較少。傳統活動方法是教師在黑板上講述美工活動內容,幼兒根據教師的活動步驟進行模仿,雖然幼兒最終能完成繪制,但這種活動方法較為單一,幼兒在聽講過程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對學習的知識失去興趣。教師通過多媒體工具以故事會的方式完成指導,能夠提升幼兒的學習思維能力,讓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活動中。幼兒在活動中多畫多練,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繪畫技巧。比如,教師在繪畫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知識,讓幼兒觀看中國畫作品,能讓幼兒對“復古繼承派”及“延續意境派”等有初步認識。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墨汁及毛筆,通過多媒體工具播放傳統畫法的流程,讓幼兒在畫紙上繪畫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教師可界定具體范圍,比如蝦、馬、荷花等,這些事物筆畫較少,幼兒比較容易接受。教師在介紹中國傳統繪畫技巧后,可在黑板上作畫示范,讓幼兒初步了解繪畫過程,并能融合傳統繪畫知識,完成任務。教師在幼兒繪畫時需要循循善誘,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讓其對傳統繪畫技巧進行適當的創新,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多媒體工具能展現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形式,呈現效果更加多元直觀,幼兒在多媒體工具聲像技術的影響下,能夠集中注意力于美工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美術素養。因此,教師要通過多媒體工具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對美工活動有充分的認識,并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意蘊。
二、創設情境完成多樣化活動
千篇一律的美工活動主題及教育場所容易讓幼兒失去創作靈感,因此,為助力幼兒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教師在美工活動中應當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情境,促進幼兒的創作與發展。例如,京劇臉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妝容,每個歷史典型人物都具有一個譜式,且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之一。在美工活動“制作面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融入“京劇臉譜”文化知識,通過多媒體工具放映課前準備好的臉譜圖片或者京劇視頻,讓幼兒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奧妙,并引導幼兒在硬紙殼上繪畫臉譜,添加顏色,以此發散幼兒的思維。幼兒在制作臉譜時可能感覺枯燥,對此,教師可為幼兒播放合適的劇目,為幼兒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
三、強化學生的認知和創造能力
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不同形狀及色彩的顏料,讓幼兒根據創作的作品選擇對應的工具及原料。教師還要在活動過程中講解工具及顏料的用法,刺激幼兒的感官,讓幼兒對色彩的理解更加深刻。這樣不但能拓展幼兒的認知面,還能提升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除了蠟筆及水彩筆,教師還要準備棉簽、紙杯和樹葉等材料,為幼兒繪畫提供豐富的工具,這種方法能提升幼兒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幼兒繪畫技能的提升,從而畫出具有特色的作品。教師要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工具,刺激幼兒的創作熱情,讓幼兒的學習思維得以打開,能積極運用手中的工具完成作品的創作。比如,在讓幼兒制作爆米花桶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工具播放玉米成熟的畫面,并讓幼兒觀看我國傳統男耕女織的收獲場景,使其對我國傳統民俗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再讓幼兒觀看我國傳統爆米花的制作方式,使其了解了爆米花的制作過程。在準備工作結束后,教師再讓每個幼兒制作一個爆米花桶。這種具象化操作方式能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讓幼兒認識到糧食耕種及收獲的不容易,了解傳統耕作方式及爆米花的制作方法,使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幼兒在制作完爆米花桶后,教師可讓幼兒在爆米花桶上涂抹顏色,讓爆米花桶的色彩更加豐富,以此來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1]。
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當善于讓幼兒用眼睛發現世界,帶領幼兒走進情感世界,讓幼兒對事物有更加豐富的理解。在美工活動中,教師不能要求幼兒作品均具有標準化特點,因為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及操作能力存在差異,教師應當充分思考幼兒個體差異。幼兒經過努力后,可創作出想象力豐富的作品,這時的幼兒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同及鼓勵,教師應當肯定幼兒的作品,客觀評價幼兒作品的內涵,提升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這樣,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發現自身的進步,并體驗成功的快樂。比如,在美工活動中,教師可為幼兒準備泥塑材料,并在活動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讓幼兒通過泥塑材料制作唐三彩,使其認識到唐三彩的歷史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再如,讓幼兒制作人物形象或者動物形象,并為作品添加顏色,上色后,再讓幼兒將作品放在陽光充足的位置曬干,最后讓每個幼兒與自己制作的作品合影。這種動手操作活動,能夠豐富幼兒的知識,提升幼兒的想象力,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讓幼兒在美工活動中制作出更多形象豐富的作品,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四、在幼兒與傳統文化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
教育需要滲透到生活中,在生活元素和生活場景中實現教育的目標。同時,生活化角度的融入,也能夠使幼兒在不同互動體驗下獲得有利的學習機會和發展條件,強化幼兒對“關系”概念的認知,并進一步豐富化與和諧化幼兒同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幼兒教育的環境構建、游戲主題活動創設以及各項常規化教學,都需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幼兒與各項自然和社會內容建立良好關系,使傳統文化的融入更加自然,更加順暢。
首先,教師應當多去關注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機會,靈活導入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以禮儀教育為例,教師可組織幼兒編排和參與有關禮儀的實踐活動,借助話劇表演、兒歌演唱等載體,在輕松的氛圍下,逐步滲透傳統文化。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是對幼兒的禮儀認知進行啟發,另一方面則是對幼兒的實踐進行引導。這期間需要發揮幼兒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家校在共育的基礎上,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其次,進一步利用好各項活動,包括幼兒教育中的游戲活動、主題活動、節日活動等,結合活動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目標,有秩序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在活動中教師需要全過程關注幼兒的體驗反饋和幼兒的需求反饋,并整合幼兒的興趣愛好,使整個活動過程能夠帶給幼兒更加豐富、更加具有趣味性的體驗。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傳統手工實踐活動、家園交流活動、曲藝文化活動等,讓幼兒在實踐中了解文化、了解家鄉,在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也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2]。
最后,利用好戶外活動。戶外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載體,民間體育的導入,一方面豐富了戶外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另一方面也為傳統文化的融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這期間,教師主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幼兒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在這過程中,一是要強調活動中的文化內涵,二是要深化幼兒之間的合作互助,包括拔河比賽、跳格子民間游戲等。
幼兒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始終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從幼兒的立場思考教育方案,為幼兒創建良性成長的環境。同時,多去收集幼兒的相關信息,關注幼兒喜歡什么,基于幼兒的語言反饋、行為反饋、情緒反饋做出總結,設計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此外,也要注重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以及幼兒之間的交流,使幼兒的成長如同一面明亮的鏡子,反射出幼兒的內心世界,也折射出幼兒未來的光明道路。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幼兒美工活動應該源自兒童的發現、好奇和興趣,活動的生成應是基于兒童的生活經驗,是教師對兒童想法的充分理解。幼兒有了經驗的積累,在活動中才能更具創造力,更有想象力。
五、應用傳統手藝
在我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之中,出現了很多可以代表我國文化、體現我國文明特色的傳統手藝。這些手藝的形式也有很多種,如陶藝、繪畫、木藝等,蘊含著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值得各個階段的學生學習。幼兒教師通過在課堂中應用和滲透這些傳統手藝,能夠有效地推動幼兒教育的發展,幫助幼兒在錘煉美術技能的同時積極地學習傳統文化,最終帶動幼兒教育工作的進步。
在具體的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想進一步借助中國傳統手藝來進行有效的美工教育,就需要進一步優化具體的幼兒美工教育課程,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對具體的美工教育課程進行分析,將其中與傳統手藝有一定聯系的部分進行優化。這需要幼兒教師進行細致的學習,掌握傳統手藝的特點,以此來開展工作,幫助幼兒了解傳統手藝,學習傳統文化內涵。
如教師在開展“色彩的認知”的相關課程中就可以進行中國傳統手藝的講解,以此來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從我國傳統染布工藝中獲取靈感,帶領學生感受色彩與色彩之間的碰撞,借助各種類型的視頻來教授幼兒染布的工序,并讓其制作出屬于自己的染料,以此推動教育工作的進步與發展。在這一傳統工藝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師可以將染布工藝中涉及的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包括各種顏色代表的人群、各種顏色的布適用于哪些場合等,這些都是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六、引導幼兒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在實際的幼兒教育工作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工作目標之一就是讓幼兒可以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自覺地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傳統文化滲透工作中,要通過多種方式來提升幼兒的自覺性,并讓其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可以積極地發現自身的優點,推動幼兒更加熱愛傳統文化,最終帶動幼兒教育工作的進步與發展。而這一目標可以通過開展有效的幼兒美工活動來實現。
如幼兒美工教師可以定期地組織一定數量的幼兒美工活動,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將傳統文化內容滲透美工活動之中,從而幫助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此類工作的開展和進步也會從多種角度提升美工教育工作價值,幫助幼兒實現全方位的進步。教師可以以學期為單位,開展“傳統剪紙美工大賽”活動,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可以設置一定的獎勵和激勵,以此幫助幼兒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在比賽前,美工教師要帶領幼兒觀看部分剪紙視頻,讓其了解剪紙在我國的重要意義和剪紙的傳統文化內涵。同時,此類視頻也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能夠進行剪紙藝術的探索。最終,再將幼兒的美工剪紙作品進行收集和評比,選出優勝者,以此帶動幼兒的進步,幫助幼兒群體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
結語
我們是如何理解幼兒的,決定了我們如何開展與幼兒有關的教育活動。教育活動應珍視幼兒的天性,充分尊重幼兒,肯定幼兒特定的觀察視角和理解方式,給予他們自由的表達空間。在美工活動中,教師應當合理滲透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借助多種教學方式讓幼兒對傳統文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陶冶情操,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萍.淺談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創意美工活動來提高家園配合[J].學周刊,2019(4):166-167.
[2]全秀春.信息技術與幼兒美術活動的深度融合:以中班美工活動“美味的漢堡”為例[J].幼兒教育研究,2018(5):25-26.
作者簡介:李彩虹(1983—),女,江蘇省海安市七星湖幼兒園。